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5年呼伦贝尔市野火分析
2018-11-08田亚君徐英睿
田亚君,徐英睿
(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32)
1 研究区域概况
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以境内的呼伦湖与贝尔湖得名。介于 115°31′~126°04 E,47°05′~53°20′N。呼伦贝尔市的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51.08公里,中蒙边界682.24公里。呼伦贝尔草原资源与森林资源丰富,草原区的主要植被为贝加尔针茅、羊草和线叶菊等;森林区的主要植被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等[1]。
2 数据准备
呼伦贝尔市的野火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的火灾数据统计,以及2001—2015年的《内蒙古统计年鉴》。利用火灾发生点的经纬度信息,在ArcGIS中形成火点的矢量数据。
为了检验所获取的2001—2015年的呼伦贝尔市野火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将转换得到的火点数据矢量文件与研究区范围矢量文件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对在研究区之外的火点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主要是对比异常点与获取该点的原始数据是否吻合,对于误差较大的异常点,对其进行剔除。经过上述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得到最终实验所需的火点数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呼伦贝尔市野火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观察2001—2015年呼伦贝尔市野火火点空间分布情况。呼伦贝尔市火点分布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东北—东南—西北”呈“V”形分布。“东北—东南”走向的火点分布密集,该区域主要位于森林—农田过渡带。“西北—东南”走向的火点分布较稀疏,该区域属于草原—森林过渡带。其他地区火点呈零星分布,这些地点位于地理要素相对单一的区域[2]。在“东北—东南—西北”野火分布带的野火过火面积占2001—2015年全部过火面积的90.14%,其他地区,野火过火面积相对较小,占全部过火面积的9.86%。
图1 2001—2015年呼伦贝尔市野火火点空间分布
呼伦贝尔市下辖行政区不同土地类型过火面积。在2001年至2015年期间,在研究区内,草原生态系统的过火面积最大达到10219.31km2,占比44.36%;湿地生态系统过火面积为7507.48 km2,占比32.59%;居民地生态系统过火面积为3990.80 km2,占比17.32%;其余类型过火面积占比5.73%。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烧荒开耕等也易导致火灾的发生。
3.2 呼伦贝尔市野火分布的时间特征分析
3.2.1 呼伦贝尔市野火过火面积年际变化特征
观察2001—2015年呼伦贝尔市野火过火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2008年呼伦贝尔市的野火过火面积为6958.72km2,是研究区2001—2015年过火面积最大的年份。2003年次之,过火面积为6456.87km2,2010年的野火过火面积为341.18km2,是整个研究区2001—2015年野火过火面积最轻的年份。
3.2.2 呼伦贝尔市野火过火面积的月际变化特征
图2 2001—2015年呼伦贝尔市过火面积汇总
观察2001—2015年呼伦贝尔市下辖地级市的野火过火面积的月际变化特征。呼伦贝尔市野火的发生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秋季的野火过火面积大,夏、冬季的野火过火面积较少[3]。进入6月份,呼伦贝尔市的降水量开始增加,同时植被本身的含水量也会上升,因此,火灾发生几率会降低。秋季之后,植被进入成熟期,开始枯萎,地表会堆积大量枯枝落叶,加之呼伦贝尔市草原森林面积广布,易燃物较多,为野火的发生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呼伦贝尔市地势平坦,地形开阔,一旦火灾发生,火势极易蔓延,所以秋季火灾发生较多。冬季气温较低,可燃物较少,火灾发生时,火势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冬季的野火过火面积较少。
图3 2001—2015年呼伦贝尔下辖地级市的野火过火面积的月际变化特征
4 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呼伦贝尔市野火分布情况进行空间和时间特征的分析。通过分析野火的时空分布格局,所得结论如下:
①在空间尺度上,火点从东北向西北减少。野火主要发生在草原、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
②在时间尺度上,过火面积最大的年份是2008年,最小的年份是2010年。春、秋季的野火过火面积较大,夏、冬季的野火过火面积较小。由于对影响野火发生与蔓延的自然因素了解甚少,不清楚地形、气温等因素与野火的发生与过火面积的蔓延的内在联系,需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