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古建筑景区无障碍设施设计调查研究

2018-11-07单家成路一鸣ShanJiachengLuYimingZhangF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9期
关键词:坡道阶梯古建筑

■单家成 路一鸣 张 帆 Shan Jiacheng & Lu Yiming & Zhang Fan

(1.2.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出于对古代建筑保护的考虑,我们在设计建设古建筑景区时,往往忽略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国作为旅游大国之一,自无障碍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在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接影响到各国游客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借此机会调研北京古建筑景区的无障碍通行空间建设情况,有助于为景区改造建设,促进各大景区之间互相参考借鉴学习。

1 古建筑景区无障碍设施研究背景

在古建筑景区无障碍设施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结构问题,还需要考虑古建筑的文化问题[1]。鉴于古建筑的文化价值,需在不破坏古建筑的基础上,完善景区内无障碍设施,优化古建筑景区内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古建筑空间能够更好的满足更多人群的游览需求[2]。除了无障碍设施,还需要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如使用手语、盲文,影视作品等[3]。以需求导向性、连续性、最小阻力和信息无障碍这四大原则为基础,规划寒地城市无障碍设计[4]。

1.1 国内老龄化情况

据20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有1.27亿,己占到我国总人口的9.47.7%。国际上通常将老龄化社会定义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7%。由于中国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的设计需求还有很大的脱节,所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仍有许多不便[5]。持续的老龄化是人类世界面临的全新现象和挑战[6]。

1.2 国内残疾人情况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中国残联2016年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国已有3200万残疾人。由此可见,中国残疾人数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2.4%1/13,是一个及其庞大的人群。虽然残疾人数量庞大,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旅游的过程中很少看见残疾人身影,这势必和无障碍通行空间的有待完善息息相关。所以建设完善古建筑景区的无障碍通行空间,让更多的人能感受中国的古代文化将成为景区改进的重点之一。

1.3 调研意义

虽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的关注始终不够。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其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举足轻重,是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北京城内丰富的古建筑遗存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悠久文化的一大途径。古建筑景区的设计建设是否人性化也间

2 古建筑景区通行障碍成因

2.1 结构障碍

以故宫为例,中国古代宫殿在建造时为了遵循营造法则,门槛和台阶必不可少。但是今天作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博物院,门槛和台阶等对活动有所不便的弱势群体带来诸多不便。

2.2 文化障碍

为了让游客最大程度地了解古建筑本身和它衍生的历史文化价值,设计合理的观览路线是园区建设方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其中就必须考虑怎样设置必要的公共设施以满足观览人群的活动需要。

3 调研分析

3.1 调研情况分析

通过此次调研,作者发现大部分所调研的景区无障碍设施设计已趋于完善,能让特殊人群无障碍地游遍整个园区的景点也不在少数。绝大部分无障碍设施也符合国家标准,只有少部分需要改进。出于对建筑结构、外观、文化的考虑,古建筑内部门槛等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表1 各景区出入口、门槛、基座处理统计表

故宫施行单向游览制,游客只能从午门进入,从神武门离开。在午门的入口处有一处高低差,工作人员在门洞口安置了一个斜坡。该斜坡由人工合成材料和木材制成,表面经过磨砂防滑处理,可以搬动。经过测量,斜坡的坡度为6度,宽度与门相当,符合轮椅坡道的要求。为特殊人群进入故宫解决了第一道障碍。故宫的主要建筑物两侧均建有斜坡,斜坡由砖石铺成,大多数砖有破损,坡面不平滑。经过测量,坡面坡度为9度,仍能满足基本的轮椅通行需求,而且也为故宫院内机动车的通行提供方便。太和殿旁的坡道靠扶手的地方还铺有防滑垫(图1),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标牌,无论是行人还是轮椅都能使用。不过要登上太和殿的两层基座还得使用台阶。在太和殿前有两层抬高,在第一个抬高处有坡道供轮椅通行,但到第二处抬高,也就是太和殿的最高的一层基座处,只有供普通游客使用的台阶,也就是说轮椅使用者若想观赏殿内的陈设,必须由人背行上台阶,势必会对游览过程产生些影响。经过测量,第二处抬高的高度为0.96米,按照国标的要求,坡度长度需达9.13米。如果装上坡道,的确会对太和殿整体视觉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此处的无障碍通行空间的设计有待研究。

隆宗门下是可拆卸的铜制门槛,一侧的门槛被拆下放置在门后,在人流量大的时候,能极大程度上的方便游客的通行。既方便了游客,又灵活地保留古建筑原有结构,值得借鉴。

儒家文化遵循的是中庸之道,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共同繁荣和生存[7]。作为朝圣孔子和古代讲学的古建筑,从检票口就可以看出景区方面的“仁爱”之心。入口处通过现代改造被处理成一个斜坡,经过测量,坡度为10度,宽2米,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特殊人群的参观游览。进入景区后的第一道门—大成门下采用固定式门槛,不能拆卸。在大成门的两侧开有小门,小门铺设有轮椅坡道,方便了特殊人群的游览参观。在孔庙辟雍殿的后面,园方设置了一个轮椅坡道(图2),经过测量,该坡道宽1米,坡度为6度,符合国标规定。在场地允许的条件下,该坡道的安置位置和外观设计值得借鉴。

佛教旅游兴起的背后是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以及人们旅游观念及需求的转变[8]。雍和宫的检票口由坡道构成的,最靠外侧的闸口特地加宽,好让轮椅通行。走过辇道进入院内需经过昭泰门,门行下铺设了斜坡以消除高差。进入院内后,第一座主体建筑为天王殿,想到登上基座,只能通过正面的台阶,无轮椅坡道,殿内的门槛为固定式的。旁开的小门也只有阶梯,而且门槛也为固定式。经过天王殿,就是整个景区的中心建筑雍和宫了。景区方面在雍和宫的基座侧面添置了金属阶梯,但是没有轮椅坡道。作为佛教建筑,雍和宫更多的给人以神秘感和距离感,其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目前也确实存在有待改善之处。行动不便者虽然可以顺利地进园参观,但是只能在建筑周围绕圈,若想要进殿一览佛家胜迹,还需要其他人的帮忙。

北顶娘娘庙的入口处设有台阶和门槛,没有无障碍通道。进入院内,与雍和宫相似,几个主要建筑的基座周围都没有无障碍通道。天王殿西侧通向下层平台的楼梯处设有轮椅坡道(图3)。坡度6度,宽1.2米,铁制,中间有平台,整体呈L型,是个很标准的轮椅坡道。坡道仅占据了楼梯的一半宽度,另一半楼梯还可供游客正常上下使用。作为奥体中心内部唯一的古建筑,娘娘庙被打理得干净整洁。可惜建设方对无障碍通行空间还是缺少了点考量。从大门就开始困扰着特殊人群,内部的建筑也是。当然下层平台的轮椅坡道增设得很到位。

天坛公园的检票口是由坡道和闸机组成的亭子。通道宽度仅为0.54米,正常的轮椅通行会有难度。从东门进入会先通过一个长廊,长廊设有轮椅坡道,坡度为5度,宽1.2米,扶手末端有圆滑处理,符合国标规定。上了第一层基座后,在长廊中间还设有轮椅坡道供轮椅使用者登上长廊,坡度为5度,宽1.2米,铺有树胶防滑垫。从磨损程度看,该坡道使用频率还是很高的,不仅是轮椅使用者,还有许多老人也喜欢用轮椅坡道。在长廊中部的通道下面,有由石材铺成的阶梯和轮椅坡道,坡道呈L型,中间有平台,坡度5度,宽1.2米。

长廊一直通向祈年殿,祈年殿前也采用坡道的形式,坡度9度,中间设有平台。不过在祈年殿的检票处设有门槛,旁门有无障碍通道,不过笔者前往的那天并未开启。绕祈年殿一圈,发现有一处的阶梯被改造过。除了正常的楼梯,中间还有两条斜坡。经过测量,两斜坡间距为0.38米,每条斜坡宽度为0.11米,坡度为26度,不足以让轮椅使用。其他地方也没有无障碍通道供轮椅使用。在天坛公园的圜丘前,每个门的一侧都铺有坡道(图4),坡度6度。由其上的铰链可知该坡道为可折叠坡道,闭园时方便收起关门。在坡道的搭建上,可以看出天坛的工作人员在考虑无障碍化游览时还是有整体意识的,每个坡道都符合标准,而且样式相同。

圆明园的南门入口只有阶梯可供通行,而且门槛不可拆卸。圆明园整个园区路面上几乎没有高差,轮椅通行较为方便。游览到一处需要过桥的地方,由于原桥的坡度过大,所以园方在旁边增设了一个坡度较小的桥。在公共厕所门前均设有轮椅坡道,坡度为4度,宽1米,符合国标规定,但是扶手均未在末端作延伸处理。前往西洋建筑区,建筑区内建有木制栈道,宽1.1米,轮椅在通行时会有些障碍。在阶梯旁设有轮椅坡道,宽0.9米,坡度4度,与国标规定略有出入,虽然扶手有水平延伸,但是扶手末端裸露,未经处理。

颐和园的入口无高低差,而且还将门槛卸下,极大程度地方便游客通行。在颐和园的几处门下,园方设置了经过特殊设计的坡道(图5)。此种坡道两边均可上下人,以适应人流量大的情况。在院落之间的出入口,设有统一设计的组合式的阶梯(图6),均由某保险公司赞助。一侧为轮椅坡道,一侧阶梯,呈L型贴在走廊的拐角处。与故宫一样,一些门槛被卸下放在门后,做得更好的是,门槛被很规矩地放在两个石墩上。颐和园中心是万寿山,同时万寿山也是颐和园中最重要的景点之一。想要进入万寿山还得单独买票。售票处和检票处设在一层基座上,若想登上基座只能通过台阶。若想登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还需再爬近百米的楼梯。楼梯上的扶手末端作向下弯曲处理。

针对景区无障碍设计,还得从整体性立场出发,在基本观念、对象确认、设计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9]。

4 古建筑景区无障碍化设计建议

■图1 太和殿旁门前无障碍通道

■图2 辟雍殿后面的轮椅坡道

■图3 下层平台轮椅坡道

■图4 圜丘某一侧门坡道

■图5 颐和园某坡道

■图6 组合式阶梯

让特殊群体能够得到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基本保障,促进了残疾人公益事业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10]。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对几处古建筑景区无障碍通行空间规划的共同难点和推荐解决方法总结如下:

①针对出入口的问题,大部分景区都已经给出了答案。比如孔庙入口,将出入口建成坡道的形式,既方便轮椅的使用,又方便了一些景区内工作车辆的通行。

②针对路面高差的问题,在合适的位置添置合适大小的缓冲坡道。不仅轮椅可以通行,还减少了行人行至此处被绊倒的可能性。

③针对基座的问题,做得较好的是国子监的辟仪殿后的轮椅坡道的设计。在建筑后设置轮椅坡道,既方便了游客,还不影响建筑正面的整体造型结构。当然许多古建筑外面前后不联通,因此还需针对不同建筑做出调整。

④针对门槛问题,目前笔者发现较好的解决办法有三种。一是由于要保留正门大殿的建筑结构,因此在大殿的旁边开有侧门,并且在侧门设置坡道。二是将门槛卸下放在门后,而且还给门槛做了精致的搁架,既造福游客,又不失格调。三是在门槛上直接增设坡道,只要门宽度条件允许,基本上轮椅都能通行,不过对建筑整体格调有所破坏。

⑤针对室外台阶问题,笔者在调研的景区中发现两个做得较好的例子。一是直接在阶梯上加设坡道,并且综合利用地形,采用L型,减少了空间浪费。二是采用坡道和阶梯组合式的装置,可以应对较大的人流量,不过占地面积较大。

除了以上的作法,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一些人性化措施可供参考:

①在阶梯旁的坡道处贴防滑条:此坡道并非轮椅坡道,而是建筑原有的,与石台阶相连的坡道,许多儿童喜欢在此坡道上玩耍。不过由于石材表面光滑,游客踩在上面很容易滑倒。贴上防滑条后则减少了此类事故的发生。

②在一些人多的高平台上增设围栏:在雍和宫的开光室门前专门带有扶手的楼梯并在平台上加设了围栏。当开光室举办法事或有高人到场时,此处会聚集不少游客,因此景区方面专门添设装置来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针对每个景点设计不同的人性化方案,给游客更好的游览体验。

③坡道的设计多样化:坡道被设计成三面坡,更加方便了游客的通行。

④无障碍设施建设外包:有些景区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将无障碍通行空间落实到位。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无障碍设施建设外包的方法解决。以颐和园为例,景区内的无障碍设施基本上是由一家公司投资建成的,公司在无障碍设施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作宣传。

景区在后期改造过程中不仅要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还要考虑情感化设计的特殊要求,合理分析特殊人士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惯,设计出体贴的无障碍设施[11]。然后还可以从设计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人本主义的精神为核心价值,从多方面考虑无障碍设计[12]。

5 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笔者发现大部分景区的无障碍通行空间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绝大部分无障碍设施也符合国家标准。不过出于对建筑结构、文化的考虑,古建筑内部门槛等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仍需要整体设计的提升。推进中国古建筑景区无障碍化进程,不仅需要景区规范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关注和监督。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真正意义上的游览无障碍化古建筑景区将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坡道阶梯古建筑
AMT坡道起步辅助控制策略
平朔东露天矿工作帮移动坡道优化研究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火星车转移坡道柔顺性优化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中国古建筑
良师·阶梯·加油站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时光阶梯
艺术创意阶梯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