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OE的城市社区公园使用状况研究

2018-11-08祝筱苑黄莹

设计 2018年4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祝筱苑 黄莹

摘要:通过对武汉市常青花园公园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了公园的空间格局,观察公园内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从使用人群、交通可达性、活动行为、使用规律和基础设施5方面对公园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整理,得到POE评价分析报告,从中发现公园规划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和优化建议,为城市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社区公园 使用状况评价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2-0133-03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完善,社区公园就是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使用要求的场所。从最初的由设计师自主规划设计到满足使用者环境行为需求方向的转型,已成为城市社区公园建设的必然趋势。POE研究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使用感受进行系统的评价,能客观的反映使用者的需求,发现项目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从而使设计师更加了解社区公园的服务人群及空间使用情况,发现社区公园规划建设中的问题,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行为需求和满足其活动特征的公共空间。

一、研究对象

城市社区公园属于城市绿地中的一类,被定义为“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户外游憩功能和相應的设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户外活动所需”,本项目以武汉常青花园公园为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武汉常青花园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北郊东西湖区武汉轻工大学北门外,紧邻6个大型居住区和一个商业中心,公园对外开放,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和大众,具有一定的活动设施和游憩功能,公园总面积约33ha,属于典型的城市社区公园。

二、研究方法

(一)POE研究法

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即使用状况评价的简称,主要通过收集项目使用者的评价数据来评价建成后的环境如何满足人的使用需求,本研究应用POE法对社区公园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使用强度较大的区域设置为观察点,共计12个,选取人流量较大的4个时间段进行调查访问和观察记录,调研时间分别为早晨(6:00-8:00)、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傍晚(18:00-20:00),以POE理论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制作了调查表格和调查问卷。通过为期3个月的调查,在不同的时间段对12个观察点进行定点观察,对观察点内的活动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活动内容、行为规律等方面进行记录,从使用人群、交通可达性、活动行为、使用规律和基础设施5方面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二)数据分析与整理

应用PS软件对公园空间布局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应用SPSS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公园空间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地数据分析,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公园空间格局

1.地理环境

常青花园公园(图1)北接公园环路,南邻主干道常青花园中路,主路口设于公园西南角,与商业中心毗邻。公园南面为商业中心与地铁用地,四周环绕5个封闭型住宅区,西南角为武汉轻工大学,东南角为大学生公寓。就地理环境而言,公园周边是一集经济、教育、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环境,公园服务人群的年龄、职业跨度较大,居民户外活动种类颇多,对公园空间格局和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较大。

2.服务半径

常青花园公园最有效的服务半径在1 km左右,来访者大多为周边的居民和职工,一般选择步行的方式来公园放松休息;公园的可达性服务半径约为2km左右,辐射到周边相邻的居住区,来访者一般会选择辅助的交通工具,如单车、电瓶车、地铁公交等,路程花费时间在10-30分钟左右(图2)。

3.规划布局

公园的规划格局可以总结为“一轴两带一心”(图3):“一轴”是指由日月坛文化广场和健身广场组成的中心视线轴线;“两带”是指外侧的环园道路景观带和内侧的环湖观景带;“一心”是指整个园区以中心湖泊为中心景区,贯穿全园;以公园湖泊为中心景区,两个活动广场为主轴线,两条环形道路连接公园各个节点,将林区、草地、水体有机结合,形成可达性高、功能性强、活动种类丰富、景观优美的大型社区公园。

根据前期对公园来访者的行为观察,将人流量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设定为观察点,包含入口、广场、廊道、亲水平台、草坪、湖中岛、体育场等,共计12个,依据空间类型将其分为园路、水域、硬质场地、林区4类(图4)。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特定社区公园的使用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使用人群、交通可达性、活动行为、使用规律、基础设施5方面对公园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调查历时3个月,共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68份,其中有效问卷446份,有效率93%。

1.使用人群

本次调查对使用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和身份进行了统计,由图5-8数据可知:公园主要使用人群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女性略高于男性,绝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一般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

从年龄构成上来看,51-70岁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18-26岁的青少年。由于未成年人大多是在成年人的陪同下进入公园玩耍,白天要去学校上课,业余时间较少,人数较少;18-26岁的一般是学生或初入社会的职工,业余时间相对充裕,公园内的几处运动场可满足青少年的活动需求,因此人数占比排第二;27-50岁的中壮年多为社会在职人员,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业余时间相对较少,多为陪伴孩子玩耍;51-70岁的中老年人大多是退休人员,时间和精力最多,经常到公园散步放松、锻炼身体,在公园内的使用时间最长,人数占比最多;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大多选择在小区内绿地进行户外活动,因此人数最少。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公园的主要服务人群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周边的青少年。整理调查问卷发现,中老年人对交通可达性、园林景观和休息场所3方面的需求最大;青少年对娱乐设施、运动场所2方面的需求最大。

2.交通可达性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使用者使用的交通工具、路程花费时间以及对交通可达性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2。

从表1-2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59%的人步行可达,非机动车(单车)的使用率遠大于机动车,86%的人到达公园花费时间不超过20分钟,对此56%的人持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可以看出:①常青花园公园的主要服务人群是周边的居民,公园的地理位置较方便附近居民的使用;②公园的可达性较好,交通便利,服务半径内的人到公园花费的时间不长;③公园有一定的吸引力,有12%费时20分钟以上的人也会选择到公园进行活动。

3.活动行为

根据长期对公园内流动人群的行为观察,总结出包含散步放松、聊天相聚、观赏休憩、棋牌娱乐、运动健身、跳舞和陪伴儿童玩耍在内的7项活动类型(见表3),依据空间类型将公园分为园路、水域、硬质铺装和林区4种空间形式,统计到访量,及使用者对这4种空间的满意度(见表4)。

综合分析表3-4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①公园内主要进行的活动是散步放松、观赏游憩和运动健身;②硬质场地使用频率最高,因为体育活动(如打篮球、网球、广场舞、健身操等)和休息闲聊占居民活动的43%,都是在硬质场地(广场和运动场地等)上进行,但使用者反映硬质场地内座椅、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数量不足,缺少遮阳避雨的休息区;③居民对水域空间的满意度最高,以古典建筑、园林小品、植物景观的组合形式营造出清新幽静的氛围,既能使居民亲近自然,又能近距离赏景戏水,因此成为居民最喜欢的空间场景;④园路的使用率排第二,是因为散步放松、观赏游憩是居民的主要活动内容,早晚对园路的使用强度较大;⑤林区的使用频率和满意度均最低,是由于公园林区内设施较少,可进行的活动种类不多,居民的需求最低。

4.使用规律

依据对调查问卷中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和4个调查时间段内到访人数的统计计算,得到使用规律(见图9-10)。由图9数据可知,公园在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的到访人数比例基本相同,周末略高,这是因为公园的主要使用者为周边的居民,且大多数为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闲余时间较多,基本每天都会到公园进行体育锻炼和社会交往活动。从图10数据可看出,傍晚18:00-20:00公园的使用频率最高,早晨6:00-8:00其次,上午与下午的使用频率基本相同。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早晨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公园中进行散步、晨练、聊天等活动;傍晚的主要是青壮年和中老年人在饭后散步、健身锻炼、跳广场舞等;上午和下午的使用人群比较多样化,儿童在下午放学后会进入公园玩耍,青少年会利用公园内的体育设施和场所进行体育活动,这两个时间段进行的活动比较随机无定性,与使用人群的作息时间、天气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由此可知,①公园的空间规划应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早晚不同的时间段内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同,因此要注重空间的层次问题,设计多功能的空间环境;②早晨和晚上的主要使用人群是中老年人,大多数进行的是散步、锻炼、聊天等活动,在进行空间设计是要满足中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5.基础设施

结合公园内的公共设施和居民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主要从公共厕所、座椅、垃圾桶、健身器材、避雨设施、标识牌、园灯等方面对公园的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进行考察。由表5的统计数据可知,使用者对厕所的数量和位置基本满意,对健身器材、遮阳避雨设施和园灯有一些建议,问题主要集中在座椅、垃圾桶和标识牌3方面。公园的座椅一般设置在休息区内,居民主要进行散步健身活动,对园路、运动场和健身广场的使用频率较强,而座椅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居民休息、交谈方面的行为需求;公园内垃圾桶的数量也不够,且一般靠近座椅摆放,产生了不好的环境卫生问题;公园内的标识牌过少,场地的名称和方向、位置等都没有明确的指示,使交通流线和景观节点紊乱无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使用。

(三)结论与优化建议

1.结论

通过对常青花园公园的使用状况评价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常青花园公园的主要使用者为周边居住区的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人,在进行空间规划时要更多地考虑到中老年人、青少年人的使用需求。

(2)公园交通可达性较好,为居民在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空间里提供了休闲、娱乐和接近自然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3)使用者行为活动有时间效应。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的活动内容有差异,要求公园的空间层次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型功能转型。

(4)公园道路布置合理、交通流畅,建筑、植物、水景的组合性强,景观优美,居民整体满意度高。

(5)公园缺乏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健身器材,不能引导公众参与。

2.优化建议

根据对公园的使用状况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调查者提出的意见,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增设一些供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人使用的活动场地和基础设施。可在公园相对安静、私密的西南侧的林区空地上增设几处休息区,布置一些亭廊和桌椅,用于中老年人的下棋、聊天、休息之用;在中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园路外侧上可增设一条卵石游步道,在散步的时候起到健身的作用;在青少年人经常跑步的园路外侧上可增设一条塑胶跑道,更便于体育锻炼;在公园北侧运动场附近设置一处健身场地,布置一些体育健身器材,方便居民早晚健身使用。

(2)注重时间效应,丰富场地的空间层次,强化空间使用功能。活动广场不仅作活动用,还可进行休息娱乐,在广场内设置一些活动桌椅,通过移动桌椅产生不同的空间环境;在健身区可增设一些沙坑和水池,居民可自行选择进行活动的种类;在儿童玩耍的等候区域设置一廊架,方便陪同儿童的成人看护儿童、休息和聊天;园区的道路可利用不同的材质或颜色将园路区分开,方便人们同时进行步行和跑步2项活动。

(3)增强公园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园路两侧的草地上、广场周围的空地上、沿湖的木栈道一侧都可设置一些座椅和垃圾桶,方便使用者锻炼健身之余能随时休息和使用;广场内可设置遮阳板、挡雨棚或张拉膜等设施,在气候条件较差时提供遮阳避雨的场所;可适当增设一些草坪灯或地灯,增强夜间的可视性;在公园入口、景观节点、道路交汇处增设一些指示牌,加强入口和重要节点的标志性;可在树木上挂上科普解说牌,既能增强公园的科学文化性,又能提高公园的趣味性。

(4)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可在公园内设置一些文化展示区,鼓励周边居民将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展示于公园之中,配以解说词,供来访者参观品评,既能丰富公园的自身特色又能吸引游客观赏;在公园中心的日月坛文化广场上在节假日或可定期地举办一些歌舞类、表演类活动,邀请居民参加和欣赏。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城市社区公园的飞速发展,对使用者使用需求的评价已成为社区公园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参考因素,POE研究能客观地体现使用者的需求,发现公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社区公园的空间规划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在进行社区公园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深刻认识使用人群、行为活动、使用规律和空间层次的相互关系,结合景观设计,发扬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符合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多功能城市社区公园。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论配网自动化的规划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