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学科特点
2018-11-07李文情
李文情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其除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还应结合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进行科学施教,使其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在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基础上,分析了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设置,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小学教育属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它除了要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还应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学生已经取得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理论教学联系实际,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
一、小学数学学科特点
1.教学上具有生活化特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而言,数学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深入广泛地渗透到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生活成长的任何地方和环境都是数学学习和教育的课堂。如在家庭中日常读取时钟时间、日历上的日期,日常生活中购物金额的简单结算等等,都蕴含着简单的小学数学问题和知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教育应该是现实而生动的,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生活化的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儿童观察、推理、验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学习上具有自主性特点
小学数学知识主要是学生在具体生活中依据现有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生应以启发引导为主,知识教授为辅,为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使其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思考的好习惯。小学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和训练过程,而应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多种模式相结合,将小学数学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转换成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而数学教师则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知识上具有科普性特点
小学数学具有区别于科学数学的显著特征。其与科学数学在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目的上,科学数学往往强调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通过严密的抽象逻辑推理,从而形成数学理论,而小学数学则是以培养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终身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其基本教育出发点;科学数学中,相关的数学理论和知识都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得出,而小学数学则多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观察,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总结出相关法则并反过来应用于生活,逐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整个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支柱,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小学学科的发展特点,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和教学改革应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为目标,倡导有意义的高效数学学习方式,并重视新技术对课程教学的推进作用,达到促進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1.教学内容更加综合性
综合性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首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多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都可以引入课堂,以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知识问题、学习兴趣问题,促进其知识接受能力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同时,在教学中穿插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更好地激励他们去探索新的领域、新的知识。
2.数学改革应体现人文精神,向学生传达人文关怀
情感教学和鼓励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贯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将情感鼓励的语言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友好的问题、启发的提醒,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如在科研教学中,将“你真棒”“你的想法真有趣”“你的表现很出色”等经典鼓励性话语挂在嘴边,营造一种和谐、热情、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3.加强教学实践
新教材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动手实践。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积极主动挖掘课堂内外的数学知识、数学创新,通过学习—实践—验证的“学以致用”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
4.加强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互动课堂逐渐进入教学课堂。在传统书本授课的基础上,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在课程中引入科普动画播放、生活场景回放、动画片中数学知识片段截取播放等,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加深其对抽象化数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瑞兰.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2]孙永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D].鲁东大学,201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