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路径的考量
——基于皖北地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2018-11-01李庆瑞
李庆瑞
(阜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大学生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会被多元价值和多种意识形态影响,有可能造成个人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消费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由知识向行为习惯内化的过程。
一、文化消费
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西方国家的20世纪20年代,不同学者或将文化消费看作社会控制的手段,或认为是区分社会阶级的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学者以经济或文化视角,将文化消费置于本国具体国情中考量,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在满足个体物质生活后,为了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一定的方式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1]。
文化消费包括消费主体、消费客体以及消费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本文研究的文化消费主体,主要是指皖北地区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包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者,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加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身上的矛盾对立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其文化消费的合理性。
文化消费客体,也称文化消费的对象或内容,主要是非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包括文学、艺术、图书、影视、网络、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汲取海量信息、购物、娱乐;校园的学术讲座座无虚席、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大学生群体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而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则是其消费的重要内容。
文化消费环境则指文化消费的场所,包括真实的消费环境和虚拟消费环境[3]。真实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而虚拟文化消费场所则在网络空间。
二、文化消费与价值观的关系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消费看作一种区分地位和阶级群体的符号性自主实践活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价值观,而文化的核心要素则包括价值、价值观、观念、道德等多种精神要素,由此看来,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通过文化消费来内化核心价值观,则成为当前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4]。
(一)消费主体价值与客体文化价值相统一
文化消费是主体带有主观能动性的消费行为,消费过程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双向互动,互动过程形成的价值观主导了消费者的价值选择,而价值选择又进一步固化价值观。譬如,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宜的文化产品进行消费,消费过程会使个人得到身心的满足,带来精神的愉悦,而消费者所选择的文化产品也在这种有意识的消费中,实现其文化价值。因此,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主体实践行为,文化消费在实质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认同过程,而消费主体在进行消费行为的同时所产生的精神体会和收获,反过来也会影响其价值观,其结果是消费主体价值与客体文化价值趋于一致,文化消费的过程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是同步的[2]。
(二)消费主体与价值实践主体相统一
消费主体是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文化活动的实践同样也是自发的能动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与价值实践主体高度一致,出于自身发展的目的,能动地进行文化消费这一实践活动,这也为文化消费中实现价值认同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方面,消费主体通过直接、间接开展或参加各类文化消费和实践活动,获取信息、享受娱乐、愉悦身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使消费主体潜移默化地将实践获得的知识、思想和价值等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思想和价值,继而改变、更新,甚至扭转原有的价值观念。
值得说明的是,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受制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客观因素,文化消费因其与实践活动的一致性,也受到上述条件影响,同时,也在人的主观需求下进行,是客观现实条件与主观需求博弈的结果。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主导文化消费的同时,也受制于文化消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连年位居全球第二,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发展速度却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利益驱使下,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拜金享乐主义等导致个人价值观扭曲,用核心价值引领文化消费,通过文化消费内化核心价值,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都具有研究意义。
表1 大学生消费总额及文化消费情况
三、皖北地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特点及对价值观的倒逼效应
安徽省文化厅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将皖北地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实施促进文化消费计划,并提出,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使全省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并无皖南、皖中地区发达,文化土壤也不算肥沃,但皖北文化聚集了南北文化精华,资源丰富且包容性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本文选取皖北地区三所高校,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消费行为相对稳定的大二、大三学生为主,被调查学生涉及23个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942份,其中有效问卷852份,有效回收率为85.2%,同时辅助以个别访谈的调查方法。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
1.大学生消费总额及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通过对收回的852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月消费水平有500元以下及1 500元以上不等,消费支出差别较大。其中,有67.9%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在700~1 500元之间,仅有2.9%的学生的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下,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在700~1 500之间。在文化消费上,月花费1 000以上者仅占7.3%,而文化消费所占比重最高的则在500~750元之间,其次是介于300~500之间,两者比例达到69.5%,详见表1。
2.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
文化消费内容是人们进行文化消费过程中选择的文化消费产品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转型,大学生消费内容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由表二可以看出,网络消费支出在“互联网+”时代占据最高比例,其次是社交活动,包括各类辅导班、考级考证费用等的教育投资所占比重较20世纪末有所上升,占到15.7%的比例,可见大学生现在非常注重提升自身能力,而选择传统的纸质读物的学生比例仅占7.2%,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网络阅读的方式,总体看来,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网络支出、社交活动以及教育投资方面。
表2 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
(二)皖北地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对价值观的倒逼效应
1.“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消费成主流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也致力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公民媒体以其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等特点,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调查中,网络文化消费占文化消费总额的比例较高,从网络文化消费的基本内容来看,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订餐、淘宝购物、视频直播、社交、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等,这些网络消费内容基本是免费或低廉的;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目的性来看,主要集中在娱乐消费见图1。网络信息丰富多样,网络消费内容丰富,质量参差不齐,调查发现,真正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的17.3%,而在大学生上网过程中,真正与学习相关的上网时间则只占到6.9%,部分学生甚至表示,只有在撰写老师布置的期中、期末小论文的时候,才会上网查找学习资料。
图1 大学生网络消费目的分析
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必须要以电脑、自媒体等为载体,随着载体的不断更新换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展,文化消费的内容也进一步丰富,技术的飞跃提高了物质生活,大学生因此感觉到其生活质量、生活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却不知这种提高是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非个人自我认知的提高。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大学生不能清楚地辨识这种自我认知假象,势必会引发个人自我认知的混乱。
2.“95后”特征、商业文化的繁荣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易导致非理性消费
当前大学生多为“95后”,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尚未成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待形成和确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如果不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加以引导,很容易造成非理性消费。调查中,60%的同学表示容易受品牌、广告、明星效应的影响,甚至有的同学表示,遇到双十一、圣诞节这样的节日,更是秉持“狂欢到底”的理念,盲目从众,非理性消费。
市场经济条件下蓬勃发展的商业文化,使得文化产品外部光鲜亮丽,娱乐性趣味性达到极致,正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看中外在内容的吸引多过文化产品本身的内涵,重形式轻实质的结果便是仅满足感官的刺激而忽视对文化的理解。从价值观角度解释,便是疏于思考,忽视事物的本质,由此导致大学生价值标准不清,文化自信不够,个人思想境界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而西方国家通过电影电视作品、商业产品等输入其文化,这对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极易形成对中国文化的盲目西化或全盘否定。
3.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娱乐性大众化特征突出
文化产业概念外延广泛,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文化消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是人们放松身心,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内容,涉及知识类、娱乐休闲类、社交类、教育投资类、运动类等多个种类,尽管内容涉及范围广,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更多的集中在网络娱乐、影视艺术、社交支出等见图2。近年来,高校愈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包括文化艺术类、科技竞赛类校园精品活动,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大学生进行演说。然而,学校苦心为大学生设立的文化资源,却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空闲时候,还是愿意在宿舍上网、通过自媒体进行社交、了解信息等,在被调查的学生中,53.5%的学生将愉悦身心作为其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
图2 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
物质和精神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文化消费是精神文化活动,通过作用于人的大脑,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当前社会良莠不齐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不合理、低层次的消费方式,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倾向,继而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正确的文化消费
(一)大学生层面: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
价值观是一种理念,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以一定的物质生活为基础,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是人的思想内核,决定着人的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文化消费价值观,根本之道在于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合理化教育。
“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勇于创新,思想上独立自主但经济上依赖父母,依赖网络又渴望现实交往,价值取向多元,有爱国情怀但理想信念薄弱,勇于竞争但内心脆弱,渴望创新但辨识问题能力不足。面对上述问题,大学生当务之急便是正确的自我认知,要综合分析家庭经济水平、个人发展路径,明确何种文化消费能够在不给家庭过多经济压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要平衡娱乐性文化消费和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关系,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理性合理地消费。其次,大学生应当培养科学的文化审美观,在文化消费中,自觉抵制庸俗之风,选择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高尚文化。再次,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产品,大学生应有目的地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型文化产品,对于西方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崇拜,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进行文化消费,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
(二)社会层面:以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5]。蓬勃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提高文化消费质量的前提,反之,正确的文化消费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市场,也会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呈良好态势,但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部分文化产品庸俗低媚,与主流文化价值背道而驰,不能积极正面地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特征,不仅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
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首先要做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其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号召全体公民将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以及个人幸福紧密结合,从而整合全社会力量,保持社会稳定,为大学生文化消费营造健康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再次,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引领作用,鼓励文化服务行业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设计、生产契合大学生本质特征、关注大学生群体真实需求、符合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产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最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群体达成道德价值水准。全社会形成全环境育人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提倡优良道德风尚,反对不良思潮,提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提倡规矩分明、知荣知耻,反对混淆是非、荣辱不辨;提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反对盲目西化、个人主义。
(三)高校层面:搭建平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中之重,便是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6]。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必须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一定文化风格,能够反映高校办学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譬如可以通过对教室、校园建筑、餐厅等硬件设施的装扮,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可通过线上线下加强校园广告文化宣传,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建立高校消费舆论,引导学生科学消费。同时高校也要为大学生搭建文化消费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努力打造校园精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是高品位的文艺精品,能够让学生自觉接受的文化艺术活动除了精品文艺活动外,还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组织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特色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