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校园阅读空间室内设计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8-11-07余宛琳YuWanlinXuLei
■余宛琳 徐 雷 Yu Wanlin & Xu Lei
(1.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无本文对校园小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研究归纳总结了新媒体带来的新型阅读方式,旨在设计出符合读者行为的可移动阅读空间,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数据及论述,预测公共阅读方式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态势。大众阅读方式在新媒体的催生之下已经发生改变,这给我国高校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高校学生提供更适合的阅读空间已迫在眉睫。
1 概念界定
1.1 校园公共阅读空间的定义
校园公共空间是校园的基础功能性区域,是师生们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空间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成长。公共阅读空间是将校园原本的公共空间加以改造,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添加符合审美的构筑物和建筑物,给学生提供在自然中阅读的场所[1]。
设计的初衷在于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分析,给在校学生提供可以自由走动、探讨学术问题的公共阅读空间,突出表现灵活式阅读空间的优点,设计出可供学生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开放式公共阅读空间。
1.2 校园公共阅读空间的特征
公共活动空间给人们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活动场所,在校园中是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人们时刻处于交往空间中。高校校园交往活动主要分为两类,特定性和偶然性。特定性指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空间中的活动;偶然性即是指校园绿地、公共活动场所、阅读空间等区域中的活动,此类活动的主体更具有随意性,没有特定的限制[3]。比起特定性活动,偶然性活动的几率明显要高出很多。
高校教育场所不再集中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内,而是覆盖到校园各类公共场所,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活动场所中,学生可以进行交流、学习,人与人之前的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优质的校园环境是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图1)。因此,在校园公共环境的设计中,需要建立人性化的思维模式,考虑学生多元化的功能需求,规划合理的动态流线,结合校园原有规划,建造全方位、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人性化阅读交往空间。
1.3 合理性分析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于校园环境中,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因此,适当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阅读的公共场所[4]。好的校园环境是人性化的,合理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宜的户外活动空间又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它带来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学生发展(图2)。
在重新规划绿地及构筑物时,以保护古树、不移栽其他树木为原则,将道路宽度缩减,利用木栈道架空,保证绿地面积。在构筑物高度上也以实际树木林下高度为参考,将有限空间利用极致,探索读者可能发生的行为和所需的最佳空间。
■图1 校园公共活动区域图
■图2 半开放式校园空间
■图3 室外活动区
■图4 法国路易公立中学鸟瞰图
■图5 建筑构筑物1
■图7 斐波那契螺旋线图
■图6 建筑构筑物2
■图8 场地彩色平面图
2 校园小型阅读场所分析
2.1 空间分析
高校公共空间的主要问题有:交往空间功能单一、环境缺乏层次性、阅读空间尺度不适宜、设计缺乏特色。为了弥补这些问题出现了新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校园公共活动区域本质上是教育交互空间,交互空间本身作为建筑内部的构成形式,在空间上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组合的空间整体[5]。而结合校园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后,依形态与功能特征可以分为两种构成形态:一是面形或体形的节点空间,即“庭”空间;二是线型的穿越空间,即“廊”空间。
对于校园公共空间而言,不破坏环境是前提,在保证公共空间供人停留休息的基础上,以功能需求为宗旨,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根据人可行性行为的范围确定构筑物空间。公共阅读空间赋予了建筑新的可能性,建筑应为学生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活动空间,不局限于死板的空间组合,而是着力于空间多样化的设计,例如利用几何图形对建筑进行分割、旋转、添加等[6]。
2.2 功能分析
特殊的空间定义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对于人们使用空间的需求也产生了影响。大部分公共活动空间都忽视了对于人们需求层面的探究。例如独自进入公共空间的人往往需要一个小型的自我空间,方便个人学习或者休憩。多人结伴的人群大多是为了讨论或者做集体作业,不仅空间上要扩大,还要考虑声音、人流、多媒体等因素的限制。
此外,对于目的不同的使用人群,设计封闭程度不同的建筑以满足使用者对功能的追求。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不同类型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行为和需求,增进了室内外环境的交互,也能够有效率用空间,将有限的场地面积最大限度利用。
2.3 材料分析
视觉和触觉方面,材料可以体现出建筑的本性、与人的亲和度等,充分挖掘材料这两方面的特征,建筑内部空间和外观的材质表现,均对建筑美感起到很大的表现作用。
设计师在处理建筑和室内材料之前,必须知道其特性,即材料的美学特性与价值。本研究设计中,周边建筑多为以方盒子为基础的现代建筑,混凝土是建筑材料中最常用的材料,呈现出纯粹的美,因而,它在室内设计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而木材带有温暖、柔性之感,给人们提供适宜生活、悠闲舒适的环境。北欧风格亲近自然的特征正是这种材料所带来的。而在阅读时,精神上的放松能让读者深入书本内容,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玻璃通透纯净,一方面保证采光,另一方面增加室内外空间的流通性。
2.4 造型分析
人类活动的多样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图3)。充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能很大程度体现建筑造型的多样性。另外,根据公共建筑不同的使用性质,采用不同形状、颜色等,都决定着设计带给使用者的最终体验,是构成建筑形式美多样变化的内在基础(图4)。结构与功能、形式与秩序原则等,则是建筑艺术形式能够达到统一的内在依据[7]。
简而言之,选取环境中有意义的元素,进行解构,最终成为外形设计的中心[8]。处理几个不同类型的构筑物或建筑物时,运用相同元素,类似的手法,将看似毫无联系的物质之间搭建起互通的桥梁。
3 校园公共阅读空间室内设计实践
3.1 空间环境要素分析
3.1.1 基地内的交通情况
由于该广场作为休闲区域,道路给人提供穿行功能,连接场地周围几栋教学楼。在接下来的设计中应尽量使道路系统简单化,重点放大人群对此块区域的功能需求设计。用设计限定停留人群,道路规范穿越人群:处理得当,穿越人群可为地块增添活跃度;处理不得当,易使停留人群受到穿行人群的影响,不能达到成为阅读空间的条件。
3.1.2 绿化及景观问题
著名的“边界效应”理论指出,大环境中的边缘空间是人们喜爱的停留场所,该空间中的凉凳、小广场等可供人停留的区域都位于场地靠近边缘及主路附近,为使用者提供了较好的阅读和活动条件。区域最大的特点就是草坪及植被覆盖率极高,这也是之后设计中较为难处理的地方。以后的设计会考虑使用架空于草坪之上的木栈道,既保证了绿化率也保证了道路使用的长久性。相比较而言,弯路也比直路更具备景观性。
3.2 使用人群定位
高校公共活动空间是校园中给师生提供阅读、交谈、休憩、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区域。据调查,基地的使用人群大致分为以下四类(表1)。
3.3 设计方法及原则
3.3.1 以人为本”原则
无论是何种设计,首要考虑的就是“人性化”原则,在本方案的道路系统设计和小型构筑物、建筑的设计中,首先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由此确定功能定位和经济性的要求。其次,要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是否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再次,设计的尺度、空间等必须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能太过压抑和空旷。
表1 使用人群分类统计表
3.3.2 绿色设计原则
首先,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要降低物质的损伤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其次,设计时要考虑到材料经过处理后能否继续被使用[9]。最后,应该考虑材料的可回收性。绿色设计已经成为现在各个设计行业中及其重要的趋势。人们在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与自然和谐相处[10],从自然中来,再回归到自然中去。
3.3.3 开放化设计原则
改变传统教学空间的单一性、封闭性、集中性、固定性等,增加开放性公共空间,减少墙壁围合。在建筑外形方面,不完全使用方盒子造型,而改用组合、扭曲、旋转等手法;材料上增加玻璃和新型材料的使用,例如ALC蒸压轻质混凝土,它可将笨重的墙壁变得轻盈;分割方式上,多采用局部分割的方式,利用软性材料、地面分割等手法[11]。
3.3.4 数字智能化原则
传统的图书馆使用人工写借读卡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耗时久,还易出错,既浪费了人力也浪费了时间。如今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数字化管理,学生用饭卡或借书卡就可以自主在机器上借还书,十分便利。数字智能化趋势不仅给使用者提供了便利,也方便管理者进行管理。
4 最终方案
4.1 设计理念
4.1.1 基础定位
在前期测量人流量、树木冠径及林下高度的基础上,结合规范及相关研究成果,将理论阶段的设计设想转化成准确有依据的整体布局与空间造型。初期受到法国路易公立中学公共阅读空间和谢尔丹学院新校区公共阅读空间两个案例的影响,以连贯的构筑物和建筑物,结合使用者对功能的需求,使用相同元素、设计手法、材料等的延续,使各建筑之间相互联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12]。
4.1.2 建筑外形
由于场地树木林下空间高低的限制,建筑物的大小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综合考虑已有建筑物的外形和材料,本方案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都以方形空间为主,受到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中抬升的茶室建筑的影响,将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全部或局部版块进行架空(图5),配合同样架空木栈道,在不减少绿地率的情况下使建筑形式多元化。此外,考虑到对于公共阅读空间的理解,建筑形式以半开放式为主(图6),室内外空间有一定的交互性[13]。
4.1.3 元素提取与抽象
方案最终确定为以斐波那契螺旋线的分割原则为依据(图7),斐波那契螺旋线存在于许多自然界的图案中,是自然生成的毫无雕饰的形状。这个比例所构成的图形,符合人类潜意识里的审美观。本方案共设计五个大小不同的构筑物或建筑物,其投影面积分别为2(1 +12)、4(22)、9(32)、25(52)、64(82),组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黄金矩形。利用斐波那契螺旋线构成的黄金矩形的对角线与长边夹角(约为20°)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为切割元素,对方盒子的建筑主体进行切割,使建筑外形灵活多变,不会给使用者造成视觉疲劳(图8)。
4.2 主要功能分区
根据对使用人群需求的调查,主要功能分区为:
休息区:主要为小体量区域,可供单个使用者休憩、等待、阅读等,进行短暂停留。本方案中,主要位于开放式的小体量构筑物和较大体量建筑物的部分区域,由于使用者停留时间较短,多为公共开放区域。
阅读区:主要为中等体量的封闭式建筑物,使用者可进入进行长时间的阅读、学习活动,建筑物内有部分类型的书可供借阅。
服务中心/综合阅读区:主要为大体量建筑物内部,可供使用者咨询,自由翻阅、借阅图书。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都较高。
5 结语
论文对校园公共阅读环境进行了透彻分析,进行了基地考察、使用现状的分析,收集师生及其他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及对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这些研究有助于打造更具人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在规划公共阅读空间时,将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考虑。校园公共阅读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合理的学习生活环境,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习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