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介质理论在烃类检测中的应用
2018-11-02刘志舟
刘志舟
(大庆钻探钻井一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应用双相介质理论识别油气是一种基于地震资料的烃类检测方法。在地球化学方法无法开展及缺乏测井资料时,有很好的应用优势。但由于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不足,需要进行人工干预,以达到准确的烃类预测结果。本文研究了某区块扶余油层三个油层组的烃类分布,并就应用该方法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
1 双相介质理论原理
地震波的吸收性质主要取决于岩石骨架的弹性性质、岩石的孔隙度及孔隙中含流体成分[1-5]。当地层含油气后,地层对高频成分吸收增强、吸收系数增大,对低频成分吸收减弱、吸收系数减小。使地震频谱发生“低频增强、高频衰减”的变化[6]。
地震频谱变化就是识别地震信号的谱和振幅等特性的变化。从示意模型(见图1)可以看出:对目标层分析时,首先计算目标层上时窗和下时窗的小波谱,再用下时窗归一化后的小波谱除以上时窗归一化后的小波谱得到最后的结果。为了跟实际地震数据对比,将地震波频谱变化表现为频谱域内能量的分布,分析其能量特征即可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情况。
ZOI:目标层
Wb(f):归一化后的下时窗小波谱
Wa(f):归一化后的上时窗小波谱
Attenuation:地震波频谱变化值。
2 烃类预测
分析地震资料,采用Spectral++软件,检测目的层上部和下部时窗地震反射波低频共振和高频衰减变化。针对区块内扶余油层的3个油层组进行了烃类检测(见图2),并利用已有测井资料进行验证。
扶余油层下部地震波能量高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工区西南部,整体连片分布,最高值为1.55,长3井区西部和长63井区北部含烃潜力较大,为有利目标区。扶余油层中部红黄色高值异常区集中分布面积较小,长条状沿断层分布,最高值1.4,构造相对为本区油藏发育的主控因素,可能发育有断层—岩性油气藏。长501井在扶余油层中部油层组下部产气,位于高异常区域。扶余油层上部红黄高异常区大面积分布于工区南部,最大值为1.45。油气生成范围较大。
从长501井的电测曲线(见图3),其在扶余油层中部油层组下部为含气水层,验证了其烃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图2 扶余油层组烃类检测平面图
图3 长501井电测解释图
3 预测中的的关键问题
各种烃类检测技术均是从井出发[7-9],如果同一层段既有水井又有干井和油井,油井处的岩石物性可以进行全区类比,预测效果较好,否则较差。为了保证预测结果可靠,根据本区探井实际产油情况,对各油层组进行了烃类检测工作。
由于地震技术本身的特点,与井资料相比,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较低[10-12],它是储层附近地质特征的综合响应,除含油气会引起地震波能量变化外,岩性变化、断层、地层尖灭、沉积相带、薄互层等地质因素也可能会引起地震波能量变化。为了对油气分布区域进行准确预测,必须进行人工干预,适当加入边界条件,在沉积规律的指导下,对运算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针对地震资料及目的层有几点建议:1) 应用该技术时建议地震资料要有较宽的频带,建议保幅保频处理;2) 如果地震资料噪音较严重,建议先进行去噪处理;3) 检测目的层应保持在一个较小的时窗内,建议准确标定出油气层位,细分层系,有针对性开展检测;4) 检测目的层及其上下围岩应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建议对变化较大的区域结合其他研究手段综合分析和研究。
4 结 论
1)研究区块内扶余油层3个油层组的烃类预测结果较好,与已有井的测井资料能够很好对应,有利于进一步的油气勘探。
2)在缺乏烃源岩样品及测井资料时,可以运用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烃类检测方法,对研究区内的烃类分布有初步认识。
3)利用基于双相质理论的烃类检测方法预测油气时,需结合地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多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