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区中华蜜蜂养殖现状调查研究
2018-10-31杨晓毅邓晓刚周俊
杨晓毅 邓晓刚 周俊
摘要 本文选择了具有上千年养蜂传统的宜昌地区作为研究地,对宜昌地区中华蜜蜂养殖情况进行调查,尝试剖析以宜昌地区为代表的中华蜜蜂养殖业目前在政策、市场、蜂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如何改善养蜂业的产业现状、加强相关的农业配套优惠政策的制定、执行贯彻相关优惠政策的系列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养蜂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华蜜蜂;养殖现状;湖北宜昌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220-03
Abstract Yichang area with a thousand year old beekeeping tradi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and the status of Apis cerana in Yichang area was investigated. The problems and the original cause of the current policy,market and quality of bee products,represented by Yichang area were analyzed.A series of suggestions were carry out including how to improve the industry of beekeeping industry,strengthen the relevant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support,implement the relevant agricultural preferential policies,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f the beekeeping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Apis cerana;culture status;Yichang Hubei
中华蜜蜂俗称“土蜂”,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华民族的祖先驯养[1-2]。中华蜜蜂以其飞行能力强,耐寒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等独特的优势,在自然的优胜劣汰竞争环境下顽强地繁衍生息,虽面临西方蜜蜂的激烈竞争,但仍能在广大丘陵山区占据栖息地。目前,在南方各省的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广泛分布着中华蜜蜂,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和进化,中华蜜蜂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湿度较大、蜜源植物分布不密集、夜晚温度低的特点。受气候条件和蜜粉源植物分布情况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中华蜜蜂在群体性能及个体特征上都有很大区别。宜昌地区中华蜜蜂是中华蜜蜂在三峡丘陵山区长期适应形成的亚种,它具有冬季越冬能力强、飞行半径较大、采集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性,以及易于管理、群势较强、单群产量较高的优势,是宜昌丘陵山区定地饲养的常见蜂种[3]。
宜昌作为历史悠久的养蜂区域,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气候与植被,都很适宜中华蜜蜂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4]。本文拟全面调查宜昌地区中华蜜蜂的种质资源、蜜源、产品品质,以及中华蜜蜂养殖现状,深入丘陵山区中华蜜蜂养蜂现场,通过与蜂农的直接对话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宜昌地区中华蜜蜂养殖业最真实的状况,获得真实的数据并展开分析,旨在获取宜昌地区中华蜜蜂种质信息,分析产品品质指标与蜜源的关系,推广更适合当地中华蜜蜂的养殖技术,提高蜂农的质量意识,呼吁加强农业管理部门对养蜂业惠农配套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蜂农的收益。
1 调查方案
1.1 调查对象及方法
調查对象:宜昌丘陵山区中华蜜蜂养殖从业人员。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2种:①入户访谈。通过走进养蜂场,与养蜂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座谈,从而获取相应数据和信息。②问卷调查。制作书面问卷,对养蜂从业人员进行走访和调查,共得到有效记录134份。
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事先针对中华蜜蜂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现状问题进行了资料查阅,列出了对于中华蜜蜂养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认真编制了宜昌地区中华蜜蜂养殖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涵盖了养户基本情况调查、养蜂数量、经济收益、技术现状和政策扶持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对收回的问卷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有规律性、指导性的结论。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宜昌地区中华蜜蜂群数及分布情况;②宜昌市中华蜜蜂采集蜜源、蜂蜜品质及产量;③中华蜜蜂养殖成本及收益;④宜昌市中华蜜蜂养殖现状。
2 调查报告及分析
2.1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及养殖规模调查
中华蜜蜂由于抗病害性强,用药少,养殖环境污染较少,使中华蜜蜂蜂蜜的质量和安全性高,比西方蜜蜂蜂蜜更受消费者追捧。中华蜜蜂蜂蜜(俗称“土蜂蜜”)价值通常在120~240元/kg之间,经济和营养价值均较高。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和保护措施不断加强,山区生态环境没有进一步恶化,且呈缓慢恢复的态势,山区蜜源植物规模和种类在增长,中华蜜蜂的蜜源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种群规模得以恢复。近年来,宜昌山区养殖中华蜜蜂的规模也显现出略微上升态势。
宜昌丘陵山区保持着浓厚传统的圆桶养殖方法。农户房前屋后设置若干圆桶,春季由蜜蜂自行认巢繁衍,待搬动圆桶确定重量合适时,烟熏蜂离巢,再毁巢取蜜。蜂农缺乏冬天的管理技术,大多数中华蜜蜂无法在圆桶内越冬,因而逃往山里。落后的养殖技术,加上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当地俗称“幼子病”),使宜昌丘陵山区的中华蜜蜂养殖规模难以有所突破。
活框饲养中华蜜蜂具有传统圆桶养殖中华蜜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够极大地增加饲养中华蜜蜂的经济价值。据恩施州的试验表明[5],中华蜜蜂活框饲养年群均产蜜29.8 kg,比传统的圆桶产蜜量高出8倍左右。活框饲养中华蜜蜂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如提高蜂蜜产量、减少病虫害、增加蜂群群势、便于蜂群管理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丘陵山区采用活框饲养的中华蜜蜂极为罕见。活框饲养中华蜜蜂需要一定的技术,而走访中接触到的中华蜜蜂饲养者大多为非专业蜂农,只是在房前屋后放置几个圆桶,基本无管理,俗称“望天收”,产量全靠当年的运气和天气。
由于技术原因,走访中看到的中华蜜蜂饲养规模都不大,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传统圆桶饲养,规模在10箱以内,具体养殖规模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走访的逾30家农户中,仅有分乡镇高场村的一位老蜂农采用活框技术饲养了逾50群中华蜜蜂。在与散户走访交流时发现,散户几乎没有中华蜜蜂养殖技术。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就中华蜜蜂越冬管理、幼子病的早期症状和应对措施等技术问题与中华蜜蜂养殖户进行了宣传和普及,深受蜂农的欢迎。
2.2 宜昌地区中华蜂养殖户情况调查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天然无污染、环保等概念的深入关注,中华蜜蜂所产的“土蜂蜜”市场日趋火热,价格也居高不下。即使在宜昌丘陵山区养蜂户家里直接购买,价格也达120~240元/kg。养蜂农户每群蜂能收2.5~10.0 kg蜂蜜,即使按照传统的圆桶养殖方法,也能给家庭创造一定的收入。如果能够推广活框养殖技术,进一步增加散户单群中华蜜蜂的蜂蜜产量,可以为山区农民开辟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收增收路子。
中华蜜蜂养殖户的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其年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中华蜜蜂养殖业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后继无人境地。宜昌丘陵山区养殖中华蜜蜂的农户中,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60岁以上占了绝大多数。走访中遇到的最大年龄中华蜜蜂养殖户为86岁。由于中华蜜蜂养殖农户的年龄大,体力较差,而且文化基础薄弱,使其对掌握更多的中华蜜蜂养殖技术有心无力。中华蜜蜂养殖户的学历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另外,农户接触养蜂技术的途径大多是自行摸索和附近邻居口口相传,缺乏技术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丘陵山区地形决定了当地村落分布稀疏,同属一个镇的 2个村相隔数个山头,对于这部分老龄化的中华蜜蜂养殖户来讲,交通不便限制其学习先进养殖技术的可能。
大部分中华蜜蜂养殖农户都不能称为专业的蜂农,因为中华蜜蜂养殖的收益在家庭年总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小,大部分农户仅仅是将中华蜜蜂养殖作为一项副业。在走访过程中唯一遇到的能够称之为专业养殖中华蜜蜂的蜂农年龄已达65岁,养殖中华蜜蜂逾40年历史。活框养殖技术一半是通过自行摸索,另外一半是由于年轻的时候养过意蜂,在秦岭山区放过逾10年的转场蜂。由于年龄原因不愿奔波,才回家养殖中华蜜蜂。该蜂农采用活框养殖中华蜜蜂技术,在正常年份每群蜂产蜜能稳定在10 kg左右,售价260元/kg,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在其带动下,高场村也有几家散户使用了活框,但缺乏管理的意识和技术,收效与传统圆桶方法区别不大。据该蜂农介绍,养蜂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养蜂工作,中华蜜蜂养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值得欣喜的是,走访中遇到的2户40~50岁的中华蜜蜂养殖户,都是90年代初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城里打拼多年,然后回到农村创业,中华蜜蜂养殖规模在20群左右,是其生态园区建设的一个环节。一户主营跑山鸡养殖,一户主营柑橘园。这些养殖户当初是从大山里走出,在都市打拼多年后归隐山林,利用其知识和经历来家乡创业。该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已经成为了宜昌丘陵山区中华蜜蜂养殖的希望所系。
在走访调查中,明确了乡镇无类似于养蜂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不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无蜂产品企业提供生产标准,指导中华蜜蜂养殖户的生产。原因可能是当地农业部门对蜜蜂授粉的生态价值评估不足,没有组织相应的机构来引导和指导中华蜜蜂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目前的中华蜜蜂养殖的动机几乎是出于自发的,为家庭增加创收的想法,而附近也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中华蜜蜂蜂蜜加工企业来收购其蜂蜜产品。由于产量少,中华蜜蜂群数少,大多数中华蜜蜂养殖农户收获的“土蜂蜜”在亲朋好友之间就自产自销完成,很少有上门收购的机会。这就缺乏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产业链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华蜜蜂蜂蜜的品质保证极为不利。由于没有成熟的产业链来运作中华蜜蜂蜂蜜,没有相关部门的质量监督,市场上出现掺假中华蜜蜂蜂蜜时有发生。
从生产工具来看,大部分中华蜜蜂养殖户都是停留在纯手工作业阶段,几乎没有机械化机具。养殖规模在20群以上的大户,也仅仅是有手动摇蜜机而已。
总体来说,宜昌丘陵山区的中华蜜蜂养殖户,数量虽多,但每户养殖规模不大,没有机械化投入,养殖技术落后。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养殖户老龄化,文化基础差,缺乏中华蜜蜂养殖技术的学习渠道。中华蜜蜂养殖户在政府相关部门那里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导向,也是当前面临的困难之一。
2.3 中华蜜蜂养殖配套政策及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深入,政府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相关的政策倾斜正不断得到实施,惠农政策正不断推行。从事种植业的农民能够在当地政府获得种子、农机购置等多种补助,经济收入在逐年增长。另外,保险业也在向农业全行业推进,出现了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制度。农民在从事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如果遭遇天灾,能够获得保险理赔。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民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6]。
由于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相关的农业优惠政策几乎未能够落实在中华蜜蜂养殖上,农业保险更是没有涵盖蜜蜂养殖的范围。如果遇到逃蜂、越冬失败等情况,蜂农的损失只能自行承担。养蜂业的一项生态功能就是为植物授粉,而蜂农和种植者本身是一种互赢共存的关系。当前政府的惠农政策只针对农作物种植者,补贴鼓励其生产积极性,却忽略了授粉工作背后的养蜂业。如果养蜂业萎缩,将直接导致当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滑。20世纪70年代中华蜜蜂首次暴发幼子病,导致中华蜜蜂数量锐减,随之而来的当地作物产量下降,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针对中国农户分散养蜂的这种生产模式,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新时期农业补贴的制度框架背景下,政府应通过给予蜜蜂养殖户一定的补贴,从外部给予养蜂业政策上的支持更为恰当和有效。
目前,部分地区西蜂养殖已经得到了政府财政补贴。但由于中华蜜蜂养殖规模较小,又都分布在深山或丘陵地区,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因此缺乏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在宜昌丘陵地区,由于越冬期长,气温较低,蜜源群落分散,花期不整齐,不适宜西蜂的大规模养殖,只能由中华蜜蜂来为该地区的植物进行授粉,保证植物的多样性繁衍,维持生态平衡。如果宜昌丘陵山区没有中华蜜蜂或中华蜜蜂数量急剧减少,会使许多植物的繁育受到影响,植物种类减少,这对宜昌丘陵山区整体生态体系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当地政府应该及早认识到中华蜜蜂对丘陵山区生态体系的价值,大力保护中华蜜蜂,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倾斜,提高中华蜜蜂养殖规模和生产能力。通过中华蜜蜂的优育优选,强化其抗螨、抗美洲幼虫腐臭病、耐寒的遺传基因,保护好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3 结论
本文全面调查了宜昌丘陵山区中华蜜蜂的养殖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宜昌丘陵山区的中华蜜蜂养殖以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很少有50群以上规模的中华蜜蜂蜂场。
农户对中华蜜蜂的养殖技术很匮乏,尤其缺乏越冬管理、分蜂管理等基本的技术,限制了养殖规模的扩大,每群蜂蜜产量也不稳定,“望天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对中华蜜蜂蜂蜜日益增长的需求。活框养殖中华蜜蜂的技术还没有得到有效普及,基层的中华蜜蜂养殖农户缺乏养殖技术学习和沟通交流的渠道。
由于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中华蜜蜂养殖的利润不高,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尤其是不能吸引青壮年劳力从事中华蜜蜂养殖,出现了严重的中华蜜蜂蜂农老龄化现象。这些都是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王瑞生,程尚.三峡库区蜂业生态经济新模式探讨[J].中国蜂业,2014,65(增刊4):82-85.
[2] 刁青云,吴杰.中国蜂业现状及存在问题[J].世界农业,2008,20(10):59-61.
[3] 余林生.皖南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动态及群体多样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4] 谭泽文,朱德江.宜昌积极发展蜂产业[J].中国畜牧业,2015(12):66-67.
[5] 雷运清,朱蓓蓓.中华蜜蜂活框养殖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 席桂萍,赵芝俊.中国蜂农的养蜂生产风险与灾害补偿机制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1):2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