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2018-10-31邱小兰李玉闽钟昌瑞陈维媚
邱小兰 李玉闽 钟昌瑞 陈维媚
【摘要】 目的:探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的3 272例申请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比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33例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01%,其中男10例,阳性检出率为0.55%(10/1 811),女23例,阳性检出率为1.57%(23/1 461),女性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抗-e、抗-Lea、抗-Fya、抗-Jka检出率最低,均为0.03%;抗-Ce检出率也较低,为0.06%;抗-M检出率最高,为0.21%;抗-E检出率次之,为0.18%;再次为抗-Ec,为0.15%;抗-D、自身抗体及非特异性抗体检出率均为0.09%。不规则抗体的Ig类型:IgG共22例(66.67%),IgM+IgG共5例(15.15%),IgM共6例(18.18%)。47例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以荨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占大部分比例,其中发热/心率异常7例,溶血/血常规异常14例。血制品类别分布:悬浮红细胞7例,血浆21例,血小板17例,冷沉淀2例。7例有妊娠史,12例有输血史,14例有输血合并妊娠史。356例输红细胞制剂患者为无效输血,其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5例,占无效输血人数的4.21%。结论: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会影响输血安全,输血前进行抗体筛选、鉴定有助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无效的发生,保障输血安全。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 不规则抗体; 不良反应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0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0-00-03
血型为人类的遗传性状之一,不同人种、不同个体的血型抗原分布差异较大,异体输血可产生不规则抗体,从而造成交叉配血困难,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指的是红细胞抗体以外的抗体,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群体更易产生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可引起血型鉴定困难、新生儿溶血病、输血不良反应等,所以输血前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对于保证输血的有效性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为了解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3 272例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临床收治的3 272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笔者所在医院输注悬浮红细胞的非孕期患者;ABO、RhD同型输血,ABO正反定型相符;交叉配血试验为相合输血;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伴有继续失血者,如隐性失血、血液渗透至血管外、脱水、大量补液等;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史者;肝脾滞留者。男1 811例,女1 461例,平均(35.6±10.4)岁。科室分布:妇产科364例,血液科415例,消化科353例,重症医学科412例,心胸外科135例,其他外科1 054例,其他内科539例。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戴安娜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卡氏配血仪(型号:DIANA)、低离子介质溶液、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微柱凝胶卡专用孵育器(37 ℃);KUBOTA公司生产的KA-2200型血库专用离心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标准试剂红细胞、抗筛细胞、抗体鉴定谱细胞(1~10号),抗人球蛋白试剂,Rh抗D、C、c、E、e及2-Me试剂。
1.2.2 不规则抗体筛查 取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上全自动卡氏配血仪检测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若紅细胞均匀沉在管底,则判定为阴性,若红细胞悬浮在凝胶表面或中部,则判定为阳性。阳性样本需采用试管法做盐水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试验结果仍为阳性者,需使用抗体鉴定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
1.2.3 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 不规则抗体筛查筛选试验结果为阳性者,需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特异性鉴定。取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在卡下空白处依次标记1~10号,取25 μl血清样本加入各孔中,然后依次加入1~10号浓度为0.8%的抗体鉴定谱细胞,剂量50 μl,在孵育箱(37 ℃)中孵育15 min。然后使用卡式离心机离心10 min,再观察结果。
1.2.4 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别鉴定 取不规则抗体筛查筛选试验结果为阳性者的血清样本300 μl,再取300 μl的2-Me,将二者混合均匀后密封保存,水浴(37 ℃)15 min,再采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法与相应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进行反应。与2-Me混合后的凝聚强度无变化,判定为IgG类抗体,与2-Me混合后的凝聚强度降低但有凝集,判定为IgG+IgM抗体,与2-Me混合后与相应血型抗原红细胞无凝集,判定为IgM类抗体。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过敏、呼吸困难、发热、迟发性溶血、急性肺损伤、心率异常、血常规异常等)及输血效果。所有患者输血前均不使用抗过敏及镇静药物。红细胞输血疗效的判定:输注红细胞后24 h内复查Hb,并与输血前比较,在排除仍大量失血、输液稀释及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因素后,其升高值未达到预期值,即视为红细胞输注疗效不佳或无效。输血Hb预期值判定公式:Hb预期升高值=[供者Hb(g/L)×输血量(L)/患者体重(kg)×0.085(L/kg)]×90%(输入量是以全血量为标准,各种红细胞制剂折算为对应全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进行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规则抗體阳性率
3 272例患者中有33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01%,其中男10例,阳性检出率为0.55%
(10/1 811),女23例,阳性检出率为1.57%(23/1 461),女性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461,P<0.05)。
2.2 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抗-e、抗-Lea、抗-Fya、抗-Jka检出率最低,均为0.03%;抗-Ce检出率也较低,为0.06%;抗-M检出率最高,为0.21%;抗-E检出率次之,为0.18%;再次为抗-Ec,为0.15%;抗-D、自身抗体及非特异性抗体检出率均为0.09%。不规则抗体的Ig类型:IgG共22例(66.67%),IgM+IgG共5例(15.15%),IgM共6例(18.18%)。不规则抗体的Ig类型:IgG 22例(66.67%),IgM、IgM+IgG共10例(30.30%),IgM共1例(3.03%),见表1。
2.3 输血不良反应
3 272例患者输血后共有47例(1.44%)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类型:以荨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占大部分比例,其中发热/心率异常7例,溶血/血常规异常14例。血制品类别分布:悬浮红细胞7例,血浆21例,血小板17例,冷沉淀2例。患者主要分布在血液科、消化科及产科,其中7例有妊娠史,12例有输血史,14例有输血合并妊娠史。
2.4 红细胞输血疗效的判定
3 272例患者中,有输注红细胞制剂者有2 975例,其中无效输血356例,其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5例,占无效输血人数的4.21%。
3 讨论
目前国内基本上只针对输血患者进行抗体筛查,而国家不少国家都已将不规则抗体筛查纳入了血液制品的常规检测项目,我国针对血液制品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则尚未开展[3-4]。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指的是除A、B、O血型系统抗-A、抗-B以外的所有红细胞血型抗体,红细胞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均包含在内。研究发现,血型抗体是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可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引起免疫性溶血性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自身抗体还可引发自身免疫溶血性疾病[5]。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是否存在无规律可循,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是不含有不规则抗体的,不规则抗体主要通过输血或妊娠接触到有该抗原的红细胞后引发免疫反应而产生的。人体在首次接触外来抗原后,经过几天的潜伏期后,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抗体水平会逐渐升高,若无抗原的再次刺激,通常无法再次检出抗体。初级免疫应答发生后,再次受到抗原刺激,将会增强免疫应答,血清抗体水平会在再次接触抗原后的2~3 d开始升高,并在第10天左右达到峰值[6-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3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者经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22例抗体类型都为IgG,占到66.67%。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符,这是因为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是利用抗原刺激诱导机体的二级免疫应答反应,而机体的二级免疫应答抗体主要为IgG,所以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类型以IgG抗体为主[8]。国内有文献[9-10]报道,受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为0.87%,血制品中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 272例患者中有33例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01%。这一结果与前述文献报道结论基本一致。
在输血安全性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47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4%,不良反应类型以荨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居多,溶血/血常规异常、发热/心率异常也较为常见,其中7例有妊娠史,12例有输血史,14例有输血合并妊娠史,占输血不良反应总数的70.21%,说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多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而有多次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则易产生不规则抗体[11-12]。不规则抗体阳性是引起无效输血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无效输血的356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5例,占无效输血人数的4.21%。因此,临床有必要在输血前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以缩短交叉配血时间,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和无效输血发生风险,从而保障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兆云.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布规律及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3):42-43.
[2]张春丽,牛梦林,张改英.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与红细胞输血无效关系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3):243-245.
[3]张艳丽.21044例患者输血前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结果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6):458-459.
[4]罗宏山,任俊.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对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7,31(5):353-355.
[5]江哲,张轩,莫春妍.受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5):627-628.
[6]林军,戚小艳,王源.输血患者及献血者红细胞血型同种不规则抗体发生频率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0):1156-1158.
[7]岳银萍,黄辉,王旭.输血前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9):116,118.
[8]刘志刚,蔡晓红,邹纬,等.红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输血疗效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940-942.
[9]夏爱军,李爱爱,张献清,等.红细胞多凝集伴自身抗体成功输血1例[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2):180-181.
[10]郝春芬,郑燕蓉,任惠彦,等.红细胞型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与输血安全[J].武警医学,2014,25(3):296-297.
[11]封彦楠,陈麟凤,马春娅,等.同种抗体特异性不明确的81名患者血清学特征分析及红细胞输注效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2):1355-1358.
[12]邹文涛,何子毅,王庆,等.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5):533-536.
(收稿日期: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