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祥琬:科技强国的四个标志

2018-11-06崔磊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科学中国人 2018年17期
关键词:强国科技世界

文 崔磊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专家简介: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64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原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推动我国新型高能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现任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委级一、二等奖10多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个宏伟目标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是前贤先烈的血染宏图。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永垂青史的百年伟业,也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历史性贡献,让久远的后代分享和铭记这个伟大的时代。

世界科技强国,这个题目很大,它不是一个学科性的、专业的题目,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世界科技强国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应该是世界公认的!世界科技强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特征?我们国家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又如何实现世界科技强国这个目标?这些问题有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我想,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世界科技强国,主要有以下四个标志:

第一,世界科技强国首先应该是科学发现的沃土。目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只有约5%,还有95%是未知的,在宏观和微观领域都有很多的未知等待去探索、去发现。我国要成为基础研究的强国,对人类认识未知作出有份量的贡献。要能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诞生一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继而走向并占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制高点。

第二,世界科技强国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引擎。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不能只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引领世界前沿技术、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切实增强这个能力。以前我们是世界科技革命的跟跑者,何时能够引领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何时才可以被称为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新动能,并拥有一批世界级、有影响力的品牌。现在国内的先进仪器设备多半都依赖进口,我们要大力提高先进仪器设备的制造能力,这个能力是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社会要有优良的基础设施,令人羡慕的生态环境,人民享有健康的生活质量,公平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第三,世界科技强国必然是军事强国,要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我们坚持和平友好的道路,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共赢之路。我们不希望发生战争,要有制止战争的能力,让别人不敢打,可称为“威慑有效”。一旦战争发生,更要有“战之能胜”的硬实力,这就要求有必备的优势装备、杀手锏。

第四,世界科技强国最根本的一点是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高地。现在世界上最吸引人才的地方应该是美国,我们要能自己培养一流人才,能够成长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还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当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吸引人才的地方,那就应该是世界科技强国了。因此,我们要创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乐土、产生大师的制度环境,成为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磁石,并且全民科学素质世界一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科学技术领域进步显著、成就巨大,但距世界科技强国还有多方面、全方位的较大差距。下面举几个简单的数据: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全球排名目前大概70位上下;我国人均教育投入是美国的1/8;高等学校入学率我国是42%,美国是90%;诺贝尔奖全球共861项,美国得了其中345项……以上数据跟我国的人口比例和应有贡献是不相称的。与俄罗斯、以色列的数据作对比分析,也很说明问题。需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前我国还相差甚多,任重道远。

如何实现上述四个标志,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赢得未来?我想,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下面仅从人才的角度谈几点对路径的思考:

首先,要让人才能成长起来。深度改革我国教育制度,培养起有创新潜质、生动活泼的一代代新人。到2050年时,最具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应该是现在出生不久或将要出生的孩子们,他们将进入我国教育体系并成长长大,要让他们有好奇心、有科学兴趣;爱动手、爱阅读、爱发问、爱思考、爱质疑、爱交流……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正直的人,诚实的人,有胸怀的人。

第二,要让青年人专心做事。要深度改革社会治理,切实解决好四大民生问题(上学、养老、医疗、住房),该上学时有学上,该养的老人有人养,医疗不要如此费劲和花钱,住房不造成如此大的负担和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巴德年院士提出能否逐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我们可不可以建议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住房政策和房地产政策能否厘清并采取必要措施。另外,要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有一次我跟丁肇中先生交谈中听他说起,他一进日内瓦的加速器中心,两个礼拜不出来,吃住睡都在里面,基本上所有时间都用来做研究。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曾做过一个调研,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带头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忙于事务,很多时间没有用在用心钻研上。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从事科学研究。

第三,要让青年人静心做事,这也是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问题。要革除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浮夸之风。靠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追求名利、帽子,假冒伪劣不可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的科技工作者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精心长期努力,追求高质量的工作。

举一个非常动人的例子,因为研究工作需要,我曾带队到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观测站(海拔3816米)调研,这个站的职责就是测量大气本底,因此周围几公里都不允许发展工业,不能因为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气的成分。一共十几个人在站里工作,多半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小伙,当时的站长是一位蒙古族的气象专家,大家一年要不停从山上上上下下,身体经受着很大的考验,站里又不允许烧火,吃饭就靠电来煮方便面,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国家更是为人类做贡献,都安于这样的工作,让调研专家都非常感动。大家周围确实有一批青年人在静心地工作着,非常执着地这样追求着,希望这样的人能越多越好。

第四,除了让人才成长起来,专心、静心做事外,还要特别强调精神建设。它是我国科技队伍建设的灵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我工作的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凝炼了10个字的事业文化——“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这里的民族脊梁不是指哪几个人,也不是指哪一种武器,而是一种精神,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我国现在尤其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建设。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现在小型无人机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甜蜜的烦恼”,甚至成为一种新型威胁。我国“863”计划激光团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低、小、慢”目标处置装备“低空卫士”,并受命成功执行了多次国家重大活动的低空安保任务,特别在“九三阅兵”的关键时刻,“不动声色”地发挥了实战作用,受到阅兵领导小组的表彰。这件事只是激光团队展露出来的“冰山一角”,是一个军民融合发展的典例,也说明确有一批科技工作者在做“隐姓埋名人”,为国家强大甘做无名英雄。

最后,深度改革是第一生产力。四十年前,正是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思想的确立,对于中国广大的知识界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吹响了向科技进军的号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强大的社会共识,才能创造高质量的新型发展,我国才能经由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的崛起(包括科技的兴起)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

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

猜你喜欢

强国科技世界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秦晋争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