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地震政务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2018-11-02闫晓美付红云张正霞杨顺达
闫晓美,付红云,张正霞,杨顺达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2.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3.山西能源学院,山西 太原 030600)
0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社会公众对地震相关报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地震救援、防震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报纸、广播等,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快捷、及时、高效获取的需求。由于新媒体具有推广便捷、信息共享、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特点,逐渐改变着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新媒体利用数字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多元化信息。因此,网络时代下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终端等新媒体方式获取地震相关信息或报道已成为一种新趋势。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查阅信息,同时接收、编辑和交流各类图文信息,实现即时通讯。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更是实现了“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更加灵活、多样。
据CNNIC统计调查显示,2016年12月我国政务在线服务用户达到2.39亿,占全体网民的32.7%,政府微信公众号使用率为15.7%,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及政府手机端应用的使用率分别为13.0%、6.0%及4.3%。可以看出,政务在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运用新媒体宣传平台已成为政务宣传的重要手段。
地震政务服务顺应形势,不断探索,积极调整宣传方式,旨在借助新的媒介、新的渠道、新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最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在不断探索中,新媒体以其信息共享及时、传播实时、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且易推广、操作便捷等优点,缩短了政府部门与公众的“距离”,获得公众青睐。
1 地震微博现状调查
微博作为一种广播式的分享和交流平台,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最早出现于2006年美国的Twitter,相对而言,中国的微博出现较晚。最早提供类似于Twitter服务的是2007年的饭否网;2009年新浪网推出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在我国兴起;随后腾讯、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也相继推出微博服务,微博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1]。据2016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截至2016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人数已达到2.97亿,庞大的用户群使得微博拥有信息传播的巨大能量,是地震信息宣传实现多元化宣传和推广的用户基础。
1.1 地震微博开通情况
以新浪微博为统计对象,截至2017年8月27日,全国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17个省、135个市和41个县的地震部门均已开通官方微博。其中省级地震部门的微博开通率较高,占74%;市级开通率次之,为47%;县级开通率最低,仅占2.4%;在省会城市中,开通地震官方微博的占59%。其中,四川省最多,共计25家;其次是山东、甘肃、江西、河南、安徽、山西等省份。
1.2 地震微博数据分析
在新浪微博用户检索界面分别输入关键词“地震”“防震”进行检索,共得到9 651条,再以“机构认证”作为限制进行二次检索,显示已开通微博并认证为377家,去除无关项后,共为168家。以粉丝数作为排序标准,抽取粉丝数排名前十的地震政务微博进行统计,数据采集时间截至2017年8月15日(见第54页表1)。
表1 粉丝数排名前十的地震官方微博Table 1 The top ten earthquake official micro-blogs from the number of fans
从表1看出,微博的创建时间均在3年以上,开通最早的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粉丝数位居首位,日均微博数多达7条。这10个微博的粉丝数均在十万以上,微博数大于1 000条(除河南防震减灾)。其中,发布图片微博数最多的是山西地震资讯,新疆地震局发布视频微博和原创微博最多。多媒体及原创微博发布情况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原创、图片和视频微博发布情况比例Fig.1 The proportion of the original, picture, and video in micro-blog releases
如图1所示,以发布图片和视频类多媒体微博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是地震三点通,占到总微博的70%,其次是北京市地震局和山西地震资讯。河南防震减灾的原创微博数占到其总数的91.6%,位居第一。可以看出,粉丝数排名前十的官方微博,在发布内容和形式上,更注重原创微博的编辑、发布,图片和视频类的信息也较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用户群。因此,地震官方微博应增加原创微博的发布数量,丰富图片和视频类新媒体信息,增加用户关注度,提升推广应用效果。
2 地震微信现状研究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已渐渐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即时通讯信息可通过微信平台快速的编辑,收发各类语音、视频、图文信息,实现交互共享。据腾讯公司官方统计,截至2016年,微信已覆盖中国九成以上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6.5亿,其中94%的用户每天都会登陆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 h。
2.1 地震微信基本情况
随着微信用户量的不断攀升,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超越微博的一种新媒体传播方式。截至2017年8月27日,有20个省、86个市和4个自治区的地震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县地震部门开通的有21家。据统计,省级地震部门微信公众号的开通率比微博高出13个百分点,市级的低于微博21个百分点,县级地震部门的微信开通率只有1.4%,省会城市中有81%的地震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在所有省份中,福建省开通的地震微信公众号最多,其次是广东、山西、山东、河北等省份。
2.2 地震微信的基础数据分析
在微信的“添加朋友”公众号检索界面输入“地震”“防震减灾”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209个微信公众号,去除发布信息与地震无关项,得到110个地震微信公众号。为有效分析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用效果,文章运用WCI指数(WCI指数是用总阅读数、平均阅读数、最高阅读数、总点赞数、平均点赞数和最高点赞数六个指标对微信公众号进行综合评估,运用公式计算标量数值,并依据传播力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对110个微信公众号排序进行综合评估。将排在前十的微信公众号列表(见第55页表2),数据采集时间为2017年8月1日-31日。
可以看出,WCI排名最高的重庆地震信息服务微信公众号,其总阅读数也最高,说明其发布的内容具有较高吸引力,点赞数位居第二,表现出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发布文章数最多的是四川省地震局,其在信息宣传和发布方面,活跃度较高。点赞数可以看出用户对所发文章内容的欣赏和认可程度,点赞数最多的是鲁震快讯,说明订阅用户对文章内容的认可度较高,其推送的信息更符合用户阅读习惯,受到多数用户欢迎。
表2 WCI指数排名前十的地震微信公众号Table 2 The first ten earthquake WeChat public accounts from WCI index
可以看出,WCI排在前十的微信公众号中,在交流互动、避难场所查询、在线科普、网络直播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优势(见图2),具有较高用户群和关注度。因此,其他微信公众号应紧跟步伐,积极创新,在功能改进和栏目设置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拓展用户覆盖面,以期取得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图2 WCI排名前十的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及数量Fig.2 The column setting and numbers of the first ten WeChat public accounts from WCI index
3 微博和微信在地震政务服务方面的比较
3.1 信息传播方式
微博的信息是链式传播,当用户浏览且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时,可以通过“转发”,将信息快速发布出去。不关注此微博的用户,也可以查看任何公开的微博内容,辐射面广,限制少。微信是点对点式的传播模式,只有添加关注的用户,才能看到转发朋友圈的图文信息和视频。
3.2 功能拓展性
微博的功能扩展性相对较差,资源扩展主要依靠链接完成,运营商提供的功能有限,服务拓展自主性较弱,且运营及管理依靠人力较多[2]。微信则不同,其开放了第三方应用接口,服务功能得到拓展,服务种类丰富,可实现 24 h自助服务,延长政务服务时效,解放人力资源,提升工作效率。
3.3 互动交流性
微博的交互性最强,一对多传播的模式,可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吸引用户,地震政务宣传可有效借助微博平台,最大限度地达到宣传目的,并且用户可以直接参与评论,公开透明,参与度较高。微信注重自我表达,相对私密,评论仅限于朋友圈。两者相比,微信公众平台无法实现互粉,其信息的实时性及话题参与度不及微博;但其通讯功能较强,可实现即时通讯,为震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便利。
3.4 舆论引导影响力
微博是一个快速传播的开放平台,信息的私密性及安全性保障度低。对于地震官方微博而言,其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要求极高,如果引起微博话题争议,必然产生多元化信息,影响较大。因此,在建立地震官方微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微博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制定良好的监管和引导措施。
4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工作方式,为公众服务搭建桥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使得地震政务服务及宣传工作更具灵活性。微信、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震部门的政务服务和科普宣传工作中。网络信息时代,对政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部门应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扬长避短,全方位、立体化延伸服务工作,提升地震部门的宣传水平和政务服务水平,有效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