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调查
2018-11-07徐明陈红
徐明 陈红
摘 要 随着世界建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能够在更为优裕和舒适的室内环境中生活与工作,能源消耗也随之逐年大幅度提升。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当前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险,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刻不容缓。本文从上海世博主题馆分析节能的技术特性。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刻不容缓 能源消耗大幅提升 上海世博主题馆
一、前言
从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即坚定不移地走建筑绿色之路,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尽快推进绿色建筑的广泛发展,我国学习有关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了一些经济激励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創新奖。绿色建筑创新奖分为工程类项目奖和技术与产品类项目奖。工程类项目奖包括绿色建筑创新综合奖项目、智能建筑创新专项奖项目和节能建筑创新专项奖项目;技术与产品类项目奖是指应用于绿色建筑工程中具有重大创新、效果突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目前,已经成功评审并发布了两届绿色建筑创新奖。
二、建筑介绍
(一)建筑地理位置
主题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西侧,紧邻轨道交通8号线浦东周家渡站和磁悬浮世博园站。设计控制范围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园二路,东至园三路,用地面积为11.5公顷(约172亩)。
(二)建筑主题
主题馆将为世博会主题展示提供相应的空间条件,属于大型展览建筑,具有特殊的功能空间需求。服务于世博会、服务于会后功能转换以及与功能结合的可行性是主题馆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
(三)建筑设计理念
主题馆是世博会“一轴四馆”核心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建筑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世博主题馆建筑高度约27.7米,为亚洲最大的大跨度无柱钢结构建筑。在世博会期间承担演绎、展示主题的重任,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这3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状态,揭示如何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和更美好的生活。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将弥补上海5万平方米至10万平方米展馆缺口。
三、建筑科技看点
第一,共设立4个展馆,其中西侧展馆为2.4万平方米无柱空间,建筑跨度达到180米×126米,最低净高14米,东侧展馆为地上两层展厅,各有1.7万平方米,地下室另有1万平方米的展厅。世博会期间,地上展厅分别演绎“城市人”“城市地球”“城市生命”这3个大型主题展览。
第二,设计上融合了老上海弄堂建筑元素,馆的造型围绕“里弄”“城市屋面肌理”的构思,屋顶借鉴石库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展示上海的里弄特色。除屋顶设计外,整个建筑造型运用了“折纸”造型,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
第三,屋面上设计了一定比例的天窗作为展厅中部的自然采光,还在空间格局上尽量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展馆布置南北通透,侧采光天窗上还设计了部分开启扇,增加自然通风的作用,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主题馆展览空间体量巨大,根据使用需求和功能分区采用不同的空调系统设计。同时,主题馆大尺度的挑檐,用于遮挡夏季阳光的直射,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第四,主题馆屋面面积为6万平方米,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屋面2.825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顶世界之最,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00吨。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
第五,屋面造型特殊,便于汇水。经雨水收集和处理设备过滤、沉淀,改善了雨水的品质,可用于场地绿化的灌溉或水景用等。
第六,主题馆东西立面5000平方米的垂直生态绿墙为世界最大的生态墙,能耗比常规玻璃幕墙降低40%左右。在夏季,生态墙可阻隔热辐射,并使外墙附近的温度降低;在冬季,生态墙既不影响墙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周围的风速降低,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四、节能评估
(一)照明
第一,一般照明:光源一般采用三基色荧光灯、稀土节能荧光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灯具,采用低谐波、低噪声干扰,高功率因子的电子触发器。
第二,电梯轿厢与井道照明:由机房内专用的应急照明盘供电。
第三,室外照明与夜间景观照明:结合室外广场、道路规划和园区绿化设柱灯或埋地灯;喷水池拟采用轮廓灯和水下灯照明;建筑立面拟采用泛光照明与内透光照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主要投光点设在建筑物的四周地面绿化带中及裙房屋顶。
(二)项目给排水方案
第一,供水水源。本工程由市政给水干管上引入两根进水管,管径均为DN150,并在建筑物四周构成DN150的环状供水管网。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压力按0.28MPa计。单体建筑低区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给生活用水。中区和高区分别由生活水泵房低区泵组和高区泵组供给。
第二,用水范围及用水量。项目场界内的室内外给水、循环冷却水、消防给水、雨水、污水等。本项目建成后总用水量为1.96万m3/a。
(作者单位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品牌专业建设资助项目(2016gzpp016)。]
参考文献
[1] 李继业.绿色建筑节能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 刘靖.建筑节能[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
[3] 吴凤萍.建筑节能应用技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瑞.建筑节能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