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 何海霞畅叙挥毫为知己
2018-11-06郑理
文◆郑理
一转眼,董寿平、何海霞两位书画大家都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我也由他们眼中的小年青变成了老年人。老来爱回忆,当年,他们把我当成知己、为我题赠“画家挚友”。又到清明思故人,我把盏、奉茶、焚香,与忘年交董老、何老精神相会,开心畅叙在缕缕文字中……
董寿平艺术简历
董寿平(1904—1997)原名揆。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鉴赏学家。山西省洪洞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东方大学经济系。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荣宝斋顾问等职。
董寿平一生以画黄山、松、竹、梅、兰等著称于世,享有“董梅”、“寿平松”、“寿平竹”、“黄山巨擘”之美誉。他的画清新典雅、苍劲古朴、笔墨精到,有传统枝法、有自我性格、有书卷气质、有诗词意境、有哲理思想、有音乐韵律。既富有中国传统笔墨神韵,又富有时代进取精神,可谓抒浩然之气,传造化之神。
老朋友到访 讲笑话一段
董寿平先生是山西洪洞县人,祖父董之焕是清朝翰林,能诗善书,举国有名。董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尤其仰慕清初画家恽寿平,便给自己改名寿平。
董老爱开玩笑,有一次见面,他说:“郑理同志,人家都说‘洪洞县里没好人’ ,可县里要给我建一个现代化的‘董寿平艺术馆’ ,你说这洪洞县,到底有没有好人?”
“您老说呢?”我反问了一句。
“依我看,准有好人。要不,你这位堂堂的《北京日报》记者,怎么会跟一个坏画家交朋友呢!”
“董老, 洪洞县没好人 ,在我的记忆中这好像是京戏《苏武牧羊》中的一句唱词而已。如今,我可把它当成一句反话来听。”我接茬说,“洪洞县里不光有好人,且有好多大名人。我能记起来的就有王勃、王维、柳宗元、王昌龄、白居易、罗贯中,大书法家傅山,当代大作家赵树理、孟伟哉,还有坐在我眼前的您老。在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中,县里能为您老创建艺术馆,实在可喜、可敬、可贺!”
董寿平《红梅》 镜心 设色纸本 96×178cm
“我这点名气,还不都是你们这些妙笔生花的记者写出来的。”董寿平先生微笑道,“笑一笑十年少。老朋友到访,笑话一段,开心欢笑。”
“我们是朋友,互为老师”
有段时间没去董老家里了,一个周日下午,董老突然打来电话,请我去他家一趟。我立马骑上我那辆吱吱嘎嘎的自行车,一小时后,骑到了和平里小区董先生府上。此时,他正和老保姆一起往阳台上倒腾《荣宝斋》送来的宣纸。我赶紧走到阳台,想把倒腾在阳台上的宣纸码整齐。董老冲我说:“别码齐,就这样扔在那里挺好。”
“董老,这么好的宣纸您不把它放在柜子里,干吗要扔在阳台上呢?” 我很不理解地问,“它难道不怕被风吹日晒?”
“郑理同志,怎么储存宣纸,你可就是外行了。”董老说,“媳妇是越新越好,宣纸是越旧越好。宣纸怎么才能让它旧得快呢?就是不能把新买来的宣纸当宝贝收起来。住楼房,最好把它扔到阳台上。不码整齐,就是为了利于透风,风吹吹好,这样放上一两年,这宣纸可就好用多了。”
噢,董老这么一点拨,我顿开茅塞。
倒腾完宣纸,董先生请保姆给我们沏茶。董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半开玩笑地说:“郑理同志,如何保存宣纸,你这个荣宝斋的顾问,可就不如我这个老顾问有发言权了。”
“那当然。”我说,“以后还得多多向您老请教。”
“人们不是常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嘛!”董先生谦逊地一笑说,“其实,我们是互为老师。如何储存宣纸我比你有发言权,可怎么写文章,你又比我有发言权。”
“先生过谦了。”
“谦虚使人进步。这可是毛主席说的。”
空中悬腕写“飞龙” 心心相印称挚友
“你过来帮帮忙。”董老对保姆说,“你和郑理同志,悬空抻纸。我悬腕给郑理同志写条字。”
按照董老的吩咐,我们俩站立,把一张四尺纸悬空抻直,董老饱蘸浓墨,右腕高高悬空纸上,只见他笔如行云流水,墨透纸背,繁体的“飞龙”二字跃然纸上,腾空而起。
董老把笔交给我,说:“你也来个空中悬腕行书。”
“不是我怕献丑,是我深知空中悬腕挥毫的难度。” 我赶紧摆手很不好意思地说,“在当代,能如此悬腕书写的,恐怕只有您董老先生了。一些来访的日本书画界的朋友,对您老的笔墨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
董寿平《黄山云松》 镜心 设色纸本 90×69cm
“不写也罢。”董老说,“来,我请你看一件东西。”说着,他从案头取出一本书画集,介绍说:“你刚才说到日本朋友,我这里有一位日本朋友送我的印制精美的书画集,我送你。我们中国人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可日本的出版物比我们的印刷品精美多了。国外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你不妨挤时间写点这方面的小文章介绍介绍 。”
“您老说得甚好,我领会您老的美好用意。”我接过这本难得的书画集,并拿出1985年刘蔷为我画的仕女图《散花舞》请董老过目。董老展画细观,并高兴地挥毫题跋:“刘蔷此作颇有父风,可喜继卣老友后继有人。”落款:“郑理同志收藏 董寿平识时年八十三岁。”
董老放下笔说:“刘蔷正在日本大画家东山魁夷画室进修……”
“刘继卣的三个孩子,刘蔷在日本,她弟弟在比利时画中国画,妹妹在咱们香港画中国画。”我接着董老的话说。
“依我看,画中国画还是在中国好。因为中国画的根在中国,中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董老说,“在哪里画,在哪里学,在哪里研究,都离不开中国文化。郑理同志,你说呢?”
“我以为我们中国人现在缺少的是文化自信。正像您老所说的那样,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挺自信地说。
“好,郑理同志,我怎么觉得你我已经心心相印了呢!”
他说罢,挥毫题写了“画家挚友”。写好落款,仔细审视了一番,轻声说:“不合吾意。”说完又写了“画家挚友郑理”。
何海霞艺术简历
何海霞(1908-1998)是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爱文艺,对少年时代的何海霞影响颇深。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 擅长山水,亦能花卉。其创作往往将青绿工笔与水墨笔意融为一体,立意新奇,笔力雄健,风格浑厚而不失秀丽。 代表作有《西岳峥嵘何壮哉》、《陕北清秋》、《看山还看祖国山》等。
何老告我小秘密
徐悲鸿谈到张大千的绘画时,曾称赞他“五百年来一大千”。而大千先生则称赞他的得意门生何海霞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绘画高手。在我看来,海霞先生与大千先生同属风流才子。何先生的书画和言谈举止,颇具大千风范。
那是1986年的一个三伏天,何先生约我见面,聊起大千先生时,悄悄告诉我说:“郑理同志,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大千先生的画,比如荷花,有的就是我何海霞代笔画的。”
说罢他拿起画笔,一边潇潇洒洒地作画,一边谈笑风生同我继续聊天。作画聊天两不误,这也是何先生的一绝。我眼瞧着几株水灵灵盛开的夏日红荷从他笔端跃然纸上。然后,他顺手打开置于案头的那本《张大千画集》,翻开一幅荷花,对我说:“郑理同志,你对照着仔细瞧瞧,有何感觉?”
我看后,情不自禁地击掌“称绝”,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妙哉妙哉!何老,我的眼睛告诉我:这两幅夏日荷花,如出一辙,让我难分难辨。”
何老得意地乐了。他高兴地说:“人生难得一知己。”说罢,他拿起画笔,为我挥毫作山水画《秋江》一幅,题款曰:“郑里同志赏正 海霞 丙寅酷暑”。
何海霞《卧龙雄姿》纸本设色 135.5×67.5cm
何海霞《人在画图中》 镜心 1982年作 68.5×410cm
畅叙题赠“画家挚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何老应邀在京西宾馆作巨幅山水《一统山河美》。一天下午,他从宾馆打来电话,我拿起电话一听是何海霞先生,高兴地说:“何老下午好!”
何老放低声音,悄悄地说,“今天晚饭有好吃的,我请你来这里一起吃饭。”
“都有什么好吃的?”我低声笑问。
“有红烧海参,油焖对虾,还有……”他依然低声说,“在小餐厅,我们俩茅台小酒一喝,边吃边聊,机会难得,多开心啊!”
那天,在小餐厅就餐,我们俩边喝边聊,谈大千先生的逸闻趣事,还有他从西安到北京的故事,谈悲鸿,谈天下的艺术家,开心极了。
何先生乔迁新居时,我没能前去祝贺,一直到1986年中秋前夕,我才前往祝贺,并一再表示歉意。我们一见面就谈绘画、说书法、聊大千先生。他有着说不完的逸闻趣事,聊到开心时,难免碰杯畅饮。何老高兴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挥毫写字作画的时候。于是,何老起身走到画案前,挥毫题写“画家挚友”四个大字,上款写道“丙寅已近中秋 老友”,下款是:“郑里同志来访畅叙称快并此留念,七十八叟何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