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布朗山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8-10-31自震云
自震云
摘要 茶叶产业是勐海县布朗山乡传统支柱产业,巩固和提升茶叶产业,对于布朗山乡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布朗山乡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茶园管理技术水平落后,资源缺乏细化、整合,行业混乱,并提出茶叶产业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布朗山乡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关键词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云南勐海;布朗山乡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271-01
布朗山乡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的种茶民族,其居住地古茶树资源丰富。目前,布朗山乡建有大益布朗山基地,山中有老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老班章寨因出产最优质的普洱茶,在近年来声名鹊起。
布朗山乡下辖勐昂、章家、班章、曼囡、新竜、结良、曼果7个村委会,全乡国土总面积逾1 000 km2,平均海拔高度逾1 200 m。除曼果村委会有1条县道经过以外,其余6个村委会都零散地分布在唯一的1条乡道上,交通条件极为不便。布朗山乡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逾1 300 mm,年平均气温18~21 ℃,有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冬、春2季多雾,夏、秋2季多雨[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布朗山乡的茶叶在普洱茶中的传奇。由于交通不便,布朗山乡需推广以农业为基础,以茶叶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截至2017年,布朗山乡茶叶种植面积0.84万hm2,采摘面积0.73万hm2,产值6.5亿元。其中,古树茶0.16万hm2,产值占全乡茶业总产值的近54%,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人均拥有茶园面积近0.4 hm2,相比10年前,茶叶面积增加了1倍以上。由个人合伙而形成的茶叶初制所遍布每个寨子,全乡从事有关茶产业的人员达到了90%以上,茶叶产业己經成为了布朗山乡的重要经济支柱。
布朗山乡是勐海县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乡镇,2020年要全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对布朗山乡来说,要完成这一目标,唯有大力发展茶产业,挖掘茶产业潜力,以茶产业为突破口,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尽快实现脱贫。
1 布朗山乡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低产茶园面积较大,茶园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1970—1999年,布朗山乡利用种子直播的方法建成大量茶园,茶树个体间差异大,芽头色泽、大小、形状及发芽时间各不相同,目前布朗山乡下辖的7个村委会中仍存在大面积该类低产茶园。低产茶园中茶树植株矮小,高低不一,树势衰败,细弱枝、结节枝多,育芽力差,枝干易枯死,对夹叶多,茶园生产水平低下,近年新种植的茶园也出现以上问题。此外,茶农单纯追求生态式的散种,误以为这样可以种植出“生态茶”,待树龄适宜后可以仿效班章模式,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正是由于“生态茶”观念的误导,致使茶园管理技术水平落后,布朗山乡种茶、采茶、茶叶地翻土仍然采用高强度的人力劳动,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较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管理模式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布朗山茶叶产业的发展。
1.2 资源缺乏细化、整合
布朗山乡除了秀美的山川及大片的原始森林以外,还有成片茶园。在原始森林中存在大量的野生茶树,除班章、老曼峨外,还有大量逾100年的古茶树,为茶叶物种资源提供了优质的物种基因库。布朗山乡人均拥有茶园0.4 hm2,在一定程度上使布朗山乡为茶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茶叶原料成为了可能。然而,资源的丰盈并没有实现效益的转化,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细化。布朗山乡在茶的产、供、销上依然分散而缺乏市场竞争力。茶农市场意识薄弱,组织化程度低,抗击风险能力低,应变市场能力单一。茶叶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利用不高与潜在的产能过剩并存。每家每户以及各个村寨的初制所缺少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资源的过度分散会造成上游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成本上的浪费,致使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整合、对接,阻碍布朗山乡茶产业的发展。
1.3 行业混乱,经营分散
布朗山乡茶农商标品牌意识薄弱,部分店主直接出售包装物、标签,外地茶商通过贴牌、包装即可销售布朗山乡茶叶,导致布朗山乡茶叶良莠不齐。当地茶叶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单位,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2]。此外,布朗山乡仍缺乏具备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来整合茶叶产业链,市场导向作用不强,导致政府行政指令推行成本高。
2 建议
2.1 改造中低产茶园,提高茶叶产量
改造坡度<25°、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改造价值的中低产茶园,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茶农的收入。中低产茶园的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分析各个茶园的自然状况、树势状况以及低产的原因,因地制宜,有规划地改造,以达到茶树更新、茶园恢复生产力的目的。若茶园为衰老低产茶园,则应通过改植换种、嫁接换种等方式进行改造,以达到茶园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3]。
2.2 保证普洱茶质量安全,夯实发展基础
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推进布朗山乡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提升茶产业发展潜力,推动布朗山乡茶叶“三品一标”认证。作为生态茶园建设的先锋,卫东村民小组在这一系列认证中积极推进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以得到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的倾斜。此外,布朗山乡应大力推广无性茶树良种,通过新技术推广提高茶叶单产。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进行防护林及覆荫树种植;完善茶园病虫预测预报、病毒窄波灯杀虫、挥发物诱杀等化学农药替代技术,以夯实布朗山乡茶叶发展基础。
2.3 扶植龙头企业,优化企业结构
2.3.1 积极促进龙头企业扩张升级。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提高制度创新,加强改制、改组、改造与管理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茶叶综合加工、深加工程度,使龙头企业逐步转变为生产设备优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现代企业,以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4]。
2.3.2 培植新的龙头企业。以现有茶叶加工企业为基础,对于有原料基地、有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企业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快速发展为新的龙头企业[5]。
2.4 实行标准化管理,开拓销售渠道
2.4.1 统一品牌,实行标准化管理。普洱茶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广阔,应充分结合普洱茶资源优势及文化底蕴,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及加工工艺,生产各类衍生产品(如茶饮料、茶糕点)。加强普洱茶品牌建设,规范茶类、品种、等级的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强化“按质定级,按级定价”的原则,使用、管理和保护好注册商标,并逐步建立副品牌策略,在保持原有顾客群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为日后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打下坚实的基础[6]。
2.4.2 转变销售思路,拓展销售方式,疏通营销渠道。大力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着力培育茶叶专业营销人才,积极引导建立健全销售体系、销售网络。相关管理部门及企业主应改变旧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以云南市场为基础、外部市场为长远目标扩大销售网络。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窗口,以点成线,以线成面,通过多种销售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抢占市场[7]。
3 参考文献
[1] 陈红伟,王平盛,陈玫,等.布朗族与基诺族茶文化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594-597.
[2] 陈红伟.布朗族与茶[J].中国茶叶加工,2000(3):46-47.
[3] 彭李千慧.茶与魂:简议布朗族茶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意识[J].时代文学,2015(5):144.
[4] 董华明.茶与布朗族的渊源[J].今日民族,2005(2):36-37.
[5] 黄桂枢.论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J].农业考古,2011(5):296-299.
[6] 能利娟.老曼峨布朗族的茶与社会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6.
[7] 李云娜,蒋会兵,周萌,等.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4(1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