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峡部裂CT扫描技术及CT诊断观察

2018-11-06徐斌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期

徐斌

doi:10.3969/j .issn.1007-614x.2018.3.74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腰椎峡部裂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腰椎峡部裂患者37例,行CT扫描,观察CT影像表现。结果:利用CT扫描技术能够观测到腰椎峡部裂的各类直接、间接征象,能够有效确诊。结论:对腰椎峡部裂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能够观测到具有代表性的影像特点,提升确诊率。

关键词:CT扫描技术;腰椎峡部裂;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腰椎峡部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病理机制为腰椎一侧或是两侧的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出现了不连续的骨质缺损,本质上可以看成是形成了峡部假关节[1]。该疾病的主要多发人群为运动员,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腿痛,发病原因目前并没有完全确定,但是有专家学者认为患者的种族、家族史、病史、运动情况以及性别都会对该疾病造成一定的影响[2]。对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往采用的方法为X线检查和CT检查,但是由于扫描角度和患者疾病的特殊性,漏诊率比较高[3]。本研究对CT扫描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旨在更为清晰地观察到腰椎峡部裂患者影像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8月收治腰椎峡部裂患者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18~ 57岁,平均(34.45±2.33)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3.44±1.03)年;腰痛33例,腰痛伴下肢痛22例,均没有显著外伤。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我院伦理学标准要求。

方法:所有患者均保持仰卧位,抬高臀部。制定扫描计划,定位位置为椎间盘L3-4、L4-5、L5~S1。扫描线需要和椎间隙保持平行,范围设定从上个椎弓的下缘位置一直到下个椎弓的上缘位置,层厚设定在3~5 cm,连续扫描骨窗、组织窗拍照。

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为双侧裂,单个椎弓峡部裂,L3 2例,L4 8例,L5 42例,有29例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滑脱现象。影像表现为椎弓峡部位置有不规则的条带状、横行低密度影像,局部不规则粗大,密度不均匀,有增高表现,存在骨痂或是小碎骨块影像。另外,局部纤维组织有增生表现,进而存在一系列间接征象,包括椎间孔狭窄、椎体滑脱、椎管横径减低、黄韧带肥厚等。

讨论

腰椎峡部裂,其诱发原因目前有3种学说:①先天性原因:有研究结果证明,刚生下来的小婴儿椎弓并不是合在一起的,而是分离的,直到1~2岁以后,才逐渐开始融合,一直到3~6岁,完全融合。融合过程中,若是出现发育不完全,那么就可能存在软骨缺损,也就是先天性的腰椎峡部裂[4]。②获得性原因:由于重复性的损伤或是应力施加导致患者出现疲劳性骨折,前身便是腰椎生理前曲,导致下位腰椎承受压力过大,椎弓上下关节突虽然能够通过扣锁作用避免腰椎产生滑脱,但是椎弓峡部却承担了过高的牵张力,同时在脊柱腰段剪力的作用下,腰椎峡部出现疲劳性骨折的概率很高,其中承受力最大的就是L5段,进而出现腰椎峡部裂的最多部位也是L5段[5]。③先天性和后天性折中学说:峡部发育不良,运动负荷有过大,在反复过曲或过伸的作用下,出现腰椎峡部裂。

腰椎峡部裂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下腰痛、腰臀部及大腿后部疼痛、腰后伸痛、局部伸压痛等[6]。临床中,对于该疾病的确诊一般选用影像学诊断,常用的有X线、CT扫描、MRI等。其中X线是利用DR系统完成,该系统能够有效辨别图像特点,现在已经被应用到了广大医院中。但是,这种检测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即前后位像显示峡部欠佳,观察峡部裂的最佳位置是双斜位,正常椎弓影像为“项圈征”,但是腰椎峡部裂隙角变异较为明显,X线没有和峡部裂隙平行时,就无法有效确定病变。经研究,这种检测方法能够漏诊大约85%的患者。CT检查是对于腰椎峡部裂检查中最为常用的检查方式,常规的平行薄层扫描方案漏诊率比较高,所以本次研究对CT扫描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采用了“全景扫描技术”,定位位置为椎间盘L3~4、L4~5、L5~S1。扫描线需要和椎间隙保持平行,范围设定从上个椎弓的下缘位置一直到下个椎弓的上缘位置,层厚设定在3~5 cm,连续扫描。这种检测方式能够准确鉴别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以及峡部裂,有效避免了漏诊。本研究中发现,腰椎峡部裂的CT扫描直接征象为椎弓峡部存在不规则的低敏度条带状影像,局部不规则粗大以及密度增高表现;间接征象包括椎体滑脱、黄韧带肥厚、椎间孔狭窄以及横径变小等。

除了上述X线检查和CT扫描技术以外,临床中还能应用MRI技术进行检测。但是,MRI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较少。虽然对比CT扫描技术,MRI能够更为准确地观察到椎管、侧隐窝、神经受压情况、椎间孔的表现,但是该技术需要应用在无电离辐射的环境中,通常对于青少年检查、女性检查优先使用。此外,还有SPECT扫描技术,该技术能够在急性期,即CT和X线观测不到的椎弓峡部裂隙的时候,就能够对骨髓中的损伤和水肿进行检测,同时能够有效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峡部裂。

对腰椎峡部裂患者采用CT扫描技术进行临床检查,能够观测到具有代表性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临床检测价值较高,该检查方式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该疾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当及时采取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并在日后的恢复过程中注意休息,适量运动,避免产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陈伟建,殷薇薇,等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1):25-29.

[2]毛錫金,陈亮,杨青霖,等.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8):1391-1394.

[3]王强,施晓平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6):57-58

[4]毛锡金,王山山,王培元,等.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临床价值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35(3):168-171.

[5]江洁.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6]戚伟,时光.64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诊断腰椎峡部裂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