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迷恋戛纳红毯如何看?
2018-11-07
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在5月如期举行,我们的明星又有了去处。红毯上,范冰冰、李宇春、廖凡、赵涛、张震、郭富城、黄子韬、马思纯、马苏、苗苗、吴建飞、王丽坤、任重等中国明星陆续亮相。而红毯上的故事也很多,比如马苏为宣传电影《如影随心》而亮相红毯,有前方媒体称“马苏待了六分钟赶都不走”,比如,穿着暴露的某邢姓女子在红毯上摔倒,被怀疑是假摔。对于国内明星喜欢走戛纳红毯,大家有什么看法。
自信不在红毯上
远在法国的戛纳,是我们的明星登上世界舞台的一个舞台,就算是沒有作品参加电影节,也有很多人是通过品牌商邀请来到这里,感受电影圣地的魅力。我们的明星迷恋戛纳,爱走红毯,我倒觉得不是一个坏事,至少说明他们还有所追求,对于电影还有所敬畏。
为什么呢,他们大多数在国内是明星,不缺红毯可走,所到之处,前呼后拥。然而到了戛纳,到了戛纳的红毯之上,他们马上会明白,自己在艺术造诣上、在影响力上还有很长的距离,很多人在一些外国媒体眼中,是不熟悉不认识的。所以有时候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明星在戛纳红毯上谋杀菲林,知情者不禁失笑,除非是张艺谋、巩俐、章子怡这样的在国外具有影响力的明星,一般的国内演员要想谋杀国外媒体的菲林,还差得远。
于是就有了蹭红毯的人,在红毯上就算没多少人关注,也多蹭一会儿,让自己的人多照几张照片。走红毯的时间其实是有限制的,而我们的明星出现待了6分钟赶都赶不走的,确实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汗颜,面对人高马大的保安,她们仍然能多赖一会儿,得是有多大的勇气啊。
排除炒作等原因,敢于亮相红毯的这些人,都很有勇气。第一他们能体会到这种资深电影节的氛围,也许能鼓励他们在电影上有所追求。第二,他们有勇气面对很多默然的冷眼“这是谁啊?”明白自己确实还不算明星。第三,有机会看到真正的大牌明星大牌导演的风采,也当一回粉丝,体会一下当粉丝的不容易,岂不挺好。
唯一的希望是,红毯还是不要多停留,我们的电影在不断发展,我们也需要点自信,赖红毯却是带不来自信的。最好是有作品后能坦然走红毯,要相信终究有一天,他们都会认识你,甚至希望你多停留一会儿。
(平沙)
莫让戛纳变“尬纳”
20米的距离,有人算过,按正常步数大概走24.5步左右,就是这20多步的距离,马苏走了6分钟,水原希子和王丽坤更是走了9分钟。在每年5月的戛纳,20米不仅仅是一块红毯的长度,更是无数人挤破头也要走一走的造星神路。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戛纳近些年有些悲哀,花样百出的红毯秀盖过了参与竞争的电影的风头。贾樟柯执导的《江湖儿女》是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是中国电影时隔三年再次征战戛纳主竞赛,但是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寥寥无几,充斥眼球的都是范冰冰、李宇春、马思纯、关晓彤、苗苗等明星的红毯造型,以及马苏“赶不走的磨蹭”和某位“环球夫人”险些走光的假摔。在很多人的眼中,戛纳已经成了红毯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戏称其为“尬纳”。
为什么一条短短的红毯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它在某些人眼中是一夜成名或者再度翻红的捷径。范冰冰的“龙袍”,张馨予的“被面装”,都是在戛纳红毯上一呜惊人,迅速打开国际知名度。戛纳的魔力引得无数十八线明星、主播网红竞折腰,不惜手段百出、花费重金,只为踏上这条20米长的红毯,更是捧出了“红毯中介”这门生意。但是走了戛纳红毯又如何?引爆了眼球又如何?君不见徐大宝之流遭人唾弃,张馨予等人归于平寂,唯有范冰冰,从2010年身穿龙袍初涉红毯时根本无人知晓,到2017年任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作品是她从“毯星”变评委最大的底气。《苹果》《观音山》《我不是潘金莲》等一系列拿得出手的影片,两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影后,范冰冰靠实力坦然站在了红毯上。
归根结底,作品才是演员最好的名片。与其寄希望于一场走秀在外国媒体面前混脸熟,不如潜下心来好好打磨演技,凭作品实实在在地当上国际巨星。希望未来的戛纳,我们能看到更多因为有参赛作品而踏上红毯的演员,也希望艺术的殿堂能够更加清净。
(程戈)
畸变的红毯
提起“畸变”这个词,喜欢摄影的人是再熟悉不过。照相机镜头的畸变好坏决定这一个镜头还原影像透视的真实程度。一般来说,镜头畸变实际上是光学透镜固有的透视失真的总称,也就是因为透视原因造成的失真。然而每年的戛纳电影节走红毯的畸变,尤其是国内某些演员或边缘演员蹭热点的拙劣表演,只能说是国内影视图和个别演员的发展畸形与心理变态。
电影节举办方邀请业界名人、参展参评影片剧组人员走走红毯原本是对来宾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媒体与观众的一种展示,但就是有个别艺人玩出格,借机大展“胸腿”,甚至玩跳水摔倒之类的小聪明,来制造无聊亮点、蹭热度,以为这样便可吸引眼球,引起关注,殊不知世上是有美名与臭名之分的,那要看你是出的哪种名。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句“出名要趁早”的当今娱乐圈的“成功名言”,实在不敢苟同,出那些哗众取宠的名只能招来吐槽和戏谑。作为一个演员能用得体的行为带着你的作品去接受电影节评委与观众的品评才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修养。
更糟糕的是一些本不沾边的外围“艺人”穿着不得体的“礼服”去蹭红毯,这样的连小丑都算不上的滑稽走秀你还真好意思展演?
再说回到演员,如果一个演员不肯在演技与个人素养方面不断提高自己,有事没事就削尖了脑袋靠红毯走秀博取一下关注度,大玩出位行为,你这个名又能出几天?就如同流行了很多年的演员真人秀,没见有什么新作品上映,倒成了各档综艺栏目的铁杆演员,怪不得有的导演直接说出演员有两种:影视演员和综艺演员!
那么红毯到底是什么?是作品,拿得出手的作品。一个没有好的作品好的演技的演员,即便你把红毯走破,抑或把红毯走成“阿拉伯飞毯”,你依旧不是一个好的演员。这种畸形演出,早该收场了。 (毕明)
记者观点
弃剧法则
每年,我们的电视剧都在乌泱乌泱地拍,很多拍完了的电视剧也都煞费苦心地想拼到一个档期,好与观众见面。不过,现在电视频道那么多,还有众多的网络电视,可看与不看的选择权却在观众手里——别看一些电视剧在开播之前被媒体炒作得恨不得它就是年度最佳了,可一旦与观众见了面,往往给人以“挂羊头卖狗肉”或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嫌。
和很多的观众一样,笔者也非常渴望看到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一旦遇上,更是如饥似渴地盯着看,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暗算》《甄嬛传》这样的经典,甚至可以看上好几遍。而有些电视剧,对待它们就俩字儿:弃剧。因为,不想在一些低水平的影视剧作品上浪费时间。不过,弃剧,也是有弃剧的讲究的。笔者说来,列位听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像抗日神剧,什么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样的电视剧足以弃剧。可如果没有这些,哪些东西也足以让笔者放弃呢?一是如果看到剧中有个特漂亮还身居要职的女鬼子,就可以弃剧了,因为据考证,那会儿就没有这样的女鬼子,这就是胡编;再有就是遇到“英雄不死”这样的情节,也可以弃剧了——这么编,也不符合实际。
谍战题材剧。身为特工,刀尖上行走,全都是小心谨慎行事,甚至根本把自己变得不怎么起眼儿才对呢。而某些谍战剧中的特工,长着一副明星脸,再加上一身与众不同的打扮儿,走在闹市区,就数他(她)显眼,生怕别人注意不到自己。这样的剧,可以弃了。
情感题材剧。按理说,这些作品该是最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也最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可是,有些剧最终还是被观众吐槽,最主要的就是不接地气,属于自娱自乐。笔者对于情感题材的作品,有一个法则——剧中如果有三个男的都追求一个女的,或者有三个女的都追求一个男的,这样无聊的剧情,就可以弃剧了。
惊悚题材剧。尽管惊悚题材的作品不是很多,但也不能因此就说这个领域就不能弃剧了——剧中蓝光使用过多、恐怖不够音响来凑、不能少的黑猫等等,这都是惊悚剧的套路,也是弃剧的理由。最逗的就是,惊悚片一旦用了“五毛特效”,甭管放到第几集,建议果断弃剧。
弃剧,不该是不好意思的事;弃剧,表达了观众对作品的不满意;弃剧,同时也证明了自己有向往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鉴赏能力,这一点,值得庆幸。 (李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