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研究

2018-11-04甘离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3期
关键词:身世典故讲授

甘离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做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给学生讲授“答题技巧”,而忽略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得不到提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诗歌教学方法。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身世背景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诗歌鉴赏中,只有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与写作背景,才可以了解诗歌的内涵。比如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而现在却多用来形容教师的无私付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作者的身世背景,这样在诗歌鉴赏中才会踏出坚实的一步。

例如,在讲授《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作者的身世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什么时代呢?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又十分腐败,陶渊明少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官场几经波折后,他终于决定辞官回家,于是就写了这首诗,给学生交待了时代背景之后,學生对于诗歌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理解的更加容易,官场对于陶渊明来说就是“樊笼”,而“自然”就是他的田园生活。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歌思想内涵

在古典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十分多。古人喜欢用典,或是借古讽今或是以古言志,如果我们在诗歌鉴赏中不了解这些常用的典故,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难理解。比如关于古代美人的典故,西施有“倾城”、“效颦”、“浣纱”等,红拂女有“红尘三侠”等典故。

例如,在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来了解这首诗中的典故。于是学生有的在网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经过学生的搜集分析,“孙仲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寄奴”指的是刘裕,而“封狼居胥”指的是霍去病曾在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结合诗歌,我们就可以知道,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在金朝盘踞在南宋的北方,作者是想借这些典故抒发“北伐”的心志。

三、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之美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诗歌的意境作为诗歌最重要的元素,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意象组成的,但是又超越意境而存在。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表述的整体环境,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与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在讲授《雨巷》这首诗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优美的视频:一个姑娘,穿着丁香花衣裙,撑着油纸伞,行走在青苔石板路上,伴着淅沥小雨,在这样的唯美的画面之下,我让学生想象诗歌中构筑的画面。“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之后学生又继续想象诗歌中的下一个意象,“姑娘消失在画面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诗歌是一种颇具美感的艺术形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摒弃“功利化”的诗歌教学观念,让学生深入到诗歌当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身世典故讲授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尘世的烟岚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闻鸡起舞
典故三则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