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北林牧矛盾分析与对策

2018-11-02高云昌马增旺邢存旺赵广智肖鸿泽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冀北牲畜草地

高云昌,马增旺*,邢存旺,赵广智,温 慧,肖鸿泽

(1.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2.河北丰宁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北承德 068357;3.张家口市和平林场,河北张家口 076350;4.石家庄市龙泉湖园林管理处,河北石家庄 050227)

冀北地区位于河北省北部(113°49′~119°15′E,39°27′~42°38′N),包括承德和张家口2个市的全部,总面积达7.63 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40.79%。该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森林资源和草地资源丰富,其中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坝上高原,次生草地主要分布在冀西北间山盆地和冀北山地的丘陵低山。丰富的草地资源为该区发展绿色畜牧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冀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脆弱、人口压力大等原因,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15年冀北地区的全年GDP为2 722.14亿元,占全省GDP的9.13%,张家口和承德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 341元和7 923元,排在了全省的末2位(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局及各市统计局),这也凸显了该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的问题。冀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着生态系统脆弱、环境退化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冀北地区属于农牧交错、农林交错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发展农牧业,过牧行为成为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也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造林成效,虽然国家实施了“一退双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但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导致生态建设与农牧经济仍存在诸多矛盾。笔者就冀北地区存在的林牧矛盾,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1 产生林牧矛盾的原因

1.1羊肉消费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羊是冀北地区的主要放牧动物。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营养价值较高的羊肉需求也快速增长,特别是城镇局部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使羊肉消费在肉类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消费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羊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羊肉消费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2006—2014年羊肉价格一直保持上涨的趋势,在羊肉高价刺激以及国家财政支持的双重作用下,养殖户积极性提高,2005—2015年,羊年底存栏量持续稳步上升,2015年达31 099.69万只(表1)。

表12009—2015年我国羊肉消费量及羊年底存栏量[1]

Table1China’smuttonconsumptionandbreedingstockattheendoftheyearfrom2009to2015

年份Year消费量Consumption万t年底存栏量Breeding stock at the end of the year∥万只2009395.1028 452.202010403.2528 087.902011400.6028 235.802012412.8928 504.102013433.6529 036.302014455.8530 314.902015462.7131 099.69

1.2放牧是冀北地区传统的畜牧养殖方式目前我国的养殖方式仍然以散户经营为主[1],在冀北农村地区,放牧仍然是牧农饲养牲畜的传统方式,也是目前的主要方式。分析原因:①此种饲养方式除了购买牛羊的成本外,几乎无其他成本,具有成本低、收益可观的特点;②冀北地区农村规模小,且散居于草原放牧区,这给自由放牧提供了便利;③冀北地区可利用耕地小,且用水稀缺,使得放牧成为农民在当地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④冀北地区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为老人和孩子,放牧因投入少,不耗费太多体力,成为此类人员获取收入的重要方式。

1.3牧农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意识薄弱冀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部分牧农急于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增加牲畜数量,且疏于约束自己的放牧行为,超载放牧或在新造幼林地放牧,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意识还很薄弱,主要表现在:①认为生态环境退化与放牧行为无关;②认为环境退化不会涉及到个人利益;③并未意识到生态环境正在发生退化。王建兵等[2]通过对甘肃中西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8个牧业村进行农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8%的牧民认为干旱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只有50.0%左右的人认为草原退化与过度放牧有关,甚至6.8%的牧民认为草场没有退化。这说明生态环境意识薄弱是造成林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1.4牧农“公地悲剧”的心理“公地悲剧”是指由于公地资源产权空缺,任何人都没有将其他人排斥在资源的使用主体以外的权力,他只能同别人一样通过自己对资源尽可能多地利用而避免自己利益受损,结果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直至衰竭。草原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公共资源,对于以追求个人收入为目的的牧农来说,他们都希望通过增加牲畜数量来避免个人的损失,并实现其对草原的最大利用,从而增加收入,而草原退化所带来的放牧上的损失则由所有的牧农共同承担。这种低投入高收入的放牧方式,助长了牧农增加牲畜数量的行为,造成了草原的超载。

2 过度放牧的消极影响

2.1放牧对新造幼林的危害对于新造幼林,林木植株大多矮小,易遭到放牧牲畜的踩踏与啃食。在林木生长时期,叶片新鲜多汁,被牲畜采食后,严重削弱了林木的自养能力,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对于针叶树种,由于细胞分裂速度较慢,枝叶被啃食后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恢复,而顶芽被啃食后,则导致苗木无法挽救。在冬季,放牧牲畜无牧草可食,林木树皮及口感不佳的常绿针叶树也成为被啃食的对象,其中对幼林的危害尤为严重。陈忠东等[3]对辽宁本溪、丹东2市混牧林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因放牧而受损的落叶松林分中,树高不超过2 m的幼树被伤事件为90%以上,并认为当幼树高度在2 m以下时应划为禁牧区。冀北地区多为散户自由放牧,牧民的生态意识有待提高,他们往往不会考虑到放牧时间和放牧地点,且疏于对牲畜的看管,导致新造幼林遭到破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被啃食树苗植株矮小、多分枝、无主干、呈灌丛状生长,有的甚至死亡,严重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

2.2过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放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有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结论不一[4-5]。但过度放牧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有着较为一致的结论。林地过度放牧,牲畜啃食新植树苗或林下实生幼苗,对林分更新产生不利影响。而草地过度放牧则会破坏草地群落结构[6-8],降低牧草的生产力[8-9]和再生能力[10-11],进而造成草地退化。李瑜琴等[8]通过对内蒙古乌审旗草原进行调查,发现过度放牧对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最明显。而这一植被盖度降低又会导致土壤裸露,增加土壤水分蒸发。同时牲畜的反复踩踏,压实土壤表面,造成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蓄水能力降低。因此,过度放牧是导致植被衰退、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甚至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连续发生多次沙尘暴天气,冀北地区过度放牧导致植被衰退,进而促进土地沙漠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 解决林木矛盾的措施

3.1发展舍饲圈养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禁牧、休牧、退牧还草等政策,牧区的畜牧业开始向舍饲养殖的方式转变。舍饲养殖是通过圈养的方式发展畜牧业,它避免了牲畜对草原或林地的踩踏啃食,对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种畜牧方式投入成本较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经济成本以及饲料收割与贮藏所需投入的劳力成本,因此不易于被牧农所接受。同时长期发展舍饲圈养,由于饲料单一、牲畜运动量低等,会造成优良畜种的退化[12]和牲畜抗病能力的下降[13]。在生态修复阶段,发展舍饲圈养需要政府做好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3.2加强禁牧管理2003年起,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全面禁牧,加强了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草原植被盖度得到提高,有效遏制了土地沙漠化的蔓延。禁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草原的公共资源属性,减少了牧农对草原的拥有权利,在草原植被退化的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补救途径,可以避免“公地悲剧”问题的加剧。对于新造林地则通过建围栏阻挡牲畜进入,从而保护植被免遭牲畜迫害。幼树保护网套的使用也可以有效防止牲畜对新植幼树的啃食,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14]。

3.3提高执法力度通过各县林业执法大队与乡镇政府人员的配合,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监管保护以及对违法放牧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从侧面增加了牧农放牧的成本,有效控制了违法放牧行为的发生,然而这种措施是“堵”而非“疏”,牧民偷牧、夜牧的行为时有发生。作为一种行政手段,执法人员应严格按照《河北省封山育林条例》的相关规定严格依法执法,避免出现执法力度不够、执法行为不规范等情况。

3.4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冀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及有机蔬菜等新兴农业,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以丰宁满族自治县为例,该县依托坝上地区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规模种植时差蔬菜,构建京津冀精品蔬菜供应基地,目前丰宁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 1.54 万hm2,形成了 41 个蔬菜标准化园区,2016年蔬菜种植总产值5.4亿元,辐射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过2 500元[15]。丰宁县大滩镇自1989年便开始发展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旅游业成为大滩镇对外开放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当地农民也依托旅游业实现了富裕。新兴产业的兴起正逐渐改变着冀北地区农民以畜牧创收的传统方式,有效缓解了林牧矛盾。

4 对策

4.1提高牧农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牧农的生态环境意识,使其认识到森林及草原植被对生态维持的重要性,以及过度放牧造成植被衰退、土壤退化,并由此加剧荒漠化进程的危害,自觉约束自己的放牧行为,这是解决林牧矛盾最本质的途径。

4.2发展合理的放牧方式畜草并存是草原生态系统长期进化的自然状态,畜草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16]。同时,散养放牧有利于保持畜产品的质量。应尊重牧区群众放牧的生产习惯,但要控制强度,并开发合理的放牧方式。这是解决林牧矛盾、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表明,只要牲畜数量保持在林地可承受的限度之内,那么放牧对植被的压力和森林群落的自我恢复能力之间就能维持一种平衡[17],甚至在合理的采食率范围内,草地可以获得长久的超补偿或等补偿生长,草地的生产能力增加,草地植物组成维持相对稳定,可保证草地的持续利用[11]。应根据林地和草场的承载力,严格确定放牧数量,以载定畜。

合理的放牧方式也是解决林牧矛盾的有效方式。轮牧使牧草生长有一定的恢复时间,有利于维持草地生态稳定性,而且草群的盖度、产量也高于自由放牧区[10,18],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牧草的生长规律设置合理的轮牧分区和轮牧周期。

4.3增加牧农致富途径牧民放牧的根本目的是增加收入,因此政府帮助其增加致富途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是解决林牧矛盾的根本途径。冀北地区是京津的生态屏障,也是京津的后花园,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夏季气候凉爽,空气质量好,而且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此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行业的发展,是当地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冀北坝上地区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种植错季无公害蔬菜也是很好的致富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吸收年轻劳动力回乡创业,改变农村老幼居多的人口结构,也有利于缓解林牧矛盾。

猜你喜欢

冀北牲畜草地
交换牲畜
草地上的事
Laughing song
草地
冀北小镇彰显新时代新气象
冀北崇礼区狮子沟1:5万“强化探异常”无矿体原因分析
冀北柳圹子沟一带坝的形成及演化探讨
航放资料在冀北铅锌(银)矿产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人造炎症”治疗牲畜阉割大出血
草粉喂牲畜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