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探析

2018-11-07杨鹤藏楠

报刊荟萃(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文化自信学生

杨鹤 藏楠

摘 要:外语专业的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必然会接触到该门语言所代表的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这些西方文化与他们从小接触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出现了“冲突”。本文对外语学生这种特殊的专业背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强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涵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有其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又同当今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中国国力的增强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经济土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地位日益凸显,也是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信的重要原因。

二、外语专业复杂的“文化背景”

高校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进入大学后,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外语专业学生势必对该门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所接触和理解。这样,学生们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中外文化的冲突、中西世界观的冲突。

(1)专业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过分追求。从小被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生,往往自认为始终带着“文化光环”,不需要再进一步学习了。进入大学这个各种价值观并存的“小型社会”后,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要学好专业课,就得加强对相关文化及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四年的学习时光,外语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课的热爱,往往会转变成对外国文化的盲目追逐和信仰,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視直至被替代。

(2)专业教师对于中华文化不够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任课教师更是育人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外语的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大多致力于语言领域的研究,许多“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国外文化的喜爱和崇拜,对中国文化的忽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取向。

(3)文化环境缺失。一是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忙于“事业”,以“家庭经济水平”作为家庭幸福的主要参考标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社会上商家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分做“洋节”炒作,例如圣诞节、万圣节的大型优惠和折扣活动,使“过洋节”成为当下年轻人时髦话题。二是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个别高校过分的强调教学、科研工作,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漠不关心,没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没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更没有在文化方面对学生加以引领,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缺失。

三、增强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第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外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文化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应将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冲击中,明确自己的立场,懂得欣赏自己的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外来文化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第二,发挥专业特长,用语言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例如,举办“专业翻译大赛”,用外语翻译古代诗词,或将外语诗歌翻译成古诗词,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让同学们在文字中、语言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利用中外交流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增长“文化自信”。外语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发扬东道主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同外国留学生交流,为他们提供帮助。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从小接受的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理解本国文化的过程,不仅外国友人自己也会被中国文化深深震撼,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二)努力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坚决抵制庸俗的、外来文化的侵蚀。相关部门提出政策方案,对于以外来文化为噱头的不良社会现象,给予批评或处罚。其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例如邀请京剧院来校表演、聘请艺术名家来校讲座,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相关报告会等。提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各项活动,古诗词大赛、红歌大赛、“我是传承者”民俗风采大赛等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其深入到每名学子内心,并付诸以实践,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注重对高校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和熏陶

学生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各种人员,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老师,甚至是宿管楼的阿姨、保卫部门的门卫。这些人员统统都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因此,提高全员的文化内涵,增强全员的“文化自信”是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尤其加强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专业授课的过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在文化博弈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钱俊妮.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6(7).

[2]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3]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10).

[4]马宝娟.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8(1).

[5]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1).

作者简介:杨鹤(1981—),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文化自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