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微型住宅设计
——以流浪者之家设计为例

2018-11-07陈晓龙DiRuiChenXiaolo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9期
关键词:流浪者单体装配式

■邸 锐 陈晓龙 Di Rui & Chen Xiaolong

(1.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83)

1 缘起:“城市流浪者”

1.1 流浪者生存之困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在城市内部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人口密度增高、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城市房价不断上涨,住宿成本持续高企,在城市中拥有一处住所已经成为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严重的城市危机背景下,“蚁族”、“鼠族”等特殊群体催生而出,流浪人口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流浪儿童涌入社会,流浪人员现象已成为当代城市的热点问题[1]。

1.2 流浪者生存乱象

流浪者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图1)。他们长期处于无业、失业状态,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无法负担城市内高额的房价或租金,不得不寄居在城市的公共地带或灰色地带,如地下通道、高架桥底甚至是下水道。流浪者群体长期蜗居于阴冷、潮湿、脏乱的环境中,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这样的生活条件不仅影响了流浪者群体的身心健康,成为激发社会矛盾的隐患之一;同时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2]。

1.3 “流浪者之家”

流浪者之家旨在为城市里无处可居的流浪者群体提供居住场所,在满足流浪人员对安全、私密和饱含尊重的居住空间这一基本需求外,也期望能够为居住在这个社区中的流浪人员提供一份归属感和参与感,使之成为城市流浪者群体的社交场所和服务中心。

2 策略: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指采用预制的构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结构通常在工厂进行生产与加工,再运输至建筑基地进行组装与搭建。装配式建筑通常具有坚固而简洁的结构,是一种兼具功能性和效率性的工业化建筑生产与建构模式。装配式建筑可适应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并可根据场地条件的变换进行整体或部分移动,通过构件调整又能快速的完成装配。装配式建筑的使用者可以自己自由设计并搭建自己的房子,墙体是可反复拆卸的,可以重复利用不会产生多余的建筑垃圾[3-4]。

与常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备一系列的优势,如气候和场地制约小、建造和拆卸时间短、形式组合灵活多变、建筑体量轻、投资风险小、劳动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装配式建筑的营造技术相比常规建筑更加简易,更利于公民开展自下而上的在地的营造实践。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9月27日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首次由国家最高层面提出,建筑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

3 实施:流浪者之家

流浪者之家以装配式微型住宅设计为策略,为流浪者群体营造一个在建筑功能、建筑形态、建筑技术上达到平衡的和谐社区。在满足遮风挡雨、防寒隔热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流浪者之家更加关注流浪者群体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社区空间形态的人性化设计,强调流浪者群体的社会存在感;并运用技术手段尽可能的节约资源,以最少的耗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性[5-6]。

3.1 建筑单体

流浪者之家的建筑单体以3M×3M×3M的立方体为基础模数,以此保证建筑体量的灵活性和运输安装的便携性。独立的居住单元包含了基本的生活空间、私人卫厕以及适当面积的储物空间,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系统由易于构建的材料组成,每个居住单体都能够在基地上快速地搭建,所使用的大部分材料经过适当的处理均可重复利用[7-8]。

流浪者之家的建筑单体采用钢木混合结构,以200MM*100MM*5.5MM*8MM规格的轻型H型钢和集成木材为结构主材,通过镀锌高强螺栓连接固定,立面系统以OSB板、硬泡聚氨酯保温板、防水透气膜、室内外饰面板为主,以此满足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使用需求(图2)。

建筑单体的搭建过程简捷、操作方便。流浪者群体及社会服务人员能够通过施工操作手册共同协作完成。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①搭建建筑主结构框架及木龙骨;

②安装OSB板和聚氨酯保温板;

③安装水电系统及内饰面板;

④安装门窗系统;

⑤粘贴防水透气膜,安装次龙骨外饰面板;⑥摆放软装陈设系统。

3.2 组合策略

流浪者之家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需求的不同可灵活调整空间形态和布局形式。建筑单体既可以密集排列,也可以分散布置。通过反复推敲,设计团队分别对建筑单体进行了①*①、①*②、①*③、①*④等多个层级的空间形态实验(图3、图4)。充分满足了流浪者群体对空间功能的多样需求。居住单元的组合通过屋顶构架进行连接,而这些屋顶构架同时为立面的蔬菜架提供了足够的结构支撑[9]。

3.3 平面布局

基于以上空间形态的实验,笔者将流浪者之家划分为居住区和公共区两部分(图5)。居住区根据流浪者群体的需求不同设置了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等多种居住模式;公共区设置休闲活动区、公共服务区、露天观影区、儿童活动区等功能体,在满足基本的住宿功能的基础上为流浪者群体创设了多种公共社交计划,以此提升流浪者之家的社区化生活水平[10]。

在流浪者之家,建筑单体之间的户外空间不再单纯只是居住空间的延伸,它同时也是个提供给居住者们一个种植小型蔬果的微型农场。这些作物不仅可以提供给居住者自用,同时也可以销售给周边其他的居民。基地还设置了户外空间用于小型农贸市场,周围其他社区的居民也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样的配置处理使它很自然地成为一个面向周围邻里积极互动的窗口。从微观经济的角度上看,整个社区形成了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社会生态链,有利于其在这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其它同类机构(游民收容所)的隔离策略,这个社区将不再孤立于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而这对于城市发展和住民来说都是有利的[11]。

3.4 系统设计

流浪者之家的设计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满足社区对风、光、热等人工环境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在社区运营周期内尽可能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降低温室气体、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流浪者之家项目使用了多项利于节能的建筑技术,具体包括:室内无人照明自动切换开关、可编程温控器、低流速给水设施、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低用水量洗衣设备等。通过这些技术,流浪者之家大大降低了园区的能耗,有效节约了园区的运营成本(图6)。

绿化设计方面,园区除设置了常规绿化带和蔬菜种植区之外,在园区还设置了蔬菜种植箱和PVC种植管,以低成本、低造价营造出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社区,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图7~图9)。屋顶和地面的雨水将通过设置于居住单元下部的水回收装置处理后,用于农作物灌溉以及马桶用水。其他生物废料和排泄物质则会通过埋于地下的沼气池处理成为各单元的小型发电机的原料,所产生的能源将供给居住单元的日常生活使用。因此,整个流浪者之家是一个微型生态循环系统,通过自我循环利用能源,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 结语

流浪者之家是运用建筑技术手段解决当代城市热点问题的一次尝试。项目以装配式微型住宅设计为策略,以解决流浪者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灵活自由的布局形态消除建筑空间的封闭感和压抑感,以此迎合了流浪者群体既寻求庇护又渴望自由的心理特点。同时通过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手段创造出节能、环保、健康的绿色可持续性园区环境。希望本案例实验性研究能够为同类型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流浪者单体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巴士车上的“浴室”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单体光电产品检验验收方案问题探讨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巨无霸式医疗单体的选择
类姜黄素及其单体对β-内分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