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光环”服务人与城市
2018-11-06罗冽
罗冽
看点
BAT-SHAPED ARCH-LESS SADDLE——蝠形无弓鞍座
CONNECTING ROD FOLDING MECHANISM——连杆折叠机构
AVIATION GRADE ALUMINUM——航空级铝材
时隔十二年,继联想的Yoga笔记本电脑之后,又一件中国设计师作品夺得了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大奖的最高殊荣——“红点之星奖”,它就是来自北京一英里科技有限公司的“一英里光环(HALO CITY)微电折叠车”。被它PK下去的是宝马概念车,而上一年获得此殊荣的是谷歌无人驾驶车。
随着中国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获得国际设计大奖的中国设计数量逐年递增,大家也颇有见惯不惊的定力了。但是当2017年度的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大奖的最高殊荣——“红点之星奖”颁发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北京公司的产品的消息传来,还是颇令人振奋的,同时又有些难以置信。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也看到过许多不同的理念,但在这款设计中,我们看到它将用户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红点评审员Lutz Fugener如此点评,“如何在功用、简洁、审美和吸引力方面找到平衡点,这款设计几乎解决了所有由如何平衡这四大要素所带来的问题。这款一体化的产品用它的各个细节诠释和彰显了它的最佳性能一—从折叠,到骑行,再到所有增添的功用特性,为我们带来无处不在的惊喜。”
于是,带着满腹的好奇,《设计》杂志探访了这家位于酒仙桥一栋联合办公楼里的门牌为404的“神秘”公司。
随着对话的展开,疑惑更深了……
公司的创始人叫于林,由于中学时期严重偏科,高中便赴英国留学去了。“我学的数学专业。”于林自我介绍的时候说,“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了一段金融工作。回国之后从投行做起,创业前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并购,是公司的VP。”所以,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外行”,带领着与他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路披荆斩棘,闷头研发了两年半,经历了无数次方案的推倒重来,十多次产品的迭代后,所呈现出来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而更“奇葩”的内容还在后头。
买不到?那就自己做!
跟很多设计作品诞生的过程相仿,“城市光环”的概念最初也是来自于林和身边朋友们的出行需求,于林曾用半年的时间在市场上寻找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未果,那时他第一次开始考虑“人+城市+出行”的概念。“一直以来我们的出行都是以人为主,考虑怎样让人出行更舒适。人的需求每天都在变,而城市也一样。有一个数据显示,中国未来15年的时间内会有三到四亿人口涌入城市。”于林说,“那么从现实出发,我们想推出一个产品,把‘城市设计理念植入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如果你设计一款出行工具,而不去考虑城市的出行状况,那也是挺可怕的。”
“城市光环”的具体概念产生于2014年,随后于林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跑遍了天津、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聚集地,考察了百余家从顶级的到中等规模的工厂,他发现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很高,但是普遍存在无法了解用户真实想法的问题,缺少的是好的创新产品。
对制造业的考察结果坚定了于林将产品做成的信心,随后他揣着这个“概念”开始寻觅设计师合伙人,帮他实现产品设计的时尚化、便于折叠、折叠后可以拖行等要求,这个人就是谢春雷。“当时我在上海几乎可以说遍访知名设计师,直到遇到谢春雷,才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他是从传统行业出来的设计师,既懂设计又懂传统行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水平。我们聊过‘城市光环这个概念之后,发现彼此在能力、想法和定位等方面高度吻合。”
“一英里”的研发团队也是于林仅凭“城市阳光”的概念就召集起来的一支队伍。这些研发人员平均工作经验都是十几年,最多的甚至达到二十多年。传统企业拥有经年的技术沉淀毋庸置疑,但是产品的迭代创新就难免受到局限,会更倾向于生产大批量、稳定的、研发周期短的产品,年产量可能达到几十、上百万的产品。当2015年下半年,“一英里”的概念发出来之后,不少与“一英里”志同道合的想做新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价值的研发人员就自己找上门来了。
人员就位之后,“我们就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98%部件自己开模误差精确到“丝”
在被选择困难症折磨了一阵子之后,于林和小伙伴返璞归真地想:“为什么我们不就直接叫‘一英里呢?”“一英里”不仅来源于“最后一英里”的说法,对他们来说,“一英里”能够涵盖他们想做的事情,它是一个城市出行的概念,希望帮助大家把出行变得简单。
“光环”的得名则是直观地来源于其正面中心三合一的车灯,它是第一个将日行灯、照明灯、前后转向灯和LED显示屏结合到一起的设计。他们也诗意地希望着,能给拥挤的城市带来一个“光环”。
谈到车灯,于林显得非常兴奋。“这个车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抚摩着车灯的边缘说,“车灯和头管是无缝对接。机械加工方面能做到这种精度的是电子行业,像手机。成本你可想而知。”为了能做到这种精度,“一英里”与一家荷兰厂牌合作,根据“一英里”的需求来设计,前后磨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城市光环”整车98%的部件都是自己开模,除了轮胎之外都没有用市场上现有的零件,包括螺丝。“都市光环”的折叠机构采用的是轴对称连杆式折叠方式,对螺丝的要求更加严格,加工精度的要求误差不能超过一个“丝”,也就是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目前“城市光环”目前已经销往十几个国家,在国内外拥有二十多项专利。对韩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在选择“城市光环”的理由上,设计占比50%,便携折叠功能占比40%。
“变态”的设计亮点
车把—单手一步折叠,行驶当中无松旷。研发当中重新开模验证,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研发折叠機构。折叠滑杆和车把手的角度的要求,行驶当中,车把受力会越来越大,金属材料都会疲劳,这个外宽内窄的角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的材料是7系的铝合金材料,也就是真正的航空级铝材,价格是普通铝合金的一倍。
鞍座一强度是最大的难题。全球最大的坐垫厂牌之_在研究了两个月之后给出的结论是:做不了。鞍座与坐杆的接触点,受力会达到1.5吨,而“一英里”还是无弓的鞍座,更是难以达到标准。最终“一英里”自己用半年时间研发出了全球首款“蝠形无弓鞍座”,从力学和材料上改变了应力,U形坐垫让平面受力更多,背面采用蜂窝结构,在增加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
折叠机构一折叠扣是整车最关键的地方,强度要足够支撑骑行过程,又要求一只手能够完成解锁,外形还不能影响产品整体的美观。整个折叠机构有100多个部件,独有的连杆折叠机构,只需要拉动一下拉环式折器,车架就能轻松地自动整体折叠。光环独创一体折叠系统,实现两步2秒快速折叠。
折叠本身就是一种让人能够自由发挥想象空间的方式,所以说连杆折叠的技术难度本身就在于怎么完美的应用到微电折叠车上,既能够在视觉方面做到简洁纯粹符合设计的美学,在外观上面减少多余的结构,同时也要想着现有的材料和工艺能否做到,最重要的是这个整车最重要核心的部分還要跟整车的重量和强度相辅相成。光环的优势并不是连杆折叠这个方式本身,而是连杆折叠在这个产品上完美的应用,这是一种智慧,使得我们能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折叠方式,真正让人去享受折叠的方便和乐趣,能够让用户去享受折叠的过程也是这个连杆设计的初衷。
拥有专利的拉环式折器,不同于任何其他折叠扣。不需要额外用力扳动或费时拧紧,只要抬手一拉,就能轻松折叠。折叠扣自带保险,不必担心骑行时锁扣松开。
最高标准一鞍座按照山地自行车鞍座设计,动态测试受力150公斤标准;折叠扣一步解锁;车架强度振动测试30多万次,(欧盟标准为10万次)。
委屈的妥协未来的“光环”
虽然“城市光环”已经拿奖拿到手软,但是于林和伙伴们仍对很多产品细节怀有深深的“怨念”。由于研发当中对车子强度的不断改善,使车子重量(15.5kg)远远超出了原设计。此外,他们还觉得“光环”的“拖行体验”不完美,这是因为考虑到骑行体验和安全性而将电机设置在了后轮上,也就意味着部分人群在拖行时会感到吃力。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而且于林表态,绝不会以降低产品现有的超高的质量标准为代价。未来“城市光环”的产品线会更加丰富,还可以进行定制选配。除了颜色会更加丰富,还会有手工喷漆的选择。车身还会有全碳版本,重量仅有8公斤。电机可以从250瓦升级到300瓦,动力更强劲。电池现在续航是35公里,未来会有更长续航选择。
“我不完全是产品经理”
“关键的环节我都会跟着,但是全程不可能都跟着。毕竟公司的事情很多。”当被问到作为创始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于林说,“做产品创业,必须是要平衡好很多事情,我不完全是一个产品经理。设计要平衡每个车的功能、成本、研发周期,我也要平衡,我会参与主要的研发环节。但是不可能过细。”
于林相信研发人员比自己专业,而他自己的优势恰恰是没有被内行人的想法束缚。如“光环”车灯的镶嵌,技术人员说做不出来,于林偏不信,他告诉研发人员,先不要考虑成本,把概念落实。于是,“一英里”成为了业界第一个提出“日行灯”概念的企业。于林认为,与研发人员沟通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以做出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