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体平衡量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研究及分析

2018-11-05李金秀

关键词:医学科存活感染性

李金秀,夏 天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1.重症医学科;2.药品管理科,山东 聊城 252600)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科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虽然急救设备及相关治疗指南不断更新,但病死率仍未有明显下降,迫切的需要提升临床救治水平。液体复苏是感染性休克早期临床治疗的关键,但是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液体平衡量对患者预后较大[1]。为进一步探明液体复苏中液体平衡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对比分析了死亡和存活患者连续7 d内液体平衡量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5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ACCP/SCCM2012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诊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大面积肺栓塞等梗阻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心源性/失血性休克、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肾功能不全及血液透析史等。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17例,年龄22~78岁,平均(50.14±28.03)岁,进入重症医学科时,中心静脉压(CVP):7.5~13 mmHg,平均(10.24±2.75)mmHg,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分16~20分,平均(18.14±2.03)分。对照组,男3 8例,女1 7例,年龄22~7 8岁,平均(50.14±28.03)岁,进入重症医学科时,中心静脉压(CVP):7.5~13 mmHg,平均(10.24±2.75)mmHg,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分16~20分,平均(18.14±2.03)分。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立即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补液,机械通气、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在给予晶体液的同时,随机选用血浆或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等胶体液进行复苏。液体复苏无效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严格按照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目标容量指导性液体复苏直至达标。

1.3 研究方面

连续监测两组7 d内累计液体平衡量;液体平衡量=液体总入量-液体总出量,入>出则为正平衡,反之则为负平衡;液体入量为每日静脉输注及经口、导管输注的液体量;液体出量为每日尿量、各类管道引流液和粪便量[2]。连续监测两组7 d每日液体平衡量,统计7 d后达到负平衡例数,并计算两组7 d内负平衡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连续7 d液体平衡量监测显示,死亡组达到负平衡患者(12.00%)显著少于存活组(8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7 d内存活组累计达到液体负平衡天数(5.31±2.09)d显著多于死亡组(1.56±0.6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连续7 d液体平衡量变化 [n(%)]

3 讨 论

微循环障碍是导致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机制,患者伴有明细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因而需实施早期的液体复苏,而该治疗的主要依据为EGDT,多数患者规范治疗后可有效挽救生命。

液体复苏中需监测液体平衡量,但是液体正平衡和负平衡尚存在争议。近年来,较多文献研究发现,在满足液体复苏,适当的液体负平衡反而有利于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3]。本次研究也发现,7 d内存活组累计达到液体负平衡天数(5.31±2.09)d显著多于死亡组(1.56±0.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7 d内达到负平衡患者(12.00%)显著少于存活组(8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存活者较快实现了负平衡,而死亡者则以正平衡为主,提示液体负平衡可能与患者预后改善存在密切联系。此外,有文献报道也提出了感染性休克液体管理中,应适时、适当、适量的进行利尿,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但仍需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4]。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液体负平衡可能与患者预后改善存在密切联系。

猜你喜欢

医学科存活感染性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思考心电图之177》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索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