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研究

2018-11-02肖长智

财政监督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企业

●肖长智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且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央在2015年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战略,指明了下阶段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专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双向开放工作,确认“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主要抓好“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也应由供给侧入手优化商业银行要素配置,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与此同时,不良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指标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较大,在此形势下如何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也应作进一步研究。

根据原银监会发布的数据,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入下行周期,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结束“双降”,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持续“双升”,直至2016年末才变为“一升一降”。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末4279亿元飙升至2017年末的17057亿元,不良贷款率从1%左右升到2016年三季度末的1.76%,直到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才出现第一次下跌,不良率为1.74%,这一指标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连续五个季度不变。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742亿元,不良贷款率1.75%,这是自2016年四季度后的首次上升,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势还难言企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不同于以往,其最大风险在于有效信贷下降导致的增长停滞。从外部原因来看,首先是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业经营承压,偿付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违约概率上升;其次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造成行业分化,周期性行业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逐步显现;再次是由于技术升级,互联网、物联网带动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冲击传统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最后是由于民间融资、担保圈等将越来越多的企业拖入恶性循环的风险圈,侵蚀企业利润,影响企业发展。

在外部原因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宏观经济,银行业属于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关。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日趋缓慢、结构调整日益深入,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最能代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GDP增速来看,近年来我国GDP增速从高峰时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7年的6.9%,经济增速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宏观经济遇到多重挑战,作为顺周期行业典型代表的商业银行亦能显现出来,突出表现便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的“双升”,不良贷款余额由2010年的4336亿元暴增至2017年的17057亿元,不良贷款率也由2010年的1%左右涨至2016年三季度末的1.76%,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连续五个季度都维持在1.74%,但逾期和关注类贷款下迁压力依然存在,不良贷款难言见顶。

从内部原因来看,主要是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结构、投放偏好、内控制度及不良处置能力等存在缺陷和不足。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多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片面部分区域等,同时贷种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如前期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在政策刺激下行业投资过度,商业银行资金也集中投放到这些行业中。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这些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现状,企业经营严重困难,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集中暴露。就银行内部而言,在梳理好信贷政策、优化好信贷结构、改善好投放偏好的同时,更应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受历史因素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信贷管理方式粗放,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信贷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指标考核压力使得信贷人员往往只注重贷款数量而忽略贷款质量,风险合规意识弱化,容易滋生道德风险,最终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同于过去特殊的经济体制、监管体制、经济背景导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民间融资等对不良贷款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银行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可以清楚认识新常态下不良贷款的成因。

三、某商业银行A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案例分析

(一)Z公司简介

Z化工公司(以下简称Z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注册资本2.9亿元,该公司是一家以液化气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公司主要原材料为液化石油气,主要产品为轻质芳烃、重质芳烃、MTBE(甲基叔丁基醚)、高清洁气、调和油、烷基化油等。该公司共有4个项目,其中20万吨/年碳四芳构化联产碳氢制冷剂项目、20万吨/年丁烯异构化项目、24万吨/年工业异辛烷项目已投入生产,20万吨/年异丁烷脱氢项目计划于2016年6月投产。该公司工艺设备先进,采用美国UOP技术,设备从美、德、法进口,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良,检测手段齐全,售后服务完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江苏、吉林等十几个省市。

截至2014年底,Z公司资产总额16亿元,负债总额7.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净利润2.5亿元。截至2015年底,Z公司资产总额17亿元,负债总额9.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净利润-0.3亿元。2014年底,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汽油及相关产品价格持续下滑,Z公司利润空间大幅缩小,产品销售受到影响。2015年以来,Z公司经营形势持续恶化,开工率严重不足,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导致在多家银行形成不良贷款。

(二)Z公司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某商业银行A分行与Z公司信贷业务始于2012年。2014年底,Z公司在该行贷款余额3.5亿元。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汽油及相关产品价格持续下滑,该公司产品销售受到影响,利润空间大幅缩小。同时受商业银行断贷、担保代偿等影响,Z公司资金链断裂,于2015年4月21日起,Z公司开始拖欠贷款利息,后Z公司在A分行3.5亿元贷款全部分类为不良。

资金链是由信用连接的债权债务链条,资金链断裂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威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引发Z公司资金链断裂的因素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金融机构行为等外部因素,也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水平有限、企业盲目扩张、不良或有负债过多等内部因素,其贷款最终形成不良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经济总体下行,石油价格持续下降,液化气深加工行业总体下滑,客户经营受到影响。Z公司主要原材料为液化石油气,主要产品中MTBE、轻质芳烃、烷基化油均为汽油添加剂,受汽油行业市场情况影响较大。2014年前后受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影响,汽油及相关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Z公司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是部分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调整,Z公司部分流贷归还后银行未予发放影响其现金流。2014年下半年以来,Z公司有4900万流贷按时归还,因银行信贷政策变化,Z公司贷款归还后无法续贷,使其现金流更加紧张。

三是担保圈内企业经营困难,Z公司代偿金额较大。2014年下半年Z公司共为其担保圈内3家企业垫付、代偿资金1.23亿元,严重影响了Z公司的现金周转及偿付能力。

四是Z公司高管对形势研判有误,过于乐观,盲目投资。自2013年以来,企业高层对经济形势及行业趋势估计过于乐观,连续投资了多期项目,投资总额达7亿元,固定投资连年增长,资金占用较大,2014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油价持续下降影响,公司产品市场持续低迷,企业未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财务及资金运作总体把控能力有限,未能保持相对充足的资金流,企业资金链紧张,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五是银行内部信贷管理薄弱。整体来看,A分行基层行从行业选择、客户准入、项目评估、授信报告到贷款条件落实、押品管理、资金监管、贷后管理等环节存有疏漏,就Z公司而言,对授信业务真实性核查不够深入全面、风险识别和应对措施不足、客户关联关系识别不充分、风险缓释措施选择偏弱、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三)A分行对Z公司不良贷款化解情况介绍

自A分行监测到Z公司资金链紧张、经营困难后,A分行便成立了风险化解处置工作小组,深入分析其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积极研究Z公司风险化解方案,多方协调政银企关系,延缓起诉、公证执行手续,以寻找重组方盘活资产为首要选择,通过以下措施有效化解了Z公司不良贷款风险:

一是积极寻求政府、监管部门支持。Z公司是当地纳税大户、就业大户,其风险处置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当地经济与大局稳定,因此,A分行在Z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积极寻求政府支持,获得当地政府的积极协调以解决重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重组顺利推进;同时A分行及时主动向监管部门汇报风险化解进度,寻求帮助,促使上级监管部门要求地方政府维护银行债权,防范风险扩散。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化解Z公司不良贷款风险的有力保障。

二是作为债权主席行,积极协调辖内银行推进Z公司贷款重组。A分行作为对Z公司债权最大的银行,牵头各债权行多次到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共同商讨企业解困办法和途径,并组织签订 《债委会银企合作公约》,不断强化债权银行委员会及同业公约的刚性约束,督促银行共同落实既定方案,为成功化解风险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寻找战略合作伙伴。A分行利用该行系统资源,以Z公司产业链为分析链条,结合该行数据库,对全国从事化工行业的企业进行全面筛选,建立意向合作企业数据库,对实力雄厚且行业相关性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分析,经过与当地政府、A市银监局及企业各方充分论证与评估,最终确定与北京某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并谈判。

通过多方努力,Z公司于2015年底成功重组,在为企业注入资金、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司组织架构的同时,也成功盘活了各行不良贷款,保全了银行的资产安全。

(四)基于案例分析总结A分行不良贷款成因

自2014年以来,A分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良贷款率大幅反弹,结合案例可分析其不良贷款成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营问题、银行管理因素等。

第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挑战。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外贸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同时暴露出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弊端,加之前期经济政策刺激尚需时日消化,又有结构调整面临变革,近年来宏观环境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A地区本身属于第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大的区域,在产业链上多数企业属于上游基础端,且营商环境未见大幅改良,区域经济环境面临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针对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思路,其中的“三去一降一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产能过剩的部分制造业、库存较多的批发零售业影响较大,而A地区的经济结构又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重心,多数企业创新力不足,结构调整跟不上,势必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从而增加当地金融业不良贷款规模。

第二,借款企业本身经营不善、管理混乱、担保过多的问题是造成银行业不良贷款暴增的主要原因。借款人的经营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借款人没能及时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甚至部分企业盲目多元化经营,人才、管理、销售均跟不上市场变化,在主业盈利时尚可补缺副业损失,一旦主业陷入亏损,便会进入恶性循环——增加银行贷款或民间融资用以归还前期本息并弥补亏损,最终损失数额更加巨大,加之管理体系混乱,导致在银行贷款后投资无法收回预期收益,若无其他措施,企业违约与不良贷款的产生则不可避免。

而企业不能以自身盈利归还银行贷款时,往往会采取继续增加银行贷款的方式用以归还存量贷款本息,如果企业已经没有抵押物可用便会寻求第三方保证,同地区企业相互担保的情况便会发生,而一旦担保圈中某个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还贷,将波及整个担保圈的企业,造成当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集中爆发,A地区担保圈风险近年频繁爆发,这与部分企业的经营不善有关,也与银行政策导向息息相关。

第三,银行内部的信贷政策、贷款流程不完善,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在贷前调查环节调查不够深入细致,不能全面掌握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的信息;贷中审批不够严格,因考核压力对存在风险的客户放松审批条件;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对借款人经营情况、贷款流向、抵押物现状不能及时全面了解。

以四大行为首的A地区商业银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粗放问题,迫于考核指标、政府压力,很多条件有瑕疵的企业也可打擦边球获得授信额度;而在贷后管理中,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导致不良贷款发生并难以及时化解。

四、有效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要做到有效防范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化信贷政策、调整信贷投放方向、建立多维度监管预警机制。

(一)把控风险源头-——优化信贷政策,筛选信贷客户

一是要根据“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优化信贷政策,并做好政策的落实、监测、督促,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商业银行应认真落实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石油炼制、有色金属、铁矿采选、船舶等行业“去产能”政策,加强全口径融资总量管理;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国家“去库存”等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适时调整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等相关贷款品种政策;商业银行要“去杠杆”,重点是从结构上优化杠杆分布,首先调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杠杆分布,降低企业部门杠杆水平,其次是企业部门内部的杠杆调整,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实现去杠杆目的;商业银行要帮助企业“降成本”,应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抓住政策导向、结构优化、产业改革、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带动整个社会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要“补短板”,重点是对短板行业的政策调整和资源倾斜。同时各地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当地市场变化,加强市场动向的跟踪,研究分析对银行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适时调整具体的行业信贷政策,做到既能捕捉市场机遇,又能有效管理市场风险。

二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信贷政策,优化信贷投放,差别化筛选客户,让高风险客户及早退出。强调有帮有降的“去产能”理念,区分对待“僵尸企业”和仍有竞争力的企业,分类施策,有保有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去库存”做法,重点支持经济基础较为发达、受政策红利影响较大、具有一定产业支撑、人口吸附能力较强、房地产库存较低、去化周期较为合理、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较低区域的优质客户,同时优先支持购房刚需,信贷遏制投机性购房;“去杠杆”必须让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以及债务负担较重的政府项目退出,优先投向尚有举债空间的地方政府项目及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企业;“降成本”重点应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困顿于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研判,积极为优质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降低效率低下的资金需求,真正盘活沉淀资金;“补短板”要将信贷资源投放到国家支持的行业、企业,重点投向“普惠金融”及“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领域等。

(二)建立预警机制—— 系统数据监测,及时控制风险

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技术手段,升级商业银行信贷系统,打造实时监测信贷客户信用、结算、担保等情况的不良预警系统,同时根据数据差异设立不同预警级别配套不同反应及处置机制。

根据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防控风险。发现预警信号后应按调查分析、逐级上报、采取应急措施、制定化解方案、持续分析跟踪的顺序处理预警信号。

应急措施主要包括对借款人账户进行只收不付处理、约束借款人经营活动等,化解方案包括增加风险缓释措施、推动借款人管理革新和资产重组、对借款人实施催收、提起诉讼、调整信贷额度及期限等。预警级别应根据预警客户风险处置化解进展及客户风险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对于风险预警级别高的客户,应针对性制定包括预警级别、风险控制缓释措施等的风险处置化解方案,其中风险控制缓释措施应结合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以及银行内部规定、跟踪诊断结论等统筹考虑确定,方案应根据风险预警的变化情况及处置化解的进展及时调整、更新。

五、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与信息技术水平高低、资本市场发展快慢、行政干预程度强弱等密切相关,在1998年我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内部处置包括现金清收、不良贷款重组、不良贷款核销、级次上迁等措施处置不良贷款;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后,批量转让又成为处置不良贷款的常用手段。在目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在充分利用传统处置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培育参与主体、拓宽处置渠道、完善法律环境、强化部门联动等措施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一是大力培育参与不良贷款处置的市场主体。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已经呈现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但不良贷款市场主体仍限于: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五十余家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规模较小的非牌照类资管公司等,参与主体单一,不利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建议扩大不良贷款受让主体范围,允许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参与不良贷款产品交易,鼓励保险、理财等机构资金参与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产品,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不良贷款处置;加快培育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提高中介服务,推动处置效率提高。

二是拓宽不良贷款的处置渠道。应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新型处置渠道,通过官网、微信、淘宝、线下推介会等渠道向广大投资者进行推介或拍卖不良贷款业务涉及的司法拍卖资产、协议处置资产、受托资产、抵债资产等,同时充分利用全国性金融资产交易所及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活跃的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等专业平台,积极推进合作,拓宽处置渠道,提高处置收益。

三是继续完善法律体系,优化司法环境。因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历史较短、经验不足,法律体系亦未健全,使得不良资产在处置的具体操作中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因此需完善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法律体系,对已出台的法律规定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进行修正和增补,对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法律规定来解决,最终完备法律体系使其涵盖不良资产处置中涉及到的所有业务,为快速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和环境越来越市场化,但仍有不少地方政府无法从大局出发,以保护地方利益为基点,向相关部门施加压力减缓处置进度,增大了不良债权的催收、转让难度,同时法院也存在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诉求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而处置不良资产必然涉及大量的诉讼,诉讼成本过高也成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一大难点。建议完善优化司法环境,寻求政府支持,消除第三方负面影响,并协调法院减少不良贷款处置诉讼费用,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同时在基层法院成立银行案件专厅,加快推动银行不良贷款案件审理进程。

四是不断加强多部门、跨领域的协调和配合。为了真正降低金融业风险,应通过盘活资产等实现彻底处置,不应以出表为终点,这就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处置方式,而政府、监管部门的跨部门协调无疑可带来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政策性较强的领域,还需要与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相配合,多层次市场配合相关政策才能形成合力,改善处置效果。

不良贷款处置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除以上建议外,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的具体业务上应首先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临时性还款困难、发展前景仍向好的企业予以扶持和帮助,并在实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新常态下,探索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化解措施,在剥离非主业资产的基础上实施资产重组和金融债务重整;针对担保圈链风险分门别类进行化解,依托债委会平台协调政、银、企等各方行动,熔断关键担保节点;针对有一定自救能力的大型企业信贷风险化解,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自救、银行让利,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