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幸福度彰显高质量发展成就感
——省政协围绕“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开展月协商座谈会
2018-11-07杨佩李凯悦
┃杨佩 李凯悦
就业与收入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最基本的支撑。
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目标,顺应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反映了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
那么,新时代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怎样提高群众饭碗的含金量?百姓腰包如何才能更饱满?
为民情怀是长久以来省政协一以贯之的履职主线。尤其是今年以来,省政协树牢群众观念,坚守民生情怀,精准聚焦“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这一民生热点,并将其作为月协商座谈会协商议题,力求做到政为民所议、言为民所建、力为民所出。
在做足功课、密集调研的基础上,8月29日,省政协召开月协商座谈会,邀请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省辖市政协代表、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开展协商座谈。省政协副主席周春艳出席座谈会。
新挑战下如何助推再上新台阶——
让产业迈向中高端,让创新激发更大潜能
就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一直被“置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就业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发展质量,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就没有高质量的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因此,必须加强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协调,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能力。
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资源大省,促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既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三区一群”建设,着力打好“张四牌”,积极实施“三大攻坚战”,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为就业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岗位。但就当前就业形势总体而言,可谓“稳中有变、稳中有忧”,就业领域中遭遇的一些难题短期内难以化解,影响就业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
座谈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同志建议,应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降低企业成本激发活力,培育壮大企业群体规模,以企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发展。
以汝州为例,2016年以来,该市以入选全国首批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产业转型、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的“金钥匙”大力推进。为使“能人”回得来、干得好、留得住,该市出台了创业创新80条扶持政策,对购买符合园区要求的新型设备给予补贴,帮助企业招聘培训技术工人,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主动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保姆式服务等。
8月29日,省政协召开“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月协商座谈会
汝州市委书记高建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返乡创业,该市累计吸引1.2万名农民工回乡发展,带动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落户汝州,实现了机绣纺织、汽车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无中生有”。同时,开发就业岗位4.5万个,带动1260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安置。
与会人员认为,大力推广借鉴汝州的返乡创业试点经验,可以在全省起到以点带面、促进就业的良好效应。
“应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省科技厅相关同志建议,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可以不断扩大就业广度和深度。
省教育厅相关同志也呼吁,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等,大力拓展就业空间,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实现就业的根本途径,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崔秉哲建议,要营造创业氛围,弘扬创业风尚,搭建青年创新创业信息交流、资源对接、项目孵化平台,整合创业服务机构、园区、导师资源,帮助青年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
与会人员还提醒,在扩大就业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健全就业预警机制,针对就业和失业情况作出及时反馈,并据此及时调整行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常态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
打破“就业难”“招工难”并存怪象,念好“工匠诀”培育高素质人才
就业不仅是收入来源,也是价值体现。
前期调研中,一个“怪现象”引起了委员们重视:一方面,就业人员找不来工作;另一方面,用工企业招不来人。以装修行业为例,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林举例表示,我省从业人数最多,但大多是做小工,很少有当领班的,而领班往往是苏州人,工资高且不辛苦。“工地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他不无感慨地说,过去的人口红利时代,我省的劳动力数量优势十分突出,但在日益创新的科技时代面前,劳动者的就业素质毫无优势可言。张林建议,积极推广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职业院校也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切实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就业,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夯实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杨宏志对此深表赞同。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与会人员纷纷剖析建言。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海云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怕吃苦,部分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吃苦。于是,很多毕业生在短时间内频繁跳槽,给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不仅毕业生中存在这种现象,某权威招聘网站发布的调查报告也显示,近八成白领正在加入找新工作的大军中。此外,在跳槽一族中,90后有实际跳槽行动的比例最高,达77.8%。
“就业者要端正自身心态,念好‘工匠诀’。”结合学习调研的切身感受,王海云介绍说,香港经济之所以保持高质量发展,与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事情做到卓越”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这些精神都要求就业者从我做起,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把握规律,追求完善。与会的省政协副主席周春艳对此表示赞同。她指出,高校要正确指导就业,做好“引路人”,而高校老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实成为学生就业的“辅导员”。
共青团漯河市委书记王磊则建议在就业工作中实施“双向选择”机制:一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就业信息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发建设企业用工数据库和人才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识别各类人才流向和空间行业配置及主要区域和中心城市人才数量和质量缺口,为精准匹配提供依据;二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向反馈机制,通过高校与就业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及时了解、分析和提升,使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好地与劳动力市场衔接。
新时代下如何体现更充分就业——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释放人才创造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步入“深水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带来的一线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工资收入水平差距逐渐拉大的矛盾也突显出来。
调研中,委员们发现,一线劳动者工资整体水平偏低,对我省经济发展也造成了诸多不利因素,诸如: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升级缺乏高水平劳动力支撑,影响转型发展后劲;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性不高,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社会各阶层和谐度不高,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对此,安阳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曹保贵建议,要在政府层面制定工资比例权重,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调整工资在分配中的比例权重,进一步增加一线劳动者工资收入。同时,调整基层工资标准和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重点人群收入的社会关注和保护力度。
“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保障措施,减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企业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自发主动地维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和地位。”协商座谈中,河南太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继涛对于政府和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不同角色作了精准阐释。他指出,既要完善薪酬保障体系,更要积极建立工资增长体系,打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稳步向上的通道。
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比如,有用人单位曾明文规定女性工作期间不能怀孕生育。凡此种种,层出不穷的媒体曝料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奉行的都是“男性优先”,导致女性就业机会与空间被压缩。针对女性就业“暗门槛”问题,与会的省妇联副主席库凤霞,焦作市政协委员、劳动就业局科长卫静都表示,应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就业政策,建立完善更高质量的就业评价体系,推动将保护救助女性就业纳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考核体系。
除了女性歧视,在高质量就业道路上还横陈着学历、外貌、地域歧视等诸多“鸿沟”。多名与会人员呼吁进一步完善公平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消除行业、地域、性别、健康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尽快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增强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拓宽其适用范围。
倾听、记录、探讨……在省政协搭建的协商议政平台上,与会人员坦诚建真言、积极献良策,为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贡献真知灼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家一致认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为我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