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2018-11-07岳志春张晓蕊

人民论坛 2018年29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京津冀现代化

岳志春 张晓蕊

【摘要】当前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从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加快发展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合理分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多方面寻求突破口,从而实现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多次对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希望京津冀地区能够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京津冀地区承担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随着京津冀现代化产业版图亮相,必须要破解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

京津冀现代化产业版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基于十九大要求,京津冀三省市共同制定《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三地联合打造“2+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核心,以曹妃甸、北京新机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区作为合作战略区,利用46个协同发展平台,构建京津冀现代化产业版图。

京津冀现代化产业版图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核心,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用于整体迁移北京市行政单位,大力发展行政办公、高端商务、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以互联网、金融、高端服务为重点;雄安新区则是承接北京地区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主要以金融、教育推动新区发展。同时,依照“政府主导、国企带动、资源汇集”思路,四大合作战略区将加快聚集效应的示范作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以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将涉及重工业的上下游企业整合;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以航空物流、综合保税为突破口,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滨海新区以高端装备制造、海运、科技产业为主导,开展跨区域利益共享创新机制;张承生态功能区以文化、旅游、生态为主要产业,突出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除此之外,《意见》还要求打造46个专业化、特色化的协同发展平台,这些平台将为不同区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合作机遇。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京津冀地区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北京市和天津市,两者的独立性较强,各区域的协商机制并不明确,导致合作意识、合作理念不强,区域发展并未达到统筹兼顾的要求。同时,相比北京和天津,河北的经济实力不及两者,这种差异导致人才单向流动,河北地区的高端人才谋求进入北京与天津,更加剧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大城市和小城市区划明显,缺乏中型城市予以过渡,导致各大产业由大城市产业向小城市发展缓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造成影响。

从北京、天津城市发展角度看,已呈现出诸多大城市特有“城市病”特征。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数量庞大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生活需求,大城市中堵车现象就是严重的“城市病”。同时,京津冀地区的城市辐射能力存在不足,尤其是天津地区,产业结构始终处于自我循环状态,与周围地区合作并不明显,部分合作也是与海外地区合作。相比天津,河北省的城市辐射能力更是一般,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京津冀地区城市辐射能力不足,加剧了产业协同发展的难度。此外,京津冀地区生产资源匮乏,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北京土地资源为例,北京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资源紧缺,房价上涨明显。在资源短缺的前提下,京津冀地区过度依赖外部能源供给,电力、煤炭、天然气资源都需要从外部引入。因此,由于城市辐射不足、资源供给匮乏等原因,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面临一定困难。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指标,京津冀地区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受到诸多条件限制,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不合理态势。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服务业水平较低,增加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北京、天津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如何持续发展的难题。现阶段,全国经济增长迅速,各区域之间高端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竞争激烈,京津冀地区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参与竞争,必然会造成各个产业获利较低,甚至出现亏损。此外,京津冀地区受历史原因影响,“强势政府”现象仍存在,产业发展不完全依赖市场调节,一旦政府决策失利,就容易导致产业发展陷入困境。面对创新能力有限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逐渐衰退,不利于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突破口

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强化发展顶层设计。想要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国家发改委应成立专门部门,负责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对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逐一解决。在强调领导专门化时,要逐步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发展,以“政府想、市场做”的方式寻求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突破口。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强化顶层设计,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加快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协作过程中的分工,优化不同产业布局,让京津冀地区在统一指挥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依赖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合理分配资源。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兴建一批中型城市,中型城市主要是扩张河北省部分小城市,让这些扩张后的中型城市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二传手”,可以考虑以邯郸、保定为突破口,通过扩大规模形成中型城市,完成北京、天津产业向河北地区的平稳过渡。在扩建过程中要注重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吸引北京、天津产业和企业转移,形成“经济反磁力中心”。通过加快发展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能够缓解北京、天津发展过于稠密的现状,平稳的完成产业协同发展。此外,鉴于京津冀地区资源匮乏,水资源、土地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应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对耗费资源较高的产业外迁,设计资源拍卖制度,允许资源在市场中自由拍卖,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同时,形成以技术带动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资源分配。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加入,构建互利共赢的成果分享机制,避免科技创新的重复性,利用不同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整个区域科技水平的提升,并在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并在科技创新的优势下,京津冀地区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改造-提升-引进”的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融合更多的科技创新元素,提高市场竞争力。基于京津冀区域产业现状,应重新规划产业布局,北京地区应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将一般制造业、物流运输业外迁;天津地区应以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为主,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河北地区应完善非首都承载建设,主要承接首都外迁产业,建设新型的工业化产业基地,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更便于达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教授;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府际合作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B14GL07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臧学英、王坤巖:《京津冀循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理论学刊》,2018年第3期。

②王德利:《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思路》,《开放导报》,2018年第6期。

③王得新:《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京津冀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京津冀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