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课程个性化实施

2018-11-07张慧

新课程·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

张慧

摘 要: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黄金时期,就现阶段小学德育情况来看,整体实效性比较差。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背景下,以学校为基地,以社会为背景,以促进学生发展、解决教育问题为目的,在专家指导下加强对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改编和创新,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案例就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实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課程

德育校本课程主要指学校为了达到德育目的,结合学校自身条件、特点、性质以及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由个人或者学校教育人员合作开发的一种课程。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原则以及开发策略展开论述。

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原则

在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智育有着同样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教育存在知德分离的情况,小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综合素质较低,这种情况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应当对学校德育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将师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达到提升德育工作实效和德育质量的目的。

1.多元性与单一性相结合原则

在构建德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单项内容以及年级的特点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还要从多个切入点和不同的角度将多元化的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出来,达到多元性与单一性有机结合的目的,这样可以让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看起来更具有立体感[1]。

2.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原则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不仅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决,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适当的引导将特立独行的探索以及个性化的创新发扬光大。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既要包括共性的学习内容,同时还要包含个性化的指导内容。

3.生成性与预成性相结合原则

教育过程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会产生生成性课程,这些课程是很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虽然生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的特点,却不能否定其价值。生成性课程是课程创新取向以及实践性质的直接体现,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虽然德育校本课程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但是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应当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主要的框架。因此,在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生成性与预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1.教学方式由模拟体验转为实践体验

德育校本课程主要使用戏剧表演和讲述式的方式对孝德故事进行体验,对于高中生和大学生来说,只要通过讲述式的方式对孝德故事进行讲述就能收获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小学生却很难收获同样的效果。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理解能力比较低,所以需要采取戏剧表演这种更为形象生动的内化方式和体验方式,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让小学生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德育校本课程中,利用角色扮演可以让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鲜明的人物性格可以给学生带来情绪感染,引发学生产生同理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戏剧表演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小学生先前存在的不正确孝德思想,还能激发学生自身正确孝德情感的觉醒与萌发,让小学生获得孝德的濡染。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做一做”环节,通过与家长的互动以及课后实践进一步加强孝德,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道德知识不是通过道德推理证成和获取的,也不是靠道德推理去获取的,而是利用人们道德生活体认和体验获得的,换言之,通过心灵感性和亲切的情感来生成和传递的[3]。在戏剧表演的环境中,如果学生产生的间接道德体验缺少父母情感的反馈以及与家长的互动,这种体验就难以从戏剧故事中有效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也就无法转化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针对教学方式的设置,一定要从模拟体验转化为实践体验。

当前的人才应学习和研究真理,需要具备一定素质。如某学校周围有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例如拥有丰富的社区科技教育资源。这个学校在这方面大胆开拓,锐意改革,与种植基地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基地,走访种植大户。这些学生将种植工人团团围住,相互提问。在种植技术人员的耐心讲解下,学生对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对科学种植充满了好奇心。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因地制宜地开发社区科技教育资源,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后续的成长。

2.选取的孝德故事应当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性格特点等因素,选取的孝德故事要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孔子弟子孝德孝善故事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这些故事耐人寻味、感人至深、伦理价值深厚,可以将儒家的伦理秩序以及伦理路径充分体现出来,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还是陶冶学生的心灵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和效果,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净化。虽然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古代,但是和现代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通过这些孝德故事,学生很容易将自己从某些事以及某些人获得的体验投射、拓展到自己身边的亲人身上并获得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对自身行为的进一步转变。

3.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模式

作为德育校本课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也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首先,要将发展性评价凸显出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而学生的发展具有发展性和动态性,因此,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也要将发展性原则凸显出来,重点评价学生参与课程中获得的感悟以及形成的体验。其次,要侧重多个评价维度,主要包括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层面。

4.利用学科渗透促进德育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实施

培养学科能力、传授学科知识并不是学科教学的全部任务,学科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及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知识作为载体,可以最大限度体现出教学与教育、教师与育人、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加上学科教学是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中的主体部分,占据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德育工作不能脱离这一主阵地,应当通过渗透德育让学生一边接受知识,一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这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消化和吸收。

各个学科教学内容都包含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利用部分学科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宇宙观和物质观,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可以让德育有血有肉、可知可感,有着较强的可接受性。通过学科渗透进行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去进行。通过学科去渗透德育,不会给人空洞说教的感觉,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基本渠道。

5.利用实践活动促进德育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实施

如果德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上就失去了真正的德育意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会因此走进死胡同。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社会道德和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理论上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进行强化,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既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即社会实践能力。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上很多小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很多学生对父母为了供养自己上学所吃的苦往往不理解。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在花钱上表现得大手大脚,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专题片,通过这些专题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或者,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外来务工的家长来校谈一谈在外地务工的艰辛,让小学生知道勤俭节约,学会感恩,做一個合格的社会小公民。

6.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促进德育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实施

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校园生活中生成的德育资源。这种德育资源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比如,与周围人或者同学关系处理的过程、对垃圾的处理方法、面对落叶时的态度等,这些都是一种动态生成资源。这种德育资源是鲜活的、生动的,将其渗透到德育过程中,可以让德育工作获得良好的效果。在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学校要重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个性化实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协调性、生活实际性、活动生成性以及践行性等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德育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某个学校的教师在走廊上无意间听到保洁阿姨的对话,其中一位保洁阿姨抱怨小学生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完厕所之后经常不冲厕,所以她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冲洗厕所。为了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位教师让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就是本校师生上完厕所之后主动冲厕的比例,以十个人为一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调查样本。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学生也深受感染,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感官上都对上完厕所后主动冲厕这个问题进行了重视。在学生调查结束之后,教师再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会主动冲厕”便是这次教育的主要训练点。最后,教师再开展一次主题活动,主题为“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展开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行动,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注意生活细节”的良好习惯,道德素质也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要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达到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的目的。对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是学校构建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德育质量和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同时,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可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庆.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53-54.

[2]吴刚平,王策鸿.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4):16-17.

[3]袁利平,刘晓艳.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时代意义与路径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8(1):49-50.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