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2018-11-01黄乔东宫庆娟刘晓明薄存菊卢振和高崇荣
黄乔东 宫庆娟 刘晓明 薄存菊 卢振和 高崇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 510260)
颈椎病是疼痛临床的常见多发性疾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其分型中最为常见,临床一般采用药物、理疗、神经阻滞等保守方法进行治疗,但有时效果欠佳或疗效不持久。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脉冲射频是近些年研究热点,已在治疗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根性痛等方面取得满意疗效。而国内在DRG脉冲射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未见报道。笔者自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应用DRG脉冲射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5±11.3)岁,病程3个月~5年。所有患者经药物、针灸、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排除明显凝血功能障碍、全身严重感染或颈部穿刺点局部感染、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针尖到位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0.5 mL,正侧位观察可见造影剂沿神经根分布,无进入血管、蛛网膜下腔征象。注射含有得宝松7 mg的消炎镇痛液3 mL,配方:得宝松7 mg/mL、2%利多卡因1 mL、生理盐水1 mL;B组在DSA引导下行DRG脉冲射频治疗。射频方法:应用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R⁃2000B型射频仪进行治疗。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肩下垫薄枕,使头稍后仰,常规消毒铺巾后,将DSA机影像增强器向患侧倾斜约45°,找到颈椎靶椎间孔,定位出体表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以长10 cm、工作端0.5 cm的射频针穿刺,在DSA引导下顺利穿刺进入椎间孔内。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0.5~1 mL,正侧位观察可见造影剂沿神经根分布,无进入血管、蛛网膜下腔征象(图1、2)。插入射频电极,以50 Hz、0.5 V电压刺激可诱发出上肢异感,2 Hz、1.0 V以上电压刺激无上肢肌肉抽动,出现“感觉、运动分离”现象,说明射频针位置满意。然后给予脉冲射频,治疗参数为:42 ℃、2 Hz、20 ms、120 s,每节段各治疗2个周期(240 s)。治疗结束后,拔出穿刺针,按压穿刺点5 min,覆盖无菌敷料,观察无异常后,安全送返病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1、7 d及术后1、3、6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3、6个月随访时Odom评分的优良率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Odom评分评定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症状基本消失,可恢复工作或社交活动,不需药物治疗;差:症状有改善但仍有较明显疼痛,有时仍需药物等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均迅速降低,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患者疼痛缓解持续时间较短,3个月后VAS评分开始增高,至术后6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B组患者VAS评分术后3、6个月随访时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术后1、3、6个月随访时,两组Odom评分结果:A组评分为优良的例数分别为25、11、2例,优良率分别为83.3%、36.7%、6.7%;而B组评分为优良的例数分别为26、23、18例,优良率分别达86.7%、76.7%、60.0%。3、6个月时的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两组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Tab.1 VAS scores in both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30)x±s
表2 手术后随访两组患者Odom评分优良率Tab.2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Odom scores in both groups followed up after treatment(n=30) 例(%)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或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对早期病变,一般采用药物、神经阻滞、物理治疗等综合保守治疗方法[1-4]。如效果欠佳,则需进一步采取射频、臭氧、低温等离子射频、椎间孔镜等微创介入方法[5-6]甚至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脉冲射频由SLUIJTER于1997年首次提出,它通过神经调节而非毁损达到镇痛作用[7],经过近20年的临床应用,已在慢性顽固性疼痛治疗方面显示良好作用,具有微创、有效、安全等优点。DRG又称脊神经节,是感觉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为近些年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的热点。DRG脉冲射频已在治疗各种类型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8-10]。同时,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等导致腰骶神经根性疼痛方面也效果满意[11-13]。而在颈椎根性疼痛治疗方面,YOON等[14]回顾分析了DRG脉冲射频治疗22例颈椎神经根性疼痛患者的效果,他们将术后6个月随访时NRS疼痛评分降低50%以上作为成功的标志,结果发现:成功率达68%(15/22),且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此外,LEE等[15]对DRG脉冲射频和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激素(transforaminal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s,TFESI)治疗38例因椎间盘突出而导致根性痛患者的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2、4、8、12周的VAS评分、奥斯沃斯特里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或颈椎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结果发现:12周时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治疗后NDI和ODI评分也均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DRG脉冲射频和TFESI一样能减轻因椎间盘突出引起根性痛患者的疼痛,但脉冲射频能避免激素的副作用。
本组病例经SNRB和DRG脉冲射频治疗后,SNRB组虽然在术后也快速出现疼痛缓解,且能维持3个月,与LEE等[15]的结果相近。但3个月后效果逐渐下降,6个月时随访与术前已无差异;而DRG脉冲射频组VAS评分在术后6个月时随访,仍维持在较低水准,显示出其长期疗效;同时,术后6个月时随访,患者Odom评分优良率仍可达60%,都表明DRG脉冲射频不仅能快速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并能维持较长时间,且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本组病例样本相对较少,随访时间也不长,因此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以便进一步确定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