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砧木培育对良种苗木质量和效益的影响
2018-11-06樊会云
樊会云
(千阳县林木种苗工作站,陕西 千阳 721100)
千阳县是核桃种植的最佳适生区[1],位于陕西省核桃主产区[2],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2008年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以来,全县新品种核桃栽植面积大增,截至目前,已发展新品种核桃约5 400 hm2。近年来,随着核桃示范园建设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需要,核桃苗木质量要求必须达到省标Ⅱ级以上。目前,千阳县核桃苗木培育也存在重品种改良、轻砧木苗培育;种苗嫁接率、嫁接成活率低,苗木生产周期长;苗木质量和效益不佳等问题[3],而这些问题与砧木质量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千阳县种苗工作站把核桃良种壮苗培育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结论。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2017 年在千阳县苗木生产基地合作社(新兴村)苗圃进行。试验地属暖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均气温10.9 ℃,极端最低、最高气温分别为-20.6 ℃和40.5 ℃,年均无霜期197 d。最大冻土深度0.7 m,年均封冻期67 d。年均降水量677.1 mm,季节变化极为不均,7-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5%,干旱指数1.1。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不同播种时间影响出苗期试验 单因素试验,1个处理(清明前后1~2 d)、1个对照(谷雨前后1~2 d)播种,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重复1小区,每小区面积110 m2(长110 m,宽1 m);苗床为高床(高15~20 cm、宽60 cm、步道宽40 cm),用70 cm宽地膜覆盖后,打5~6 cm深穴,每穴播1颗种子,覆土6~8 cm,株行距为19 cm×40 cm,即密度13.2万颗·hm-2,2015-2017年共实施3年。
2.1.2 不同播种密度影响苗木质量试验 单因素、3水平试验,即处理1、2、3播种密度依次为每20.0万、16.7万、13.2万颗·hm-2,对应的株行距依次为20 cm×25 cm、15 cm×40 cm、19 cm×40 cm;2013—2017年共实施5年。
2.1.3 砧木不同掐尖时间对嫁接苗质量的影响试验 单因素试验,1个处理、1个对照,处理设4个水平即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分别为嫁接前15,12、9、6 d掐尖,对照为嫁接前不掐尖,每个处理和对照各3次重复,每个重复1小区,每小区面积110 m2(长110 m,宽1 m);随机区组排列;嫁接时间为2017年6月1-3日,采用双嫩枝法嫁接[4]。
2.2 试验实施
按常规方法和技术水平进行土、肥、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
出苗数量在播种后20 d进行计数、记录,按小区逐株进行;苗高、地径等在播种育苗次年嫁接前半月测定,测定时每小区选择中部3行,每行依次选10株逐个测量,平茬苗新枝地上高10 cm处直径≥10 mm时为可嫁接苗,否则为不可嫁接苗。
2.3 数据整流分析
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时间播种试验
从表1看出,2015-2017年两个不同时段播种培育的苗木质量存在差别,其中清明前后播种培育的苗木平均高度为41.8~45.1 cm、平均地径为1.1~1.3 cm,分别极显著高于同年度谷雨前后播种的苗木高度平均值(29.6~32.0 cm)和地径平均值(0.9~1.1 cm)(p<0.01)。表明清明前后播种培育的苗木质量优于谷雨前后播种培育者,这是由于清明前后播种已经错过了早春低温和晚霜危害(千阳县最晚霜期4月19日),且早出苗,有效生长期增加了半个月左右。
表1 不同播种时间出苗时间及质量指标
注:同年度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3.2 不同播种密度对嫁接的影响
3.2.1 对可用作嫁接苗木数量的影响 表2显示,3种播种密度各自平均出苗量为84 273~120 000株·hm-2,处理1>处理2>处理3,差异极显著(p<0.01);可用以嫁接的平均苗木数量为74 364~76 364株·hm-2,3个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该试验3个播种密度对出苗数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可用以嫁接的苗木数量影响不大。
3.2.2 对嫁接苗数量及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2看出,3种播种密度各自平均嫁接成活苗木数量为59 727~66 000株·hm-2,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3与处理1差异显著(p<0.05),其他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嫁接成活率及嫁接出圃苗木数量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也都是处理3>处理2>处理1,差异显著(p<0.05)。表明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对提高嫁接成活苗木数量和嫁接成活率、降低嫁接人工费用有利。
3.2.3 对嫁接苗质量的影响 从表2看出,3种播种密度培育的嫁接苗平均高度为26.0~44.7 cm,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3与处理1差异显著(p<0.05),处理3与处理2、处理2与处理1之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嫁接苗平均地径为0.8~1.2 cm,处理3>处理2>处理1,差异显著(p<0.05)。说明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对提高嫁接苗的质量最有利。
3.2.4 不同播种密度育苗效益比较 尽管不同处理对嫁接苗数量影响不大,但由于处理1和处理2嫁接当年出圃率分别为26.0%和32.7%、培育周期需3 a,而处理3较小的播种密度(13.2万颗·hm-2)嫁接当年出圃率为71.3%、培育周期需2 a;处理3投入收入比1.7、年均纯收入1 344.5元,分别高于处理2(16.7万颗·hm-2)和处理1(20.0万颗·hm-2)的1.5、924.3元和1.4、892.7元,且据我们实践和调查,当播种密度低于13.2万颗·hm-2时,虽然Ⅰ级苗率渐增,但总产苗量和嫁接出圃苗量降低也会导致经济收入降低(表3)。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播种密度约13.2万颗·hm-2相对最为合适。
表2 不同播种密度的苗木数量与质量 株·hm-2
表3 不同播种密度的育苗收益
注:表中计算投入、产出及经济收益的面积都为110 m2。
3.3 不同时段掐尖处理试验
由表4可以看出,不掐尖与不同时间掐尖的嫁接苗木平均地径为0.74~1.04 cm,其中不掐尖者最小(0.74 cm),且除与处理4(掐尖距嫁接时间最短,6 d)差异不显著外,显著低于处理1、2、3;处理1、2的嫁接苗木平均地径相同且最高(1.04 cm),与其他处理和对照差异显著(p<0.05)。不掐尖与不同时间掐尖的嫁接苗木平均高度为31.5~38.1 cm,其中不掐尖者(对照)最大(38.1 cm),显著高于各个处理(p<0.05),处理1最小,与处理2差异不显著,它们显著高于处理3和处理4(处理3、 4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说明嫁接前掐尖对嫁接苗木的地径和高度都有影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掐尖越早对嫁接苗影响越大,掐尖早对地径生长有利而对苗高生长不利;从嫁接苗地径和高度两方面综合考虑,处理2、3的掐尖时间相对最好,即掐尖适宜时间应为嫁接前9~12 d。
表4 砧木不同掐尖处理的嫁接苗质量
4 结论
在千阳县清明前后播种培育的苗木平均高度、地径分别为41.8~45.1 cm、1.1~1.3 cm,显著高于谷雨前后播种所育苗木的29.6~32.0 cm和0.9~1.1 cm;三个不同播种密度(20.0万、16.7万、13.2万颗·hm-2),出苗量为84 273~120 000株·hm-2,播量越大繁育的苗木数量越大,但可用以嫁接的苗木量(74 364 ~76 364株·hm-2)差异不显著,且嫁接成活的苗木数量(59 727~66 000株·hm-2)和嫁接成活率越低,嫁接苗木高度和地径越小;从经济角度考虑播种密度约13.2万颗·hm-2相对最为合适;嫁接前不掐尖与不同时间掐尖的嫁接苗木平均地径、高度分别为0.74~1.04 cm和31.5~38.1 cm,不掐尖者地径最小、高度最大,差异显著。千阳县核桃播种育苗适宜播期为清明前后,适宜播量为13.2万颗·hm-2,应在嫁接前9~12 d掐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