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与出版单位的融合发展之路

2018-11-02孙玉琴

出版广角 2018年18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电子书纸质

【摘 要】 以往,图书馆和出版单位二者的业务交流,多数情况下只是通过馆配商搭建的平台进行。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馆配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和出版单位必须转变思路,以更加紧密融合的合作迎接时代的挑战。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图书馆与出版单位的合作模式,探讨双方的合作基础。

【关 键 词】图书馆;融合;出版社

【作者简介】孙玉琴,盐城工学院。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8.012

一、图书馆与出版单位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馆配市场中图书馆和出版单位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馆配商来完成。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三足鼎立”的方式有着绝对的优势。如在通信不发达的时期,馆配商可以为双方合作交流提供平台。同时,这个平台能够促进产业中各元素的有效流动,让三方受益。直到现在,大型馆配商主办的馆配会议仍旧是馆配业的盛事,如人天集团各个季度的馆配会议,其创造的价值足以让三方满意。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模式的一些弊端逐渐凸显。

首先,图书馆和出版单位的信息沟通不畅,这导致出版单位不能根据图书馆的要求规划出版流程,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这种信息不对称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信息的滞后性。比如,在某次馆配会议上,大部分的历史类图书现场采购码洋较高,这可能会给出版单位造成一种假象,出版单位会认为下一年的馆配市场中历史类图书会是热点,进而跟风出版此类图书,导致第二年馆配市场中出现大量的历史类图书,而且大多是高码洋的套装类图书。如果当年的市场环境表现尚好,出版单位仍能获得一些利润,但也难逃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该类图书的市场环境改变,比如高校相应的研究方向发生改变,历史类图书不再是图书馆的采购重点,那么出版单位必将承担大部分损失。

信息不对称也使得高校图书馆的采购效率降低。高校图书馆主要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其所采购的图书必须符合高校的需求,而采购效率的低下很可能导致可供书目信息的缺位。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尽管我国每年新书品种(包括再版图书)有三四十万种,但浙江大学图书馆每年采购只有六万多种。后来,学校通过招标形式引进了5家馆配商,定期跟踪出版社的出版目录并将其与馆配书目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情况好一些的馆配书目数据可以保留50%,但是有些馆配商提供的书目数据只有5%可用。

即使在数字阅读、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这种因信息不对等造成出版浪费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现在电子书馆配已成为热点,大量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需求,都在发展数字出版。但从目前数字图书出版发行的情况来看,数字出版并不只是出版社的专利,很多第三方平台都在做数字出版的相关业务,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量的电子书内容重复。

其次,市场的非良性循环发展。如今,馆配商平台大多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来赢得配书资格,然而各大馆配商为了中标,不断压低价格,低价中标在行业中屡见不鲜。表面上看是图书馆获益,但是低价中标必然会带来相应的采购成本的压缩,出版单位只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低码洋或者折扣低的库存图书,最终图书馆和出版单位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在如此市场环境下,出版社的好书卖不出去,馆配商只要卖好书就亏本,图书馆则采购不到好书。

二、出版单位与图书馆融合的新趋势

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出版单位和图书馆应该肩负起共同的历史使命,打破单向流水链条的格局,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采购的精准化和效率化,实现生产的精品化和效率化;利用新兴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建立一个互联共享的良性发展的图书产业生态系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随着大环境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馆特藏图书精细化,学术图书规模化、体系化。而且从2000年起,图书馆图书的学科覆盖越来越全面,图书馆对纸质书品种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内容总量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第三方数字平台大量涌现,图书馆需要对电子书进行精确的筛选和过滤。与此同时,中文图书的价格也持续上涨。据了解,2009—2013年书价上涨70%,这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图书馆需求的变化必将助推出版社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发展,为出版社和图书馆的融合发展打下基础。为此,出版单位和图书馆需要高度融合,建立更具产业标准的生态圈,以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首先,出版单位和图书馆应该建立更为完备的制度和标准。双方应当以整个行业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建立起涉及项目管理、元数据采集加工、资源建设、平台开发等多个环节的制度与标准。比较完善的融合升级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可以为双方的无缝对接打下基础。

其次,做好图书选题策划。当前,出版单位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综观图书市场,图书品种日益增多,销售周期却越来越短,伴随着退货率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单品效益不升反降,出版社若不增加新品种就无法维持升级,于是只得拼命扩大规模,扩大规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出版的问题。数据显示,在2010—2014年出版的图书中,书名包括“C语言”的图书有772种,其中雷同的图书占比19%。但是,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做好图书内容、配备优质图书始终是图书馆和出版单位在馆配业中的第一要义。因此,出版单位和图书馆应该始终把优质内容的生产配备作为工作的核心,努力践行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不能盲目跟风,要把优质图书做深、做细、做透。

再次,在数据对接方面,出版单位应做好数据保障工作,与图书馆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化学工业出版社为例,其为了更好地与图书馆对接,该社主动进行出版社资源建设,主要的数字产品包括PDF版式电子书,XML EPUB结构化电子书,在线课程三维动画等,丰富的产品为教学研究和文献整理提供了重要资源,同时也为化工行业、科技制造业的图书馆配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化学工业出版社还进行了元数据建设。2017年7月,化学工业出版社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实现了图书馆数据标准的单证对接,并初步取得了成效。其同時建立了两套平台系统:一是内部支撑系统,如通过定制购买等方式构建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复印出版物等;二是对外运营平台,如资源管理系统、CNONIX数据采集加工系统、版权资产管理系统、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

最后,打通数据和技术支撑,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馆社融合发展。目前,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三方公开透明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缺失,致使信息不流通,图书馆对出版社的具体产品缺乏应有的了解,有关单位应该重视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总体来看,想要实现与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出版社需要练好内功,图书馆则需要规范制度。并且,双方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沟通中的无效信息过多问题。每天都有海量信息被生产出来,有时需求方可能只需要精华,可供给方却提供了原料。出版单位作为供给方,供给的内容往往包含很多无效信息,因此,出版单位需要通过开发智能知识服务产品,解决数据垃圾问题,帮助用户快速、精准地在海量资源中找到想要的信息,为其提供清晰的知识脉络,为用户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和拓展服务。而图书馆则需要从内部入手,规划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达相关信息,为双方的融合铺平道路。

三、图书馆与出版单位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图书馆与出版单位的融合势在必行,然而,在融合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后续商榷,笔者特意列出如下几个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1.纸质书与电子书的采购等相关问题应受重视

纸质书与电子书采购比重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电子书成为图书馆采购的重点,不少出版单位也在出版电子书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然而,电子书采购数量的增多将导致大量电子书重复出版与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同时,纸质书采购量的下降,也让很多读者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师生面临无新书可读的境况。

从纸质书的角度来看,高校师生对纸质书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其价值必须由受众和使用者来实现,纸质图书的缺失会影响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价值实现。例如,图书馆的中文类图书要考虑学习型读者的需求,对于使用者而言,有时他们查询电子资源不够精准,很多作者在参考文献时更愿意用纸质书。

对于图书馆而言,纸质书和电子书虽然所涉内容相同,但仍可以被看作两份文献,毕竟需求不同、受众不同,图书馆和出版社都不必过于在意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内容是否重复。图书馆纸电共存的现象会长期存在,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纸质书管理体系的维护升级。

而电子书的质量之所以存在问题隐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出版社的图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品牌书和大众书,不少大众书的内容相互之间是可以借鉴甚至替代的;第二,出版社对大众书的重视程度不足,多将电子书交给第三方公司开发,不同的第三方公司从不同出版社拿到相似内容,从而生产出大量内容重复的电子书。但是对于图书馆而言,同类的书只需要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好图书馆与出版单位的信息对接服务,最主要的是出版社应建立自己的电子信息系统,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就建立了包括三大产品体系和全品类资源发布的平台。基于化学工业出版社优势特点所建立的智慧星专业服务平台,目前还在试用阶段。该社的CIDP装备制造业平台建成后,已向企业、高校等进行推广,有近500家高校在试用,其中六七十家已开始付费使用,该平台获得了高校图书馆和相关领域大型企业的普遍认可。此外,化学工业出版社目前还在构建安全在线教育平台和易侧在线教育平台,进而与图书馆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图书馆建设还存在很多困难,中文图书馆藏以及使用还有很多痛点。尤其在电子书方面,出版社对自己的核心精品内容资源把控很严,馆配商和图书馆不易获取优质内容。电子书信息流节点过多,馆社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等也是阻碍馆社融合的两大难题。特别是很多出版社不具备信息数字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中间商的力量。这些问题都需要被重视。

2. 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加快步伐

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图书馆和出版单位融合度高低的问题。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其作用是服务于学校,资源建设自然也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当前,高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双一流”建设和国家重点学科评估都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指示性作用;纸电融合的趋势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多元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挑战。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我们可以将它的具体转型思路归纳为“精专+协同”。一方面,强调学科导向,守土有责,鼓励员工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强调发扬团队的精神和力量,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协同进行一般性的质量控制,从而实现整体质量的提升。具体到转型步骤:首先,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语言门槛较低的中文图书进行采访,逐渐辐射到各个学科;其次,考虑载体,精选时机;再次,完善相关系统,方便资源管理;最后,调整架構,适应变化,激发学科采访馆员的潜力,创新工作方式。

同时,图书馆还要加快对图书采访的升级。过去传统图书采访是以语种和载体类型来划分,没有与学科相结合,不同业务组之间没有联系、交叉和交流。现在,从业务发展角度来说,图书采访应该向学科采访转型,即以学科为主来统领资源建设工作,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都可以按照学科划分,由专门的学科采访馆员具体负责。学科采访馆员要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载体资源,对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学科采访馆员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红艳. 浅谈图书馆文创与阅读推广[J]. 知识经济,2017(10).

[2]王洁慧,张洪艳. “互联网+”时代图书采购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6(3).

[3]钟源. 读者决策采购馆社合作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5(24).

[4]施高翔. 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探索[J]. 科技与出版,2015(10).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电子书纸质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中国最美的书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