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博览会景观设计研究
——以第十一届园博会河南园景观设计为例
2018-11-01张凯丽王美惠任姿洁
张凯丽,王美惠,任姿洁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济南 25010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园林历史的国度,从1997年至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不断扩大,规划与设计也愈发合理,园博会事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园博会越来越注重当代园林的发展,寻求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更加注重人们的综合感知体验,注重时代性和创新性。河南省作为第十一届园博会举办省份必将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寻求创新,展现全省快速发展的园林艺术。
展园以“牡洛华庭”为主题,通过对河南省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挖掘,旨在探索生态文明之赜隐,领略中华文化之渊博,解读园林艺术之广博,慰藉民众心灵之安然。设计从展园空间序列及参与性活动引发游客进行运动体验,游客对展园所产生的意境及展园设计主题的感悟和认同而形成的情感感知出发,并与园林发展的时代性相融合为设计理念,努力建立个性的、生态的、文化的,陶冶人们休闲心情的新型城市开放空间[2]。
1 城市园博会设计原则
1.1 人性化原则
突出以人为本,为人所用,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各种参观人群的行为活动的需求,创造多样性的空间和场所,为人们提供游憩、休闲和交流的场所。
1.2 生态性原则
根据园博会“绿色、生态、和谐”的理念,本展园力求在打造良好景观效果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建造成本和后期维护管理费用。植物上除了展览需要的牡丹采用反季节栽培,其余均采用当地乡土植物进行绿化和造景;铺装上采用透水铺装,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有效缓解城市绿岛效应[3]。
1.3 地域性原则
充分发挥河南的地域文化优势,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植物特色,打造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游憩、体验、参与、审美启智与教育的景观空间和场所。
1.4 创新性原则
融合创新思维,适应时代要求,采用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做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植物设计创新、展示创新,从而创造出妙趣横生的展园景观,满足现代人日新月异的审美观,符合时代精神的标准。
1.5 景观性原则
从游客的不同观景视线和观景需要出发,顺应地势,创造出景观效果良好的空间环境,达到繁花似锦、层次丰富、移步异景的景观效果。
2 第十一届园博会河南园景观设计
2.1 区域位置
本次园博会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该区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雪。整块场地面积约为3 195 m2。
2.2 设计构思
本次设计利用河南丰富的自然及历史人文条件创造出独特的展园空间形态及具有强烈特色与个性的景观环境,根据河南丰富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条件两方面进行设计元素的提取。自然条件选取最具洛阳及河南特色的牡丹作为整个展园的基调植物;人文历史方面选取安阳殷墟甲骨文、郑州新郑黄帝故里、河南农耕文化及神龙文化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展园以“牡洛华庭”为主题,通过各元素的拼凑与重组,将城市展园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观赏游览、愉悦身心、交流体验的新时代展园。
在平面构成上,考虑到参观的人流量和道路的通达性,整体采用折线式的现代化布局形式,在满足通行功能的基础上,又具有韵律美(见图1)。曲折的主路象征着河南历史文化的悠久及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次级游览路线为配合整体布局同样采用折线构图。
图1 河南园景区游览示意图
2.3 功能分区
明确的功能分区不仅可表达设计的严谨度及逻辑性,更能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益;同时协调各功能组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能给游客提供优化的游览系统,发挥景观整体的最高效益[4]。作为展示性质的展园,综合考虑展园性质及特征、展园的内容及目的、景观视觉效果、历史文化背景、地域性及时代性等因素,把整块基址划分为入口景观区、特色展览区、景墙雕塑区、观赏草坪区及农耕展园区(见图2)。
图2 河南园景区功能分区
2.3.1 入口景观区
展园入口为表现出特有的意境及人文内涵,利用最具河南建筑特色的汉阙和神龙文化的石雕来进行塑造,突出河南园的主题。
用汉阙作为入口建筑,汉阙后为入口景观屏风,屏风上采用石雕,充分展现了郑州的神龙文化。屏风的设置采用框景和透镜的设计手法,屏风所透之景是入口花坛。采用台层式的展台,色彩艳丽的牡丹交相呼应,使竖向景观层次更加丰富。花坛两侧配以喷泉,鲜艳的色彩加上悦动的喷泉,烘托出热烈欢快的氛围,表现了对八方游客的欢迎和祝福。
2.3.2 特色展览区
牡丹特色展览区为全园的重心,平面布局形式与展园整体风格相统一。折线形的游览路线拉长了空间感,又营造了许多趣味性的小空间。座椅依花坛而建,使游客可以在花海中游赏、休憩,提高了景观的参与度和空间认同感。为提高游客观赏的舒适度,座椅处栽植高大乔木,既能提供舒适的林下空间,又使整体景观富有层次感,加上花灌木等植物,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林冠线。整体空间硬质与软质相结合,既满足通行要求,又独具特色。牡丹品种的选择上,以洛阳十大名贵品种为主,以致为游客打造一场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
2.3.3 景墙雕塑区
景墙雕塑区是河南历史文化的再现。在形式上依然沿用折线式,但在竖向上充满了变化。其中挑出来的甲骨文景墙打破了折线的规律感,又营造了独特的半包围空间,与后面景墙交相呼应,既形成透镜,又增加了观景角度;在内容上主展牡丹的发展历史并附以甲骨文雕刻,展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文化。
该分区不仅文化氛围浓厚,在造景上也独具特色。景墙边部有盆栽的牡丹作为点景,后面的植物配置合理且富有层次。近处的牡丹盆景、中间各种观花乔灌木与远处的乔木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该分区还设置了微型下限空间,利用高差的变化展现历史感。
2.3.4 观赏草坪区
在城市展园中,自然的景观及休息场所是难得的。本设计利用原有的地形,配合展示要素,在展园中设计一块可供休憩的草坪。在观园赏园中有一片自然的环境供游客进行休憩和沉思[5]。
2.3.5 农耕展园区
该区域设计采用台层式进行农作物的栽植及展览。硬质区域设置农耕雕塑。以农耕为主题的展示区不仅符合园博会的要求,而且更加贴合人们的生活,使整体景观更具有历史感和亲切感。
2.4 道路交通设计
展园游览线路分为两个等级,分别是主游线和次级游线。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了残疾人坡道。
主游线:考虑到参观人群的数量及道路的通达性,主游线采用折线式的现代化布局形式。整条游线贯穿全园,连接展园的各个分区,并宽窄不一、曲折有度,使展园景色富有层次并能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在确保工作车辆、应急车辆通行的同时,又不会将展园一眼望穿而感到单调乏味。整体采用无障碍设计,坡度 5°~30°。
次级游线:用来舒缓人流并与景观进行交流和互动,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设置许多观赏和拍照的角度,满足游客多样化的视觉体验。次级游线的形式配合主游线的布局形式,整体统一又富有动感。
残疾人坡道:此展园以高差变化为一大亮点,根据特殊人群的参观需要,人性化地设置残疾人坡道,使其享有平等的景观视线和景观体验。根据残坡规范将宽度设置为1.2 m,坡度为6°。
2.5 植物配置设计
园博会是国内园林花卉界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盛会[6],因此选取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洛阳牡丹作为展览的重点花卉和基调花卉。
因地制宜:根据园博会的展览内容及特点,本设计在力求适地适树的基础上,采用洛阳牡丹进行植物造景,打造多样的展览形式,从而满足游憩和赏景等多种活动功能的需要。
因材制宜:洛阳牡丹独具特色且种类繁多,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美称。因此,主要选用当地十大名贵品种进行展览,充分展示洛阳牡丹的富丽端庄及名贵娇艳。
因时制宜:除牡丹花采用反季节培育以外,为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其他均采用自然造景。通过植物景观创造展园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和意境上的诗情画意。注重树种搭配,以及丰富的季节变化,达到四季有景,各具特色的目的。
2.6 竖向设计
地形地貌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成为了大自然和城市中建设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是对自然肌理的保留和自然演进过程的诠释,也是地形设计中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7]。
此展园中竖向设计为最大特色,贯穿各个景观分区的始终。作为城市展园,最重要的就是各式展台的设计,因此就形成了参差错落、层次丰富的台地园。中心展览区充分考虑各年龄段人群的观景视线,对花台高度进行了合理的设置,使其在满足规范的同时又打造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景墙雕塑展区利用景墙高度做竖向上的变化,丰富游客的空间感受;农耕展园更是采用台地式进行农耕文化的展览与诠释,既利用了场地原有的高差,又使景观清晰明朗,至高点的农耕雕塑也得到了很好的突显;观赏草坪区是休憩软质区,利用地形的起伏打造近自然景观,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产生了很强的景观效果。
3 结语
由于园博会的特殊性,通过园博会的举办,将搭建起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8]。城市展园在展示优秀园林景观的同时,也能广泛发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避免展园特色缺失、景观效果趋同、缺少文化内涵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园设计的综合感知设计要作为设计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必须贯穿到展园设计的各个方面,并顺应时代要求考虑会后的回收和再利用,杜绝粗放浪费的展示模式,以最低的资源成本去获取最好的景观效果,为游客营造一个生态、和谐、个性、舒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展园环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