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在大师镜头中

2018-11-02康荦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43期
关键词:沙丘肖像艺术家

康荦

爸爸。妈妈和孩子们,1949

回顾摄影发展历史,很大一部分名留青史的珍贵影像主体都是人物。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人亦是镜头前永恒的主题。自打摄影术诞生之后,那些摄影界的先驱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将镜头对准他人,或是自己——早在1840年,摄影师Robert Comelius就拍摄了第一张自拍照片。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肖像作品变得愈发受到大众欢迎,因为它使得任何人都能够快速创建属于自己形象的照片,而无需像摄影术诞生之前那样,花费大笔资金、一坐好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让画家来为自己画像。一些摄影师将人像摄影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拍摄题材,拍摄出了一系列著名的人像作品。诚然,并不是每一位摄影师都能称之为人像摄影大师,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称得上大师的摄影家们,他们镜头下的人物都值得细细端详反复揣摩。

幸运的是,最近几位摄影大师和他们镜头下的人物都与中国发生了关联——或是在中国举办摄影展,或是出版中文摄影画册,如果你也对人像摄影有点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希望会对你有所启发。

植田正治:越过沙丘

正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的“植田正治回顾展”,是这位号称“最有腔调的”日本摄影艺术家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规模回顾型展览。展出的141件珍贵原作,涵盖其经典代表作品“沙丘”系列,以及备受国内外广泛赞誉的时尚摄影等多个阶段系列作品。

檀田正治(1913-2000),生于日本鸟取县,上世纪30年代他在家乡开了一家照相馆并以此开启了其摄影生涯。青少年时期,受西方前卫艺术的影响,植田正治一边在家乡经营照相馆,一边自己探索摄影。

植田正治在自己家乡鸟取县拍摄的“沙丘”系列作品闻名于世,在日本乃至世界摄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植田正治毕生都在自己的家乡山阴,他最钟爱的主题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山阴县的风土和事物。离家只有5分钟车程的鸟取沙丘是他大部分作品的舞台,也成为了他的“签名”。植田正治镜头中的人物充满舞台感,多半拜这荒芜沙丘所赐。这些无始无终的沙丘、沙丘上好像互不相关的人物,仿佛在进行仪式又像表演一部荒诞派戏剧。70岁后,植田正治又开始拍摄以“沙丘”系列为代表的时尚和商业作品。

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童历》是关于乌取地区的岁时风土人情,70年代后的《小传记》、《风景之光影》,后期作品《白色风》和《黑波浪》也充满极简主义的神秘感。植田正治不断构筑起他自己的摄影世界,他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是独一无二的,时至今日“植田调”都受到海内外高度评价。尽管创作始终没有离开家乡,植田正治的作品却有着超越风土人情和时代的普遍性,总能带给观众新的惊喜和深深的感动。

Kako与花。1949

安吉拉·默克尔,2009年

未知43之一,2012

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穆埃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从那时起,德国的历史进入了他的生活和他的镜头。

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tihe):洞察过去与现在

北京金秋,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里亚斯·穆埃(1979-)中国首次个展“安德里亚斯穆埃——摄影”及文献展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展览集中展出艺术家过去15年创作中60余件经典作品,包括创作于2018年的部分新作。

作为一位德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穆埃难以被归类,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戏剧性的美学特征,使用大画幅胶片相机,在创作手法上长于“用光来雕塑作品”,通过场景和光影设置创造出一个矛盾视觉世界,挖掘隐匿于可见中未被觉察的真实。

他的鏡头中,日暮时分站在勃兰登堡门前的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眺望着风景的德国现任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凝视着夜空的德国著名出版人弗雷迪施普林格、在画作前游走的德国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等人物,皆颠覆了符号化的传统公众人物肖像摄影。策展人、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在展览开幕式上曾表示,

“艺术家细致入微土也洞察了德国的过去和现在”。

正如艺术家穆埃在开幕式上所言:“这些问题是我从小长大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化和政治系统中的问题。我究竟来自哪里?我身边的世界究竟在发生什么?我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我身边权力的机制是什么,以及我的动机,我的环境是什么?实际上能够拥有这种机会去创作作品,就这个世界给出我的观点,给予了我一种个人的自由。”

简·鲍恩(Jane Bown):温暖与尊重

从学生时代的湿版作品到生命里拍摄的最后一张肖像照,《一生的凝视:摄影大师简鲍恩精选集》回顾了英国摄影大师简鲍恩(1925—2014)一生的创作精华。在为老牌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担任摄影师的65年里,在曾由男性主宰的英国媒体界她从未空手而归。

堤岸,伦敦,1963年

让·科克托,巴黎,1950年

用购物袋装相机的个子小小的简·鲍恩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往往能在五到十分钟的拍摄许可时间内拍到理想的画面。她不仅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精髓,还能让对方以自己的心意回应她的对视。在平等坦诚的氛围里,塞缪尔·贝克特、玛格丽特·撒切尔、穆罕默德·阿里、列依、贾格尔、伍迪艾伦、塔可夫斯基、伊丽莎白女王等人皆在她的镜头下留下了标志性的肖像。

简·鲍恩喜欢在自然光下拍摄人物放松的姿态,用黑白灰表达人物的精髓。除了各界名人的肖像照,她还拍摄时常被忽视的人或事:邮局罢工、渔民的抗议、国王路上的朋克族、女性援助庇护所的儿童等等。从世界名流的标志性肖像到深刻而温柔的街拍,这些直抵人性深处,叉不流于感伤,充满尊重和温暖的作品,奠定了简鲍恩的英国摄影大师地位。

简·鲍恩得到“执着的简”这个昵称的原因是,她从不失误。她被称为“英国布列松”,从世界名流的标志性肖像到深刻而温柔的街拍,在曾由男性主宰的英国媒体界她从未空手而归。

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从容而真诚

曾经以拍摄《阿富汗少女》闻名世界,并获得过罗伯特·卡帕金奖的摄影记者史蒂夫麦凯瑞(1950-),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多次以自由摄影师身份踏足印度,入沙漠,进雪山,涉洪水,走遍城市、乡野、古迹和宗教圣地,甚至差点在孟买的海中溺亡,为这个他至爱的国家拍下动人的摄影作品。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是麦凯瑞的首部印度摄影作品集,记录了印度迷人而混乱的真实面目,有着麦凯瑞作品中不变的灵魂——越过地理与文化障碍的、从容而真诚的人性。人们蹚过及腰的雨季洪水去上班;妇女在独具印度特色的梯井中行走;游牧家庭在泰姬陵后的荒地安营扎寨;锡克教徒在金碧辉煌的金庙前祈祷;乘坐火车的人们在车厢外挂上自行车:富豪坐在华丽的摆满猎物标本的家中:小女孩浑身涂满蓝色颜料,扮成湿婆乞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摄影师向我们叙述的别样的视觉故事,正如外媒所评价的“揭示了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中的巨大反差,诙谐与悲惨、粗俗与灵性并存于此”。

史蒂夫·麦凯瑞往来于印度30余载,他非常熟悉这个国家,感悟到它的魅力,也见证了这里一系列的改变。他的镜头下既展现了这个国家的美丽,也强调了这里令人意想不到的赤裸裸的矛盾。

猜你喜欢

沙丘肖像艺术家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地毯肖像
《肖像》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沙丘
国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