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来自2018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的声音
2018-11-02黄昌盛
□黄昌盛
编者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对教育就有深刻的理解。时至今日,教育仍然是一个吸引万千目光的话题,而被尊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以教育为主界别之一的民进于9月6日至7日在江西举办“庆祝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暨2018·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如何保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让乡村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我们一起听听来自论坛的声音。
焦点一:乡村教师队伍“缺人”问题何解?
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缺乏的问题。由于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多数地处偏远、规模较小、学生数目不多,很难吸引教师前来。国家虽已实施乡村教育支持计划,但如何解决“有”的问题,让乡村能有更多教师,仍然是一个难题。
海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任仕君:当前,乡村教师的知识分子属性不断弱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必须重新审视其角色定位。乡村教师应成为乡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不但需要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还需要有对乡土的热爱、对农村的感情,对改造乡土社会的责任感。乡村教师必须要具有乡村教育专家、关心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双重身份。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乡村中小学师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应加大乡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创新教师招聘思路,优化、调整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建议可以实行定向招聘的方式,即面对本乡本土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乡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毕业生签订合同,大学毕业生必须至少在乡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或教学点服务一定年限,一方面缓解乡村学校教师缺编、年龄和学科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为乡村教育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打开优秀青年大学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政策通道,让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民进安徽省委会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刘宗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建议调整村小学或教学点农村教师配置标准。针对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规模小、生源分散等特点,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核编政策,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着力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不足的问题。
民进湖南省委会委员周贤斌:要创新政策,让有乡村情怀的文化人反哺乡村教育;创新方法,让有乡村情怀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地方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让走出乡村的家乡人带上资源、带上影响力、带上专业技术投身家乡教育事业,助力家乡振兴大业。
焦点二:乡村教师“留不住”怪圈怎么破?
在很多乡村学校有这样一个怪圈:多数学校新教师一般招聘不到,偶尔招聘一个两个新教师来,从低年级开始入手,学校也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效也不错,到第三年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但此时也到了年轻教师调动的最佳时机,是走是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
民进湖南省委会委员周贤斌:要提高待遇,让乡村教师获得乡村社会尊重。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特殊津贴倾斜政策,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就应越高,使乡村教师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同职级城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出台资深乡村教师的特殊福利,让全社会感受老乡村教师的荣光。
要让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成为“新乡贤”表率。乡村教师因其职业特点,可以成为德高望重、为人正派、做事公道、有威信、能服人的“新乡贤”。而“新乡贤”的荣誉感又能强化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存在感。
民进安徽省委会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刘宗祥:必须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待遇保障体系,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在“最末梢”上发力。一方面,可以设立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的专项岗位补贴,标准不妨以工资的10%左右为基数,按月发放,三年一调;同时建议根据距离县城远近,区别制定几个不同的补贴标准,让去较远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得到更多的补助,确保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安心从教、幸福从教,有更多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针对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难的问题,制定专门面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以及音体美等“小科”教师职称评定的优惠政策。让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看到奋斗的价值和光明的前景,从而愿意扎根乡村。
民进南阳市参政议政调研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智明:应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在城乡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方面、在均衡城乡教师发展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对县(区)级教研员队伍进行课程理论、课程建设、课程指导方面的专项培训;另一方面进行规范化的县(区)级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和监测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指标体系,从而促进城乡教师平均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焦点三:乡村教师怎样才能“教得好”?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直是乡村教育对教师的最大期待。农村的校园里矗立着 “大楼”,但“大师”难觅,优质师资不断向城区流失,农村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人力资源大国难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这样的担忧要想破解,除了“有人”,还要有“能人”。
民进中央教育专委会委员许雪梅:要以优良的校训家风传承,从六个层面促进乡村教师师德素质提升。从认知层面,要培养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从情感层面,要陶冶教师社会责任,使其用表率作用影响和感召学生;从实践层面,要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炼,深入开展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从评价层面,要激发教师德育善举,建立科学的师德考量体系;此外,还应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以环境育校风,加强学校德育内部组织的构建、形成德育的有效机制。
民进湖南省委会委员周贤斌:破解乡村教师“教不好”难题,可以从乡村文化重建入手。一方面,开发乡土课程,弘扬乡村文化,打破乡村教师与乡村的“孤立”与“隔膜”状态,让乡村教师深入了解乡村社会,增强对乡村、对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质量;通过乡土课程的开发,也可使乡村教师群体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专业素养的成长。
另一方面,注重问题导向,增强乡村教师培训的实效。要解决乡村教师“视野不开、立意不高”的教育理念局限,求其“上”而得其“中”。要完善“研训教一体化”培训模式,培训、研究活动的目的指向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树立标杆,加大乡村名师培养力度,努力打造乡村名师团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铁芳:
乡村教育的两大基本着眼点,就是好的书和好的教师。甚至可以说,好的乡村教师就等同于好的乡村教育。从乡村少年终身发展的视角而言,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除了基本教育教学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对乡村与乡村少年的真切的爱、引领乡村少年积极生活的能力、引导乡村少年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
海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任仕君: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要积极开展乡情教育、劳动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和研究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民俗和名人、家族、族谱、文物古迹、语言等。在学科教学中紧密贴近乡村生活传承乡土伦理。
海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范先佐:建议采用“定向培养”模式,即通过合同形式选招部分优秀学生委托相关高校培养,毕业后分配到生源所在地的村小或教学点任教的教师培养模式。江西就曾出台《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方案》,试点培养不分专业,采取全科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做到“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做会舞,能教会导,能思会研”,成为高素质的全科型教师,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的乡镇学校、村小或教学点任教。经过几年的实践,有效解决一些地区“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