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BAS51216F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8-10-31陈正州
陈正州
摘要 为了筛选新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本文研究18.3% BAS 512 16F悬浮剂对该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小麦初花期施药,18.3% BAS 512 16F悬浮剂 750~1 125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95.2%以上,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并提升小麦品质,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18.3% BAS 512 16F悬浮剂;小麦赤霉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119-01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频率有加快趋势,现几乎成为小麦的常发病害,就其发生范围、发生流行程度、防治难度和影响程度上看,也是小麦主要病害。此病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rden-aceum(Fr.)Sacc.]、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W.G.Sm-ith)Sacc.]等多种半知类病原真菌侵染形成,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还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其病粒和病麦草中的毒素对人畜有毒害作用。因此,控制和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至关重要。多年来,广泛使用的多菌灵等杀菌剂,已使病原菌产生了抗药性或耐药性[1],防治效果也有所下降。为此,筛选和应用新的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成为当务之急,相关试验研究也越来越多[2-5]。18.3% BAS 512 16F悬浮剂是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杀菌剂,为探索该产品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评估产品对供试作物的安全性,于2013年4—6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固镇县城关镇,土质为砂姜黑土,东西走向,东西长89.3 m,南北宽18.2 m,面积1 625.3 m2,前茬为夏玉米。试验田小麦于2012年10月22日播种,行距23 cm,播量187.5 kg/hm2。土壤肥力中上等,底肥施45%复合肥(15-15-15)600 kg/hm2+46%尿素150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18.3% BAS 512 16F悬浮剂(巴斯夫公司生产)、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咪鲜胺乳油(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防治对象为小麦赤霉病;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所用药剂及剂量不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8.3% BAS 512 16F悬浮剂750 mL/hm2(A)、1 125 mL/hm2(B);40%戊唑·咪鲜胺(20%戊唑醇+20%咪鲜胺)375 mL/hm2(C);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 mL/hm2(D);以清水作对照(CK)。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6.7 m2。
1.4 施药方法
2013年4月28日(小麦扬花初期)下午施药,晴天,微风(风力1级)。施药时,使用3WBJ-16DZ型电动喷雾器,扇形喷头,工作压力2.5~3.0 kg/cm2,流速0.8~1.4 L/min。用水量675 kg/hm2,穗部均匀喷雾。
1.5 调查统计
1.5.1 作物安全性。观察、记录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观测叶色、叶斑、株高等发育变化情况。
1.5.2 病害调查。施药后,待空白对照充分发病后(药后第25天),调查不同处理区赤霉病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固定5点取样,每点调查1 000穗,记载病穗数,计算防效:
赤霉病穗防效(%)=(对照区病穗率-处理区病穗率)/对 照区病穗率×100
1.5.3 考产。小麦成熟收获(6月3日)时,每小区5点取样,6穗/点,共30穗,测定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每小区随机取1 000粒健康种子称重);算出处理小区的平均穗长、平均穗粒数和平均千粒重。小区测产(每小区5点取样,1 m2/点),折算成公顷产量。
1.6 气象条件及农事操作
4月上、中、下旬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2.0、15.6、16.2 ℃;相对湿度分别为47%、47%、58%;三旬降水量分别为0.9、1.1、7.1 mm。5月上、中、下旬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8.8、21.4、22.1 ℃;相对湿度分别为63%、61%、80%;三旬降水量分别为29.7、8.8、100.0 mm。
4月28日各药剂处理喷施叶面肥1次,喷施99%多維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防治蚜虫1次,喷施24%抗蚜·吡虫啉300 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供试作物的安全性
4月28日施药后,直至6月5日小麦成熟收获,对各处理区跟踪观察,小麦生长正常,无任何药害现象。5月上、中旬观察,处理A、B小麦叶色较其他处理区略为浓绿。小麦蜡熟期观察,由于5月下旬后期(25—31日),发生4次中到大雨量级降雨,小麦熟相普遍较差,颜色发暗发黑。处理C、D、CK麦穗颜色均呈灰暗色,而处理A、B麦穗颜色呈亮黄色。
2.2 不同处理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于2013年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阴雨天较少,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故各处理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较低,药剂处理间防效有差异,但不显著(F=1.28
2.3 小麦农艺性状效应
2.3.1 平均穗长。对各处理进行穗长测定,结果显示,穗长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D>CK。
处理A、B、C、D与CK均差异极显著;处理A、B、C与处理D穗长差异极显著,但处理A、B、C间穗长差异不显著(表2)。
2.3.2 平均穗粒数。经测定,平均穗粒数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处理B>处理A>处理D>处理C>CK。处理A、B、C、D与CK均差异极显著;处理B、A与处理D、C之间差异极显著,但处理B、A之间差异不显著(表2)。
2.3.3 平均千粒重。測定结果显示,平均千粒重从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D>CK。处理A、B、C、D与CK均差异极显著;处理A、B之间,处理A、C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B、A、C与处理D差异极显著(表2)。
2.3.4 产量。产量测定结果显示,从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D>CK,处理A、B、C、D分别较CK增产39.8%、42.7%、25.9%、22.9%。其中,处理A、B、C、D与CK均差异极显著;处理A、B与处理C、D之间差异极显著;但处理A、B之间,处理C、D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1)安全性好。试验观察,在18.3% BAS 512 16F悬浮剂用量750~1 125 mL/hm2情况下,小麦无任何药害症状,而且对小麦正常生长及品质提升有促进和改善作用。
(2)防病效果高。从2013年试验结果看,参试药剂品种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18.3% BAS 512 16F悬浮剂防效更好,其750~1 125 mL/hm2的使用剂量,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高,能够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3)增产显著。试验结果表明,18.3% BAS 512 16F悬浮剂750~1 125 mL/hm2处理后,小麦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明显增加,增产幅度大,增产效果显著。
(4)由于2013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轻,18.3% BAS 512 16F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未得到充分展现,在赤霉病重发情况下的防治效果还需进一步探究。预计在赤霉病发生偏轻的情况下,18.3% BAS 512 16F悬浮剂采用低剂量750 mL/hm2;在中发偏重的情况下,需采用高剂量1 125 mL/hm2,或进行二次施药。
4 参考文献
[1] 石志琦,史建荣,陈怀谷,等.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0(4):22-27.
[2] 冯成玉,陆晓峰,吉用铨,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12):26-27.
[3] 姜海平,阚李斌,陈迎春.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36.
[4] 王亚梅.咪鲜·甲硫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66.
[5] 钱立军,梅桂芳,贲秀兰.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