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的阳光”洒满每一节品德课

2018-11-07孙旭萍

新课程·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德育生活

孙旭萍

摘 要:“德育以生活为中心。”品德新课标明确指出:把回归儿童生活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把儿童的生活看作品德课程的基础。为此,要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活力,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内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贴近生活;德育;生活

一、审视存在的问题——“生活阳光”成“水中月”

如今的品德课虽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但在“华丽外衣”的掩盖下,仍透露出了一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浮躁,形式虽迎合了学生的需求,但实际却忽视了儿童的生活。“假大空”现象仍是品德课堂教学的顽疾。主要表现有二:

(一)重内容传授,轻年龄特点

在品德课上,有些教师拘泥于教材,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需要新鲜的刺激,需要不断变化的形式。而已有的生活认知会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真实的生活体验更能挖掘他们的潜力,否则,教学将失去实效性。

(二)重形式热闹,轻目标达成

教学形式固然重要,但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尤其是品德课,不仅教学环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趣味盎然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思考与践行——让“生活阳光”照耀心灵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所以,要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让“生活的阳光”照亮教师、学生的心房,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究、合作,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不再成为一纸空文。

(一)捕捉生活问题,注重自主性

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子里有无数个“为什么”。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有探究、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自主地学习,从而深化道德认识,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打下基础。

如教学《家庭因我而美丽》时,教师用课件播放了一段视频:丁丁背着书包去上学,奶奶站在家门口大声说:“路上要小心!”而丁丁不加理睬,却小声嘀咕:“每天这么唠叨,烦死了!”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丁丁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们明白了我们要理解长辈们的爱,而且生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平时该怎样做,才算真正爱自己的长辈?”通过再讨论,不仅让学生对长辈更多了一份亲近、感恩、尊重,而且巧妙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贴近生活环境,注重探究性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节约水电》这类课文,由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环境,教师只要通过有的放矢地引导、思考,都可让学生找到探究点……只要这样因材施教,教师“授之以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解决问题,那么,品德课就能焕发勃勃生机。

(三)关注生活实际,注重情感性

情感是小学品德教学的灵魂。兒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说:“感情这个东西很重要,如果能激起孩子们的普遍情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进入“角色”,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不料有同学竟认为:“我妈妈一点也不辛苦,每天不用上班。”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生成了一个探究的课题:课外调查“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那些以为母亲不辛苦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每天除了忙家务外,还要出去找临活,做钟点工、卖咸鱼、给别人接送小孩等。通过调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四)走进社会生活,注重实践性

“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由此可见,实践是品德教育的试金石,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教师要拓展教学空间,走出教室,让学生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如学习《我生活的社区》时,由于学校的旁边就是太阳公寓小区,很方便、安全。于是,教师就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让学生去当一当小记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区生活设施等,去采访有关社区人员了解社区文化等,以增强学生对社区的亲近感,并懂得要爱护公共设施等。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创造课堂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将生活的元素融入课堂,将生活的阳光洒满每一节品德课,让我们的品德课谱写出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缪国顺.寻找品德教学的本真之道[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83.

[2]黄双喜.生活:开启品德课堂的秘钥[J].中国德育,2012(19):28-29.

[3]潘娜.“对话”式品德教学课的形式与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11):80-83.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德育生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消费导刊:面向市场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