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署名考释*
2018-11-02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059
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059)
孟永亮 师建平 梁永宣1△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医籍校正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了《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方》、《黄帝内经素问》等11部中医古籍,有15位官员在医籍上署名。署名一是体现了编校者的责任意识,二是表明对前人知识成果的尊重,但更重要的是为后世了解中医古籍文献的流传与变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正如《苏魏公文集》中所言:“今取撰人名氏及略述义例附于末卷,庶使览之者知所从来。”[1]以下从署名位置、署名格式和内容、署名人员和顺序等3个方面对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的署名情况进行简要考释。
署名位置
经查阅校正医书局所编校的11部医籍影印本,发现其署名位置比较规范,大体可归纳为卷前、卷中和卷尾三种署名。下文将分别举例说明。
1.卷前署名
卷前署名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正文之前的序、表、疏等后署名,二是在目录端或卷端署名。
序、表、疏等后署名 11部医籍中除《嘉祐补注本草》外,编校者在10部医籍卷前的序、表或疏等后署名。如《本草图经·序》后署名为“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知颖州军州兼管内劝农及管句开治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2];《伤寒论·序》后署名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3]等等。
目录端或卷端署名 11部医籍中有2部目录端有署名。如《千金要方》目录端署名为“朝奉郎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4];《外台秘要方》目录端署名为“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臣林亿等上谨”[5]。有4部卷端有署名。如《伤寒论》每卷端均署名为“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3];《千金要方》除卷四“妇人方”下无署名,其他每卷端均署名为“朝奉郎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4];《千金翼方》首卷端署名为“朝奉郎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6],其他卷端无;《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每卷端均署名“启玄子次注,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孙兆重改误”[7]。
2.卷中署名
卷中署名是指在校文注语前冠编校者之名,只署名,不署姓。
11部医籍中有7部医籍的校语注文前有冠名现象。如《嘉祐补注本草》1010条校语注文的起首语均为“臣禹锡谨按或今详”[2],冠主要校注者掌禹锡之名;《伤寒论》[3](9条)、《金匮要略方论》[8](3条)、《备急千金要方》[4](1条)、《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7](4条)、《脉经》[9](3条)、《外台秘要方》[5](2条)等22条校语注文的起首语均为“臣亿谨按或今详”、“臣亿等按或详”等,冠主要校注者林亿之名。
3.卷尾署名
卷尾署名是指在正文之后的后序、进呈录或表、中书札子后署名3种情况。
后序后署名 11部医籍中只有《备急千金要方·后序》后署名为:“朝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朝奉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臣孙奇”、“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守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讲知审刑院事兼判少府监提举醴泉观兼提举校正医书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一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臣钱象先”、“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五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臣赵概”、“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臣欧阳修”、“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大学士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臣曾公亮”、“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一千七百户食实封四千二百户臣韩琦”[4](见图1)。
图1 《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
进呈录或表后署名 11部医籍中只有《伤寒论》[3]、《脉经》[9]、《针灸甲乙经》[10]3部有进呈录或表后署名。如 《伤寒论》“进呈表”后署名为:“朝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同校正医书飞骑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宣德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臣孙奇”、“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判登检院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翰林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宗正寺修玉牒官兼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兼判秘阁秘书省同提举集禧观公事兼提举校正医书所轻车都尉汝南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范镇”、“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八百户臣赵概”、“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臣欧阳修”、“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行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七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二百户臣曾公亮”、“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僕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上柱国卫国公食邑一万七百户食实封三千八百户臣韩琦”[3]。
“中书札子”后署名 11部医籍中只有《外台秘要方》卷尾有“中书札子”并署名为:“朝奉郎守国子博士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同校正医书骑都尉臣孙奇”、“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臣林亿”、“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护军□□郡开国食邑一千一百户赐紫鱼袋臣王安石”、“推忠佐理功臣正奉大夫行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柱国南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鱼袋臣赵抃”、“推忠协谋同德宁正亮节佐理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鲁国公食邑一万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三千八百户臣曾公亮”、“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亮节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上柱国郑国公食邑一万一千户食实封四千二百户臣富弼”[5](见图2)。
图2 《外台秘要方》“中书札子”署名格式和内容
11部医籍的署名格式大体可归纳为2类。一是编校者依次逐行署名。如上文卷前序、表、疏后的署名。 二是编校者单独另起行署名。如上文卷尾后序、进呈录或表、中书札子后的署名。
署名内容可分为3类。
第一,官职名加姓名。11部医籍中,除《嘉祐补注本草》和《针灸甲乙经》外,其他9部医籍署名内容均为“官职名加姓名”。这种格式官职名简略,姓名前后分别有“臣”(字体较小)、“谨上”或“上进”等谦词,不署“校正”等著述方式字样。如《本草图经·序》后署名为“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知颖州军州兼管内劝农及管句开治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2];《金匮玉函经·疏》后署名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11]。
第二,官职名加姓名再加著述方式。11部医籍中,只有2部医籍的署名内容为官职名加姓名再加著述方式。如《千金要方》每卷端(卷四除外)署名为“朝奉郎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4];《千金翼方》首卷端署名为“朝奉郎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6]。
第三,姓名加著述方式。11部医籍中,只有2部医籍的署名内容为姓名加著述方式,无官职信息,但有时还附有朝代信息。如《伤寒论》每卷端均署名“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3];《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每卷端均署名“启玄子次注,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孙兆重改误”[7]。
署名人员和顺序
在校正医书局所编校11部医籍中,有15位官员署名。其中,具体校正医书官有掌禹锡、高保衡、孙奇、孙兆、林亿、苏颂等6位,提举校正医书官有韩琦、范镇、钱象先等3位,分管书籍校勘工作的朝官有赵概、赵抃、欧阳修、曾公亮、富弼、王安石等6位。馆阁官员张洞,知医儒臣陈检,翰林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均参与了医籍编校,但在11部医籍中未见有署名记载。每部医籍署名人数不等,最少1位,最多8位,但多数为3位;卷前、卷中署名人数较少,卷尾署名人数较多;署名顺序是按官职大小排列,官职小的在前,官职大的在后;具体编校人员在最前,提举校正医书局随后,朝中管理人员在最后。如在上文《伤寒论》“进呈表”中,高保衡、孙奇、林亿等3位是具体编校人员,最先署名;范镇是提举校正医书局,随后署名;赵概、欧阳修、曾公亮、韩琦等4位朝中管理人员最后署名。
综上所述,在校正医书局所编校11部医籍中,校正医书官在医籍卷前、卷中、卷尾等不同位置署名;署名格式和内容、署名人员随着署名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署名顺序按官职大小排列,官职小的在前,官职大的在后,具体校正官署名最前,提举校正医书官随后,朝中管理官员最后,馆阁官员、知医儒臣署名,翰林医官不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