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2018-11-06李雪敏
文/本刊记者 李雪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发表讲话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致辞
9月17日~1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是首次专门为促进公众科学素质而召开的全球性会议,旨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和全球合作机制,推动公众科学素质共商共建共享共促,举集体之力共同缩小全球科学素质鸿沟,引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充分释放科技发展正能量,增进人类福祉,共创美好未来。
大会主题是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为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素质促进责任与担当、科学素质促进创新与发展四个分议题,包括会议、展览和专项活动等50余项安排,并且同期举办了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
世界科学素质建设领域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科技类非政府组织、科学传播行业组织或机构、大学及研究机构代表,以及科技、教育、工商界的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共计100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致辞。王沪宁表示,当今时代,开放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助推器,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需要人类共同应对,科技创新必须扎根在公众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的沃土中。中国愿意为增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贡献力量,积极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为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成果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努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讲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创造了新的空间,各国的利益紧密相连,全球的命运休戚与共。放眼未来,深化务实合作,采取有力的行动,提升世界公众的科学素质是全球科技领域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举措,必须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积极贡献。”
大会邀请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诺丁汉大学教授马丁•波利亚科夫,国际科学理事会前主席、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戈登•麦克比恩,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西北大学董事会化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等4位嘉宾从不同角度介绍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的理念、做法和经验,积极参与促进科学的教育、传播和普及。
本次大会组织了科普高峰论坛、高端对话、专题论坛等,分别论述科学素质与人类、教育、“一带一路”、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科学素质促进与媒体的责任”专题论坛也成为本次大会关注的焦点,这是大会首场在全球播出的电视论坛,全程采用英文。本次论坛以跨时代的科学精神和媒体在提升科学素养中的作用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生态健康联盟主席彼得•达斯扎克等五位嘉宾深入讨论。围绕世界科技竞争与合作下的科学精神,国家之间科研投入对比,跨时代的科学素养、媒体在传播科学素养中的角色四个分议题展开。
周忠和表示,所有的科学家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国家,他们是要为这个国家来服务的。但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是在全球开展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首先要在科学家之间开展起来,这对于科学发展整体而言是有益的。而媒体作为桥梁要保证科学报道的科学性,与科学家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关于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彼得•达斯扎克说,竞争给我们带来了压力。科学确实能够促进研发,但是我们回到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素养?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很好地理解我们的地球,只有更好地了解地球,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具备科学素养能够帮助你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9月19日,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副主任马丁•波利亚科夫、袁亚湘在大会闭幕式上共同宣读发布《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
宣言指出,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增进人类理解包容、理性平和的思想基础。与会各方充分理解促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使命与责任,赞同在最广义的范围内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一致同意共同弥合科学素质鸿沟,坚持不懈促进普惠公平,开展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有效的组织机制安排,共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怀进鹏表示,我们应当在强化战略引导、培育未来人才、营造激励环境、拓展开放合作等方面共同努力,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中国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开拓科学素质促进合作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