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呕吐”抗议
2018-11-05刘丽
文/刘丽
女儿摊上了一桩怪事
我女儿今年11岁了,3年前开始,突然摊上了一桩怪事——呕吐。吐成啥样?每次都天翻地覆的,有时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出来了。女儿的呕吐几乎没有规律,空肚子会吐,吃饭后也会吐;呕吐前没有任何预兆,通常持续几分钟,但也有过几个小时。有时一个月呕吐几次,有时几个月也不见发作。
女儿每次呕吐,我们都赶紧送医院。3年来,我们一直奔波于各大医院,还住了3次院。医生们绞尽脑汁,但几乎都是徒劳。该做的检查都做了,该检验的都检验了,就是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专家们会诊时考虑到了心理疾病,我们又专门去看了儿科心理专家。心理医生教我女儿填了表格,也没有发现心理异常。
女儿遇到了她的贵人——蔡医生
后来,有一位朋友建议我们去了一家医院。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我们没有挂儿科,选择了全科,原本想直接挂专家号,但那里没有专家号,也不允许挑选医生,由系统自动分配。
我带着女儿进入诊室,里面是一位中年男医生。“我是蔡医生,有什么需要我帮忙?”他叫我们坐下,主动介绍了自己。关上门,诊室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宽敞、舒适、安静。
我讲了女儿的古怪情况,讲了足足10多分钟,医生竟然没有打断我。这样婆婆妈妈的讲述,我自己都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但医生却显得很感兴趣。
我讲完后,医生说:“听明白了。”然后,他问我女儿,“孩子,蔡医生想专门问你一些问题,你需要妈妈出去吗?”女儿看了看我,摇摇头:“妈妈在这里吧。”但医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全过程中,我只能听,不能插嘴,更不能发火骂小孩。
“刚才妈妈讲的是真的吗?”医生问女儿。
“是真的,我吐了3年了……”
“呕吐好辛苦的哦,你吐的时候难受吗?”
“难受,吐得我眼泪鼻水都流出来了……”
“你为什么会想呕吐的呢?你知道原因吗?”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吐。以前医生说可能是心理问题,可是我没有不开心啊!”
医生还问了女儿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问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情况,甚至我们夫妻的感情、收入等,医生都问了。女儿很乖巧地一一回答了。看他俩的一问一答,哪里是在看病,更像是一老一小两个好朋友在聊天。
原来女儿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的拥抱
我与老公是大学同学,从谈恋爱到结婚,感情一直很好。婚后我们开了一个小公司,经济上不是很富裕但也不错。3年前我又生了一个男孩,就辞职做了家庭主妇。爷爷奶奶与我们住在一起,相处和睦。奶奶对女儿有点溺爱,我要求比较严格。老公一个人打理公司,总是早出晚归。生了儿子后,我们全家对女儿的照顾和爱没有减少,一视同仁。
医生和女儿还在聊,我很纳闷,怎么不看病,只聊天。
“我小时候也呕吐,但没你吐得那么厉害!”医生的话锋突然转向了。“你是医生也会呕吐?”女儿很好奇。“我是农村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种田需要肥料,我们家没有钱买肥料,爸爸就带着我去捡狗屎,捡的狗屎倒在田里就会变成肥料。后来,我一看见狗屎就会呕吐。”医生说。“那你看见大便会呕吐吗?”他又问女儿。“大便……好恶心哦……”女儿做了一个鬼脸。“我看到大便不会吐,我看到妈妈爸爸抱我弟弟时才会!”女儿突然脱口而出。
我心里一下子震住了!我想大声问为什么。但医生使了个眼色,暗示我不能出声,我只好忍住了。医生还是很淡定,好像一点也不觉得惊奇。他平静地问:“为什么呢?”“他们只爱弟弟,不爱我,只抱弟弟不抱我……”说到这里,女儿突然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哭得好伤心,好像要把一肚子委屈都哭出来。
医生抚摸着女儿的头发,从桌子上拿了几张纸巾递给她。女儿擦着眼泪,继续哭……“我抱抱你,好吗?”医生离开座椅,蹲下来,用柔和的声音说。女儿居然走到医生跟前,抱住医生,还在哭个不停。哭着哭着,女儿坐到了医生的腿上。医生抱着她坐在桌子前,好像一个父亲抱着自己的女儿。
女儿哭着说,爸爸每次回家只抱弟弟不抱她,她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只能躲在厕所哭,妈妈骂她的次数比骂弟弟多很多……女儿将自己的憋屈源源不断地倾泻了出来。医生听得多,说得少,任凭女儿放肆地哭……几分钟过后,他问女儿:“你心里想要爸爸妈妈拥抱吗?”“想!每次被人欺负的时候特别想要妈妈抱抱,爸爸回家了也想要他抱抱。”女儿说。
我的心在剧烈地颤抖。女儿呕吐的原因仅仅是我们没有抱她!我的傻女儿!生了儿子后,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偏心,不能忽视女儿。没有想到我的女儿如此敏感,如此脆弱!
医生等女儿哭声止住后,给她开了一些药物,并说:“吃了这些药物不会呕吐了。”“可是我吐的时候,吃什么药都没有用的。”女儿说。医生向我们解释,这些药物是保护胃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的,防止孩子吐得太多了影响身体健康。“那我还会呕吐吗?”女儿问。“我有一个治疗你呕吐的方法,你想试试吗?”医生说。“你感觉要吐的时候,马上走到妈妈或爸爸、奶奶身边,让她们抱住你。有人抱着你,你就不会吐了。”医生还叮嘱我:“回家后告诉孩子爸爸,一定要多抱抱她。她需要你们的拥抱。”医生让我们下次来复诊,最好把孩子爸爸、弟弟也带上,一家人一起帮助她打开她心结。
全家人一起打开女儿的心结
回家后的7天里,女儿真的没有再呕吐,每天都开心。过了几天,去医院复诊,我们全家来到了医生的诊室。这一次,女儿放得很开,有了医生“撑腰”,她很淘气地指责爸爸不喜欢她,只喜欢弟弟,不抱她只抱弟弟。她还霸气地对弟弟说,我是姐姐,你不能欺负我。
医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家规吧:
爸爸回家后先抱姐姐再抱弟弟;给弟弟买礼物,一定要给姐姐买一份;不要随意斥责女儿,与孩子们多一些交流;爸爸妈妈多关注孩子的心灵……
这次复诊,没有开药,没有检查和治疗。医生说,孩子体重无明显下降,身体发育无异常,不需要药物治疗。他说,女儿呕吐的真正原因,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心理疾病,叫“神经性呕吐”!而治疗的关键,就是解开女儿的心结。
急脾气的妈妈遇到“拖延症”孩子,是个什么滋味?相信很多妈妈都有体会。
朋友每天都会被她儿子小J逼到不行,小宇宙时不时就爆炸。
我劝她:“孩子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时间概念,带孩子出门要像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她立马打断我:“停!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小J的磨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他就是‘拖延症’!”
“上学出门,已经三番四次告诉他快来不及了。他依然慢吞吞地穿鞋子,揉来揉去半天,脚还是半只在鞋里、半只在鞋外。”
“收拾玩具,那个磨洋工啊,活像是给地主打工。收一个玩具,休息3分钟,5分钟之后就跑的没影了。”
“我就纳闷了,向来雷厉风行、时间观念极强的我,怎么会有一个这么拖泥带水、腻腻歪歪的儿子?”
后来,我告诉她,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书中的一句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她一下子就释然了,“我就是那个‘事无巨细、整理收拾’的人啊!”
“小J上学穿鞋磨磨叽叽的时候,我经常帮他穿鞋;他收拾玩具半个小时没弄完,我经常把他打发走,自己收了。”
就是如此,如果在孩子眼里,这些根本不是他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做?反正他不做,总会有人(他老妈)来做,自然就能拖就拖喽。
所以,改正孩子真正的“拖延症”,要从培养他的责任感开始。只有他先认识到这是他应该或必须做的事情,是他的责任,时间观念的培养才有基础。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试试这5招
但孩子的责任感不是生来就有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就发现,儿童的责任判断需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
也就是说,当孩子年纪较小时,还不能准确地理解“责任”的意义,需要借助外界比如父母或老师的“要求”才能履行责任。当他长大了,可以独立判断不负责任的后果,就不再是因为惧怕成人的权威而是自觉地选择承担责任。
那在孩子完全自律之前,我们如何培养他的责任感?搜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结合我的一些小经验,我整理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