听说读写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08李隽
李隽
摘 要:语文教学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他们与他人交流、获取信息、反馈情感的重要基础。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来说,听说读写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的,但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对于教师来说还需要做深入研究,采取与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相一致的训练模式。本文就分别从这四个点入手,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听说读写训练;小学;语文教学
一、引言
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无疑是快速提升他们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无疑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见,听说读写训练的实施已经成为了达成课程标准的关键,需要教师总结出更有效的方法。
二、听力训练
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在大量“听”的积累下模仿得来的,孩子们之所以从小就能够习得一个地区的方言,也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力训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课堂上,教师的每一次诵读、讲解,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听”的训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此外,借助如今应用广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还可以创新听力训练的开展形式。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我们赢了》一课时,为学生播放在网络中提前搜集到的朗读音频,音频中标准的发音,饱满的情感以及恰到好处的停顿都是一次对学生语言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将潜移默化的深入进他们的血液当中,变为自己的表达习惯。还可以多为他们播放一些多音字的标准读音,让学生们一同跟读。总之,训练的开展形式应尽量新颖,体现多样化。训练的核心在于发音的标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的根基。
三、表达训练
学生在课堂上应成为主体,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霸占课堂上的发言权,要给他们更多“说”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感。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创造性较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不妨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师生之间进行一次无论对错的探讨。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用他们灵活的思维,说一说乌鸦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喝到水,让一些平时不爱积极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到讨论中,各抒己见。无论学生提出的方法是否可取,教师都要对他们敢于表达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让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以及成功的喜悦,从而能够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更加积极的“说”。此外,对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说。如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从 、 几个方面来描写的,重点写了 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 。学生通过搜罗自己头脑中的词汇来填补空缺,语言能力获得了充分调动,也知道了如何完整、高水平的进行类似的语言表达。
四、朗读训练
“读”一般是指对于文章的朗读,这一环节的训练能够起到正音的效果,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同时,读还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種有效手段,将使他们与文章作者的情感合二为一。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就首先为学生们进行了文章的范读,让他们掌握了生字词的正确发音,标注了需要停顿的地方。随后,要求他们自主练习。待学生们已经基本能够准确无误的读完整篇文章,我又播放了优美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加入情感读,感受草原一碧千里的风光。音乐渲染了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在读的过程中情感也更加饱满了。此次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也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对阅读教学的效果也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五、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将所学综合起来并运用的一个实践平台。但在教学中,写作训练却成为了一件令师生都十分头疼的事。学生不知如何写,教师不能总结出好的训练方法。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作文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训练的组织方法仍然十分陈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路径无疑就是对写作训练的改革。首先,在写作任务的布置方面,应尽量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拓宽写作的题材,如布置一些开放化的题目“我最喜欢的 ”“我有一个 的梦想”,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创作需求来补充题目。其次,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出发,搜集素材。如在要求学生写一篇写景作文时,当他们抱怨自己没有过外出旅游的经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学校中的树林、小区中的花坛等,从真实的角度出发去写,就不会遇到问题了。
六、结语
总之,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创新训练的组织开展形式,让学生更加的乐于学习,能真正从中受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尹万霞.浅谈听说读写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7(2):00023-00023.
[2]刘春华.浅谈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中的美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5):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