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解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史(三十一)

2018-11-07文/

太空探索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左图舱门返回舱

文/

六、意外事件

航天员牺牲事件(上)

训练着火

瓦伦京·邦达连科是苏联第一批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也是最有希望担任首飞任务的航天员,但不幸在一次训练中由于操作不慎引起了火灾,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航天员。邦达连科牺牲后不到3周,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低压高浓度氧气隔离舱内完成了一系列训练任务后,用酒精棉球擦拭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并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引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医生们虽然对他实施了8小时的抢救,但邦达连科终因伤势过重离世,年仅24岁。左图:邦达连科的墓碑;右图:邦达连科的骨灰被安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供人们悼念。

座舱着火

1967年1月27日,土星5号火箭和阿波罗试验飞船在发射台上,进行最后一次发射倒计时演练。火箭没有加注推进剂,飞船座舱内为34千帕的纯氧环境,舱门全部关闭。准备执行第一次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左起:爱德华·怀特、维吉尔·格里索姆、罗杰·查菲)在飞船指令舱内参与检测。

演练中舱内突发大火,航天员试图打开舱门,但没能成功。工作人员想从外面开启飞船舱门,但刚接近时,飞船发生了爆炸,此时距发现着火只有18秒。待打开飞船舱门,扑灭大火,3名航天员都已窒息死亡,他们的身体在航天服的保护下没有被烧毁。左图:大火后的指令舱外表面;右图:已经全部烧毁的指令舱内部。

事后分析认为,舱门开启处有电缆通过,不断开启舱门,使电缆绝缘层破裂,造成短路,产生火花,火花引燃了附近的织物,在纯氧环境中,很快形成大火。左图:为遇难的航天员举行隆重的葬礼;右图:阿波罗15号登月时,登月航天员将他们的骨灰撒在月面上,以悼念他们为人类首次登月做出的牺牲。

坠毁地面

1967年4月23日,苏联联盟1号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是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原计划第二天再发射乘坐两名航天员的联盟2号飞船,两艘飞船将实现对接,科马洛夫从舱外转移到另一艘飞船里,和另一名航天员互换位置,随后乘坐第二艘飞船返回地面。

但飞船进入轨道后出现一系列故障:右侧太阳电池阵未能展开,导致飞船供电不足;无线电短波发射机工作异常;姿态控制系统无法准确控制飞船姿态。地面控制中心决定中止飞行,飞船紧急返回。

飞船飞行至第17圈时,自动返回失败,科马洛夫随即采用人工控制,于第19圈实现返回。返回舱在7公里高度开伞时,由于姿态失稳,致使降落伞绳缠绕在一起,主、副降落伞都未能打开,返回舱以时速150公里的高速坠落地面并着火,科马洛夫遇难。图为返回舱坠毁现场。

科马洛夫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他的葬礼于1967年4月26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之后被安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左图:被烧焦成一团的科马洛夫的遗骸;右图:竖立在莫斯科航天员林荫路的科马洛夫纪念碑。

座舱失压

联盟11号飞船于1971年6月6日发射,与太空中的礼炮1号空间站对接,3名航天员(指令长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中)、飞行工程师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左)、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右))首次进入空间站内,在站内驻留近24天,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

6月29日,3名航天员准备返回地面,由于返回舱内空间狭窄,他们都未穿航天服。返回过程全部按照正常程序进行,但是在168公里高度生活舱与返回舱分离时,返回舱与大气沟通的气压阀被震开(正常情况是接近地面时开启),导致舱内失压,3名航天员遇难。左图:着陆后的返回舱;右图:医生在抢救航天员。

苏联为3名遇难航天员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大会,所有国家领导人全部出席。

此后,联盟号飞船中断飞行达2年3个月,进一步改进了安全性能,并将乘员从3人减为2人,同时规定在上升、返回段飞行时航天员必须穿着航天服。

猜你喜欢

左图舱门返回舱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图画捉迷藏
长春光机所研制设备 助力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成功着陆
纯电公交侧舱门设计
一种自锁式舱门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
飞机舱门失效乘客减载计算方法的探讨
基于虚拟铰链打开机构的舱门提升机构研究
找图形
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