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运用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效果研究

2018-10-31黄立胜李敦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防效广东省

黄立胜 李敦松

摘要 为了解稻螟赤眼蜂对水稻螟虫的实际防治效果,在广东省南雄市开展了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的试验。在合适时机释放稻螟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后,辅以化学防治,此项技术集成了2种防治方法的优点,达到了最佳的增产效果。此研究为在广东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水稻螟虫;防效;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113-01

广东省水稻生长期主要害虫有稻纵卷叶螟、钻心虫(二化螟、三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稻苞虫等。长期以来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了食品安全[1]。为响应国家“双减”计划,笔者在广东省南雄市比较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对水稻增产的效果,并将2种防治方法集成使用,以期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旨在为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技术在广东省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生物防治采用稻螟赤眼蜂蜂卡,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1 000头/卡;化学防治采用由市场购买的农药。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全安镇古塘村连片逾13.33 hm2水稻田,试验根据防治方法不同共设4个处理。处理1(生物防治):通过调查预测,2016年5月28—30日为稻纵卷叶螟螟蛾产卵高峰期,6月8—10日为二化螟螟蛾产卵高峰期。第1次释放稻螟赤眼蜂日期为5月27日,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第2次释放稻螟赤眼蜂日期为6月7日,主要防治二化螟。释放量为1卡/10 m。处理2(化学防治):不放蜂,按照常规方法管理,于6月3日进行喷药防治(20%氟苯虫酰胺150 g/hm2);6月13日喷施破口药(60%烯啶·吡蚜酮120 g/hm2、32.5%苯甲·嘧菌酯300 g/hm2、22%春雷·三环唑900 g/hm2、20%氟苯虫酰胺150 g/hm2),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2]。处理3(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在稻纵卷叶螟螟蛾产卵高峰期的前1 d,5月27 日第1次释放稻螟赤眼蜂,待寄生蜂寄生结束后,于6月3日进行1次化学防治(20%氟苯虫酰胺150 g/hm2);在二化螟螟蛾产卵高峰期的前1 d,6月7日第2次释放稻螟赤眼蜂,待寄生蜂寄生结束后,于6月13日喷施破口药(60%烯啶·吡蚜酮120 g/hm2、32.5%苯甲·嘧菌酯300 g/hm2、22%春雷·三环唑900 g/hm2)。施药可用于防治未被寄生且已孵化的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幼虫,同时防治稻飞虱、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3-4]。CK:不作任何病虫害防治处理。处理1、3面积均为3.33 hm2,处理2面积为6.67 hm2,CK面积为466.67 m2。

1.3 调查统计

1.3.1 调查方法。分别于第2次放蜂后1周左右和收獲前开展防治效果调查,取样时采用平行跳跃法,每块处理田选取5个点,每个点选取连续的10丛水稻。逐一调查每丛水稻的枯孕穗数、白穗数、虫苞数、有效叶数、卷叶数、总株数、有效穗数。对于虫苞和虫伤株,要剖开检查,调查稻纵卷叶螟、钻心虫(二化螟、三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稻苞虫等幼虫和蛹的数量[5-6]。7月11日收割时,因田块不规则,随机抽取各处理田块进行测产。

1.3.2 防效计算方法。二化螟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K为对照区药后白穗(或卷叶)率,PT为药剂处理区药后白穗(或卷叶)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防治效果比较

由表1可知,处理1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最低,为 70.05%~85.40%;处理2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为85.03%~91.40%;处理3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最高,为94.65%~96.50%。

对二化螟的防效以处理2防治效果最低,为80.57%~92.93%;处理1的二化螟防治效果为87.45%~88.64%;处理 3的二化螟防治效果最高,为93.93%~96.78%。

2.2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1、2的产量分别为7 725、7 830 kg/hm2,二者产量没有明显差别;处理3产量最高,为8 074.77 kg/hm2;CK产量最低,仅为5 478.26 kg/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螟虫盛发高峰期前1 d按1卡/10 m放稻螟赤眼蜂蜂卡,可有效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单纯采用生物防治与单纯采用化学防治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产量仅比化学防治的处理低105 kg/hm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水稻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单纯应用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以及对照处理。此外,采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不仅减少了2次施药,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有利于食品安全,利于维持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稻螟赤眼蜂可作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杨凌峰.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水稻螟虫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7(4):130-131.

[2] 姜玉英,刘万才,陆明红,等.2016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2):37-42.

[3] 向玉勇,张帆,夏必文,等.我国水稻螟虫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11):20-23.

[4] 陈晓娟,何树林,杨运忠.川西水稻螟虫组成及发生危害新特点[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59-11461.

[5] 陈洪凡,黄寿山,张玉烛,等.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3):743-748.

[6] 莫太相,罗伟光,刘学兵.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7):15-17.

猜你喜欢

防效广东省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长白鸢尾叶斑病试验
鸭脚树星室木虱的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2013年二季度全国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