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煤矿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
2018-11-08李来源
李来源
(神木县隆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榆林 719300)
1 工程概况
华电隆德煤矿201工作面位于2-2煤层辅运大巷西侧,南部为203工作面采空区,北部及切眼靠近井田边界,地面相对位置为工业广场西北部,风井广场北部,工作面中心位置距工业广场4.4km,距风井广场2.6km;工作面标高1001.8~1033.1m,地面标高1197.2~1236.1m,平均埋深在200m左右。
2-2煤层倾角小,为近水平煤层;201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平均采高3.55m,工作面长300m,可采长度3694.5m。
表1为工作面顶底板岩层分布情况,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表1 201工作面顶底板岩层分布情况
2 模拟方案
为确定合理煤柱尺寸,采用FLAC3D[1-2]对煤柱留设宽度进行模拟分析,结合隆德煤矿201工作面的实际情况,依据区段煤柱的留设宽度不同,确定模拟方案如下:
方案1:煤柱的留设宽度为20.0m。
方案2:煤柱的留设宽度为17.5m。
方案3:煤柱的留设宽度为15.0m。
方案4:煤柱的留设宽度为12.5m。
方案5:煤柱的留设宽度为10.0m。
模拟选用的本构关系为Mohr-Coulomb model,模型的左、右边界为单边约束,即水平位移为零,垂直位移不为零,底部边界为全约束,即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为零,上部为应力边界,近似为均布载荷,其大小按q=∑ρgh进行近似估算[3-4];模拟选用的煤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表2 折减后的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煤柱塑性破坏分析
图1给出了不同模拟方案下煤柱塑性区的分布变化。煤柱塑性破坏范围变化见图2。
结合图2可知,随着煤柱尺寸的减小,煤柱工作面侧的破坏深度依次为3.0m,3.12m,4.28m,4.36m和5.0m,煤柱辅运巷侧的破坏深度依次为2.0m,2.08m,2.14m,2.18m和4.0m,煤柱工作面侧的破坏深度明显大于辅运巷侧,累计破坏深度依次为5.0m,5.2m,6.42m,6.54m和9.0m,弹性区域分别为15.0m,12.3m,8.58m,5.46m和1.0m,破坏比率分别为25%,29.71%,42.8%,52.32%和90%。因此,从煤柱塑性破坏范围来看,煤柱宽度大于15.0m时,塑性破坏比率小,留设尺寸偏大;若煤柱宽度为10m,累计破坏深度高达9.0m,塑性破坏比率高,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
图1 不同模拟方案下煤柱塑性破坏分布
图2 煤柱塑性破坏范围变化
3.2 煤柱应力场分析
图3给出了不同模拟方案下煤柱垂直应力场的分布变化。
图3 不同模拟方案下煤柱垂直应力场分布
模拟结果显示,随着煤柱尺寸的减小,垂直应力峰值向煤柱深处转移。煤柱宽度大于15.0m时,在煤柱辅运巷侧出现小范围的轻微应力集中现象,即垂直应力呈双峰值变化,这表明煤柱留设尺寸偏大(应力峰值间存在有大量的弹性区域);煤柱宽度为15.0m时,垂直应力双峰值不复存在,仅在工作面侧出现峰值;煤柱宽度为12.5m时,垂直应力峰值开始向辅运巷侧偏移,但高应力区域仍分布在工作面侧;煤柱宽度为10.0m时,垂直应力峰值急速向辅运巷侧偏移,煤柱内的弹性区域减小。
结合图4可知,随着煤柱尺寸的减小,煤柱内垂直应力峰值依次为16.0MPa,16.73MPa,16.84MPa,16.34MPa和15.82MPa,其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该变化趋势表明,煤柱宽度大于15.0m时,承载能力有盈余,留设尺寸偏大;若煤柱宽度为10.0m,垂直应力明显减小,表明煤柱的塑性破坏增加,承载能力降低。
图4 煤柱应力峰值变化
图5给出了不同模拟方案下煤柱水平应力场的分布变化。模拟结果显示,随着煤柱尺寸的减小,煤柱水平应力集中范围明显减小。煤柱宽度为20.0m时,在煤柱左肩角及左侧深入煤体6~8m范围内出现明显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峰值在7.96MPa左右,高应力区主要分布在煤柱工作面侧;煤柱宽度为17.5m时,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出现在煤柱左肩角处,峰值大小为8.47MPa,高应力区分布在煤柱左半侧,未延展到辅运巷侧;煤柱宽度为15.0m时,水平应力的分布形态与之前相差不大,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出现在煤柱左肩角处,峰值大小为8.61MPa;煤柱宽度为12.5m时,煤柱工作面侧出现小范围的应力集中现象,峰值大小为7.53MPa;煤柱宽度为10.0m时,高应力区域分布在煤柱中央,并延展至煤柱两底角处,应力峰值大小为6.21MPa,较之前明显减小,表明煤柱破坏增加,承载能力降低。
因此,从煤柱水平应力分布和大小可以看出,煤柱尺寸大于15.0m时,煤柱承载能力有盈余,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若煤柱尺寸为10.0m,塑性破坏增加,承载能力明显降低,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
3.3 巷道围岩变形分析
图6为滞后回采工作面30m时,不同模拟方案下辅运巷围岩变形情况。
图5 不同模拟方案下煤柱水平应力场分布
图6 辅运巷围岩变形
模拟结果显示,随着煤柱尺寸的减小,辅运巷两帮变形增加,左帮向巷内偏移量依次为24.9mm,25.4mm,27.7mm,32.8mm,40.1mm,右帮向巷内偏移量分别为30.1mm,31.8mm,33.0mm,36.7mm,41.3mm,右帮变形明显比左帮变形大,两帮累计变形量依次为55.0mm,57.2mm,60.7mm,69.5mm,81.4mm。从两帮累计变形增加幅度中可以看出,煤柱宽度大于10.0m时,变形增加幅度小,不超过8.8mm;煤柱宽度为10.0m时,变形增幅变大,为11.9mm,煤柱稳定性变差。
随着煤柱尺寸的减小,顶底板变形增加,其中巷道顶板下沉量较大,依次为51.2mm,58.3mm,67.5mm,78.9mm,109.8mm,巷道底鼓量较小,分别为13.8mm,15.2mm,16.1mm,17.2mm,18.4mm,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分别为65.0mm,73.5mm,83.6mm,96.1mm,128.2mm。从顶底板相对变形增加幅度中可以看出,煤柱宽度大(等)于12.5m时,变形增加幅度小,不超过12.5mm;煤柱宽度为10.0m时,变形增幅变大,为32.1mm,煤柱稳定性变差。
4 小 结
(1)煤柱塑性破坏范围表明,若煤柱宽度大于15.0m,煤柱塑性破坏比率小,留设尺寸偏大;若煤柱宽度为10.0m,累计破坏深度高达9.0m,塑性破坏比率高,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从塑性破坏范围来看,建议煤柱尺寸不宜小于12.5m。
(2)煤柱应力分布变化和大小表明,若煤柱尺寸大于15.0m,承载能力有盈余,留设尺寸偏大;若煤柱尺寸为10.0m,塑性破坏增加,承载能力降低,稳定性差。因此,从应力分布变化和大小来看,建议煤柱尺寸不宜小于12.5m。
(3)巷道围岩表面位移变形表明,煤柱尺寸大(等)于12.5m时,围岩变形增加幅度不大;若煤柱尺寸为10.0m,围岩变形幅度明显增加,稳定性变差。因此,从巷道围岩位移变形来看,建议煤柱尺寸不宜小于12.5m。
(4)综合各方面考虑,隆德煤矿区段煤柱的留设宽度不宜小于12.5m,在12.5~15.0m范围从安全维护和资源回收方面均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