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见古诗词阅读赏析题举要
2018-11-05范红荣
摘 要:2011年版的“课标”对七到九年级学段的古诗词学习做了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鉴于课标要求,一般中考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是: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阅读赏析
本人对学习要求作了四点梳理:(1)了解教材古诗文中涉及的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2)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3)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4)学会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在中考的复习过程中,本人也总结出了对应的教学建议:(1)在古代诗词曲教学中,引导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文字、绘画、配乐朗诵等手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融入诗词的情境,引导领会诗歌的内容,体验诗歌情感。(2)指导品析、鉴赏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和经典的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和表达的精妙。
初步归纳起来,中考古诗词阅读的考点与技法有五大方面,具体举要如下:
考点一: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中心
(一) 出题形式
1.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 描写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3.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解题指导
1. 古代诗词中表现的一般思想感情有﹕思乡怀旧、忧民忧国、感伤时世、建功立业、生活杂感等。
2. 解题步骤:
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内容。古诗有一些常见题材,比如有抒发个人情怀抱负的咏怀诗、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有抒发离别相思的爱情诗、有充满哲思的哲理诗、有表达归隐遁世的山水田园诗、有表达友人情谊的送别诗,还有保家卫国的边塞诗等。
二是抓住诗词的意象分析。告诉学生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学元素符号,如杨柳、孤蓬、浮云等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如青鸟、明月、大雁、杜鹃等用来表达思乡怀念之情。
三是理解表露情感的词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
3. 思想情感答题要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词的内容;概括诗词构成的景象或意境;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品读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首先描绘诗词的内容,概括词句构成的景象或意境;再分析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
考点二:品味炼字
(一) 出题形式
1. “×”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有什么妙处)?
2. 诗中“×”字能否改为“×”字?为什么?
3. 你最欣赏哪个字(词)?请说说理由。
(二) 解题指导
第一步: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步: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等角度入手分析。
第三步:点出该字写出了什么内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要点:释字(词)含义+析字(词)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情景、画面、意境等)+表达的情感+表达效果。
注意:解答时要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来赏析,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只谈这个词的作用,要从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整体把握。
举例:品读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夜笼沙”句中两个“笼”字的写景有何妙处?
解析:
第一步:理解“笼”的字面意思——笼罩。
第二步:结合诗词分析。从艺术手法上,结合诗歌主题内容、思想情感和意境加以分析。
第三步:答题,字面意思+内容+情感+效果。
答:“笼”是“笼罩”的意思(字面意思),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烘托出喧哗热闹的秦淮河背后的迷茫和悲凉,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衰败。
考点三:赏析诗歌名句
(一) 出题形式
1. 某联诗句为什么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2. 从某诗句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二) 解题指导
1. 赏析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炼字用词、描写、语言特点、节奏韵律。
2. 赏析内容:名句所写的景、情、理、趣。
3. 答题思路:
(1) 写景句:赏析角度+所绘之景+表达感情(烘托意境)。
(2) 哲理句:理解句义+揭示的哲理(给人的启示)。
(3) 抒怀句: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抒发的情感。
举例:品读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何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赞颂,是因为它是通过对常见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第一步:理解诗的大意。
第二步:分析诗句哲理。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第三步:分析诗句的情感。表达诗人经历了漫长坎坷的贬官生活后,仍保有奋发向上和努力进取的精神。
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虽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豁达,反劝朋友不必为他忧伤。诗句用常见自然之景的变化暗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故广为传颂。
考点四:简析艺术手法
(一) 出题形式
1. 某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某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效果如何?
3. 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举例作简要分析。
(二)解题指导
诗歌赏析题可以联系现代文阅读中的句子赏析知识,找准角度,分析内容,指出表达了什么情感。
1. 常见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对偶、互文、
比兴等,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等。
2. 情感内容:建功立业、壮志难酬、雄浑豪放、沉郁顿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乡怀旧等。
3. 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答——表达技巧+内容+情感。
举例:品读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思
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步:写法上的特点应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分析这种表达技巧表现的内容、情感。
第三步:答——表达技巧+内容+情感。
答:通过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组合在一起,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描摹出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抒写出天涯游子内心的无尽伤痛,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伤痛之情。(或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考点五:初步领悟诗歌意境(画面描述题)
(一) 出题形式
1. 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写出了什么意境?
2. 这首诗(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 解题指导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主旨;二是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三是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描述诗歌的意境。切忌仅作诗(词)句的简单翻译。
做题方法:
1. 找全景物(意象),理解大意。
2. 在景物(意象)前面加修饰语。
3. 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孤立的景物串联起来,在脑子里形成一幅动态或静态美画面。
4. 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述画面。
举例:(某省中考考纲样题)品读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春 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解析:第一步:找全景物(意象),理解大意。这句话描写的意象是:白头,簪。意思是:白发愈挠愈少,簪子简直插不上。
第二步:在意象前面加修饰语,如“面对沦陷的山河”“不停挠头叹息”“头发如今纷纷断落”。
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孤立的景物串联起来。
第四步:描绘画面。可运用某个修辞,合理联想与想象,把烘托背景、意境氛围补充出来。
答:烽火遍地、山河沦陷,面对满目疮痍,一位白发老人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老人因焦虑忧愁,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鬓插簪。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远不止这五个方面,所谓知人论世、形象大于思维等范畴还远未探究述及,在此只囿于中考的基本要求来谈论,之所以写下此文,聊以抛砖引玉,还望大方之家指正。
作者简介:
范红荣,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新桥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