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例教学,引导学生学语文

2018-11-04赖秀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3期
关键词:例子教材课文

赖秀明

语文教学,选好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突破口是教学的关健所在,也是教师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最佳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停在理解文章层面上的教学,不是完整的例子观教学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中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理解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进而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1.有的教学方式和经验主义,导致我们对教材的运用一味地关注内容思想教育。

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接触到教材,首先想到的是找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灵魂,文章可说教的亮点;想到的是找文章的线索,文章中所表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恰恰是成年人的阅读思路。不顾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体验而直接采用成年人的阅读思维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活动的本身是违背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

2.大量的教学案例显示,现在教学普遍的现象是过多地进行每篇课文的理解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或进行直观演示,或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或有问有答,其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在开展主题教育的同时教导学生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分年级(没有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分文体(没有引领学习所学文章的表达特点)的主题教育、理解教学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仅停留在理解教学的层面上。

3.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要学习理解,要学习做人,但更要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当我们的小学生走出教室后,如果调查的结果只是停留在理解了什么思想、感悟了什么精神、知道了什么故事等层面上的时候,我们广大教师是不是要思考:我们用课文这个例子开展教学,是不是达到了最佳的效果呢?我们的学生能夸夸其谈,可是为什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却要等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才得到逐步的提高呢?

二、用好语文课文的例子,必须确立两个重要思想

1.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揭示了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是我们选择突破口实践例子观教学的主要依据。

2.要认真研读教材。

提倡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既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实践例子观的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会独立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果敢地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语言文字、感悟语文现象。

3.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将课文所包含的所有知识,或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一个或几个40分钟内都转交给学生。即使想做到这一点,也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小学生应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三、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加强实践学习运用语文

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不是要排挤理解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小学生学习語文,增长知识与学习理解是同生共存的亲姊妹。知识的增长需要理解来内化,而对知识的理解又促进了新知识的增长。但是我们的理解教学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上下功夫。应该引导并充分尊重小学生对语文的多元的感悟、个性化的感悟;应该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掌握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系生活来理解;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等语言环境来理解。

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知识的积累,而积累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所说的“少”不仅指出了积累文字、积累知识的“少”,还包含了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的“少”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足。后者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欠缺的。教师凭借课文开展教学,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对课文多元的、个性化的感悟,学习理解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破解文章有特点的、优秀的、典范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这样的例子观教学,遵循的是点滴累积、理解运用、加强实践、致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学习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富有实效。

猜你喜欢

例子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