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市珍稀树种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8-11-02谢韵帆曾松青石燕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永州市红豆杉树种

郭 亮,滕 洲,谢韵帆,刘 婷,曾松青,石燕飞

(1.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永州 425000;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永州分院,湖南永州 425000;3.永州市林业局,湖南永州 425000)

珍稀树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特有的优良树种,同时具有稀有性、濒危性等特性。珍稀树种资源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开发林业经济以及创建生态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珙桐、黄杉、银缕梅等树种具有特殊的遗传学性状,可为植物区系、系统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水杉、楠木、黄檀等材质优良的树种可用于木材深加工,提升林木经济价值;金叶含笑、天竺桂、榆树、油樟等树形优美的树种可广泛用于园林景观和庭院绿化;银杏、篦子三尖杉、土沉香等具有独特生物药效的树种可用于生物萃取、医药工业等方面。由于自然环境演变、人为开发破坏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改变,珍稀树种种类和数量日益锐减,并且大部分珍稀树种的培育和造林效率不高,导致珍稀树种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1-6]。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永州地区的珍稀树种资源进行调查,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建议。

1 永州市珍稀树种现状

1.1永州市概况永州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位于潇、湘二水汇合处,因此又有“潇湘”之雅称。永州东连郴州,南界广东连州,西接广西桂林,北邻衡阳、邵阳。湘江自西向东流淌而过,潇水纵贯南北。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丘陵地形为主,山岗盆地相间分布,众多河流自然分布,融汇贯通[7]。全市最高海拔2 009.3 m,最低海拔63.0 m,相对高差1 946.3 m。永州市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为17.6~18.6 ℃,年均无霜期超过285 d,年降雨量1 200~1 900 mm。全市有土地面积224.28万hm2,位居全省第2,包括宜农耕地33.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86%;有宜林地140.0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42%[8-9]。境内土壤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红壤、黄棕壤、山地黄壤、水稻土、山地草甸土等9个类型。良好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条件培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植物区系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有木本树种127科,共1 542种。

1.2森林资源现状永州市境内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湖南省四大重点林区之一,现有林地面积154.67万hm2,居全省第2,其中有林地面积123.98万hm2,亦居全省第2;活立木蓄积量6 176.16万m3,居全省第3;森林覆盖率达64.70%,位列全省第5;境内有森林公园12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个;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个;国有林场29个。永州市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为湖南省植物资源富集地区。全境共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 003属、2 712种,占全省的68%,占全国的10%;有乔木树种127科、429属、1 542种。其中有栽培价值的58科、253种,有实用推广价值的180种[7]。

1.3珍稀树种资源分布特点及保护现状

1.3.1分布特点。根据1984年全市林业资源普查和后续的调查数据,对照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永州市共有26种自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17种(表1)[10-11]。

1.3.2保护现状。

1.3.2.1部分资源保护成效显著。位于江永县和道县境内的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分布的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冷杉、红豆杉、伯乐树、报春苣苔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长苞铁杉、华南五针松等15种,其中福建柏在该区广泛分布,小班林分面积2 216.47 hm2,蓄积达16 211 m3[12-13];位于双牌的阳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树种为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黄杉等,其中南方红豆杉分布面积3 500 hm2、黄杉面积2 800 hm2,均为国内保存完好的面积较大的天然林[14];东安舜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的资源冷杉、报春苣苔和南方红豆杉,此处为目前发现的最大面积的报春苣苔种群分布点,保护区保存有湖南省第二大胸径的南方红豆杉单株[15-16];宁远九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主要保护树种为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报春苣苔[17]。境内自然保护区分布较为集中、资源较为丰富、保护力度较大的珍稀树种为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报春苣苔、银杏、黄杉以及福建柏,有些树种的分布面积和分布群体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表1 永州市珍稀树种资源名录

1.3.2.2局部地区的珍稀树种保护亟需加强。从保护力度和成效来看,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珍稀濒危树种资源最为有效的方法,部分资源在保护区内能够较好地进行生长和繁殖。但由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保护区之外的地区,人们对于珍稀树种的保护意识淡薄、管理滞后以及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不少珍稀树种在局部地区减少甚至灭绝,如篦子三尖杉、楠木、香果树等树种[18]。

2 存在的问题

2.1意识淡薄由于大部分珍稀树种造林周期长、造林技术相对复杂、造林成本较高,且生态效益的量化评价标准不明显,长期以来,地方林业规划,特别是造林规划多侧重于速生树种或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物多样性、珍稀树种的保护等方面则考虑较少。

2.2科技支撑不强关于林业育种、栽培、加工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杉木、马尾松、桉树等速生造林树种上,而对于珍贵乡土树种,则缺乏系统的研究。目前在育苗、栽培、加工利用等方面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尚未对珍稀树种产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9]。

2.3管护压力大由于大部分珍稀树种的育种、栽培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标准,发展珍稀树种主要依赖于引种栽培,这就面临生境驯化的问题,导致珍稀树种的成活率、管护难度加大。

2.4产业结构限制从产业结构方面考虑,无论是良种栽培、高效加工利用,还是生态效益评价等方面,速生林用材林都有着比珍稀树种更大的优势,普遍认为发展速生用材林具有更快、更直接的经济收益,这些原因导致市场对珍稀树种产业缺乏认识与信心,缺乏发展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珍稀树种的发展。

2.5种苗基础薄弱近年来,为支持加快珍贵树种发展,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珍贵树种的意见》,启动了“十、百、千珍贵树种培育工程”,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等林业工程项目的推动下,对林业新成果、新技术加以推广,有26个树种被列为重点推荐发展的珍稀树种。永州市结合各类林业工程项目,陆续建立了一些林木良种基地,如金洞林场的楠木和红豆杉基地,孟公山林场的红椿、闽楠基地。但现阶段的林木良种基地仅限于红豆杉、楠木、桂花等树种,大部分珍稀树种尚未建立成规模的良木种苗基地。

3 发展建议

3.1加强珍稀树种基地的建设建设珍稀树种基地是发展珍稀树种的前提保障,各级部门都要提高认识,以湖南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珍贵树种的意见》为参考,结合“十、百、千珍贵树种培育工程”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等林业专项,因地制宜,鼓励有条件的林区、林场、苗圃结合地方资源和生态条件建设珍稀树种基地。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在珍稀树种基地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和服务功能,提高珍稀树种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为珍稀树种的长效发展机制提供保障[20]。

3.2强化政策扶持在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把珍稀树种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认真研究,做好发展规划,周密部署,强化组织实施。研究和制定与珍稀树种培育和造林特点相匹配的管理机制,适当放松或下放对珍稀树种行业的林木处置权;林业财政资金要适当予以扶持,通过贴息贷款、税收优惠、以奖代惩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在对珍稀树种工程项目的立项考察时,应综合考虑珍稀树种项目的生态效益评价、回报周期等特点,合理调整各项评价指标[21-22]。

3.3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考虑到大部分珍稀树种具有林造周期长、造林成本较高等特点,可适当引入一些林药、林菌、林菜等林下经济项目进行复合经营,开发林业的多功能性,提高造林地的利用率,增加珍稀树种经营者的前期收入。同时,可将珍稀树种基地与一些森林特色旅游、科普教育等项目相结合,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20]。

3.4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珍稀树种研究平台,对发展珍稀树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包括珍稀树种资源调查与评价、生态学和群落学调查、珍稀树种的引种驯化以及开发利用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树种或类别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用于规范珍稀树种采种、育苗、造林、抚育以及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对珍稀树种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利用和示范,开展技术培训,完善珍稀树种培育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使科技成果最大化地服务于生产,推动产业的发展[22-24]。

3.5加大宣传教育和保护力度珍稀树种和其他资源一样,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采伐过度、生境破坏等都会严重危及珍稀树种资源。珍稀树种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倡导,通过普及《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常识,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明确野生植物保护的红线。同时,组织市民参加林业科普活动,了解一些常见珍稀树种的基本知识,培养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将一些濒危树种划入自然保护范围是最有力、最有效的保护措施[22-24]。

猜你喜欢

永州市红豆杉树种
我的同桌是『高人』
永州市零陵区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This is my family
红豆杉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永州市蓝山县竹管寺土话亲属称谓探析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
南方红豆杉濒危原因及保育技术
TACE联合复方红豆杉胶囊对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