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2018-11-04詹爱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哈默教材思维

詹爱珠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上适时 、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训练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钻研,切准问“点”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个教材内容,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这个"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迁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尊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尊严,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杰克逊说哈默有尊严?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知道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一样,没了房子,没了汽车,没了田地,没了金钱,没了食物……;杰克逊大叔说他有尊严表现在哪里呢?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寻找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品读哈默的语言、动作、神态就会发现,哈默虽然身陷困境,忍受痛苦,也不肯接受施舍,一定要用劳动换取食物。他比常人更坚强、更吃苦、更自律、更正直。从而突破了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尊严”就是自立、自强、自爱、自尊。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依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设计出提纲挈领的问题。

二、因材施教,把准问“度”

这里的“度”指的是难易程度,课堂提问必须难易适中。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既不能一味顺应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超越学生认知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问的过于深奥学生如坠云雾,茫然不知所措,就会失去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应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到果子。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变换方式,设准问“趣”

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1.曲直互换。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曲直互换运用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2.顺逆互变。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化散为聚。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掌握火候,捉准问“时”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學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捕捉到这个最佳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欲罢不休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问题一旦解决了,他们又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五、精益求精,理顺问“序”

问题的设计必须层次分明,顺序合理。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课堂设计是个大系统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分散的,零碎的而是有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的。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猜你喜欢

哈默教材思维
教材精读
摔倒了就趁机抓一把枯草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心灵花圃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