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2018-11-08邱勇斌
邱勇斌
摘 要: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本文从小说知识点的落实、小说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方法的改革三方面阐述了笔者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谈语文教学,须明确教的对象和学的内容,依据对象和内容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高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其语言积累,促进其语感、发展其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其探究、审美的能力。
笔者认为,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作为普遍意义的阅读仅关心“写了什么”,即故事,至多再关心“读出了什么”,即感受;而作为教学意义的阅读它要关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为什么写”指向写作目的或者说文章的主旨,“写什么”指向文章的内容,“怎么写”指向艺术手法。小说阅读教学,需从这三个维度展开,尤其要将重心放在“为什么写”和“怎么写”两个核心问题上。教师要通过文本的赏析教学帮助学生打通对小说人物、环境(场景)、情节、结构、叙述、情感、虚构诸要素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上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习得相应的写作方法、鉴赏方法、评价方法并构建起小说阅读思维模式。
一、立足课本,落实知识,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综观近些年全国及省市高考语文卷的小说阅读命题,其考点集中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场景)、主题”四个方面。且考题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呈现综合性特征,重点考查“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答题中要将“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做到全面。比如2016年山东卷:文中为什么要写马天驭的三次心理冲突?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考生要关注三次心理冲突在小说中的位置,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才能回答全面。
笔者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提问“……是什么”的,答题角度较为单一;而提问“……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写……”的,答题角度更体现综合性。因此学生要学会准确的审题,并构建答题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日常小说阅读教学中,要联系考点,结合具体的教学文本特点,设置教学知识点,不必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只需一个或两个典型性的知识点便可,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下面以课文为例,阐述小说的阅读教学。
(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几乎是小说阅读考试的必考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全面地把握小说的结构,明确小说主题,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物形象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较多,教师要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加强对描写人物的词语和句子的重视,让人物的性格特点直观化、立体化,便于分析。如《素芭》,小说中有很多对素芭眼睛的细节描写,抓住这些描写,可以直接感受到素芭的美丽以及内心的丰富与孤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落实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就是要关注人物描写的几个主要方面: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那么,学生在考试中,解答此类题就比较容易。如2018年高考江苏卷15题: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学生抓住题干中的“二乖的天真可爱”,从文中找出对其外貌、充满童稚气息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就能很快形成答案。
2.场景(环境)描写
人物的性格还可以通过小说的场景来表现。小说作者对场景的描写和展现,可侧面凸显人物的性格、遭遇以及情感。如小说《炮兽》有三个主要场景:炮兽肆虐,惊心动魄;人兽大战,紧张激烈;赏功罚罪,跌宕起伏。这三个场景都以恶劣环境展现人物的坚定意志。
教师在教学中讲透了场景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学生完全可以解答类似题目。如2014年高考重庆卷15题: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第一问考概括,学生只要抓住所写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第二问考的是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结合后文陈皮匠的言行,很容易想到为陈皮匠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3.情节分析
故事情节不仅体现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时,要对隐藏的意义进行揣摩,进而综合地掌握人物的性格。如《礼拜二午睡时刻》,在整个去祭奠儿子的路途中,火车上的母亲有一个动作,“她一直是直挺挺的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以及母亲在向神父介绍自己儿子的时候用了“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我就是他的母亲”等话语,通过这些情节的分析不难看到一个克制、隐忍、自尊、慈爱,拥有抗争精神的苦难的母亲形象。
2014年湖北卷18题:请概括候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很明显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去分析性格,而小说通篇都是人物的语言与行动。显然要对人物的活动进行概括分析,这就自然地实现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然后分析人物性格也就顺理成章了。比如对候六的分析:小说通过对东家关心候六的婚事、候六主动投案、东家舍玉救候六、候六窃玉及账本、茶客们的谈论等情节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候六知恩图报、迷途知返、行侠仗义的性格。
(二)分析小说结构,理清故事脉络
对于小说的结构,我们都知道比较常见的结构类型就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来展开。有些小说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或为了推动情节的展开,深化主题,往往会在展现形式上灵活多变,包括采用倒叙或者是插叙的叙述方式。教师可以从小说结构的设置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对小说故事脉络进行梳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与必然的联系,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读来引人入勝,又发人深省。学生如果能对小说结构有明确地认识,必然能清晰地把握小说的节点、理清小说的脉络,更加清楚地了解小说的情节。
如2014年课标全国卷1,11.3题: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学生就需要从叙述视角、行文线索、表达方式、结构和内容这些方面来综合答题。
(三)把握小说主题,体悟小说情感
小说的主题可谓是小说的灵魂之所在,是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学生在了解小说故事梗概、掌握小说写作手法之余要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明确,这样才算是全面地读懂小说,进而提升自身知识内涵。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小说的创作意图和背景方面来理解主题;从小说题材中挖掘主题;从中心句来分析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细节、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主题等等。例如小说《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充分表现了“我”对受压迫妇女的无限同情并揭露了传统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戕害。这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该小说的创作于20世紀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鲁迅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的状况却是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霸道蛮横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民众,尤其是农民,仍过着饥寒交迫的贫苦生活,从而认识到封建礼教仍是迫害人民的精神枷锁。小说《祝福》的主题不仅揭露了“四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更向人们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揭露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这是通过小说创作背景来体悟主题。
如2016年课标全国卷1,11.4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此题考查“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现两方面的作用。结合小说故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地里的庄稼还未成熟就要被铲除”这一大背景,很明显这句话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主题上引导读者对农民与土地分离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随着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快,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一)开展情境教学
小说具有极强的情节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将情景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能会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到文本上,对小说的语言进行琢磨。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将生涩的语言或者是抽象化的故事情节具体化,促进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用电子教学设备来播放课文内容的情景,林黛玉的一颦一蹙都会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实施小组讨论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交换意见,交流想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祝福》时,可以设置祥林嫂的悲剧“悲”在何处,以“祝福”为有何妙处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种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改革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育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
教师可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诊断性、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方式,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掌握养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或者是师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可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活动。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
(二)开展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对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辅助方式,可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认知、兴趣、情感、能力及精神等。采用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阶段目标达成与长期目标实现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为指导,从小说文本入手,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情节结构以及小说主题的分析,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技巧。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等。另外,教师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托,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以提升高中生语文小说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周玉珍.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张丽丽.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03:158.
[4]刘吉平.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为例[J].赤子(中旬),2013,10:116.
[5]李九肖.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童宝玉.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种新的阅读尝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1):102.
[7]王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