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为什么焦虑成瘾?

2018-10-31铃兰

现代家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玩偶育儿儿子

铃兰

身不由己,焦虑成瘾

最近,我的朋友陈姐特别沮丧。一周前,她高高兴兴地去小学给孩子报名“幼升小”,却被告知录取名额早就满了。“那我花200多万买的学区房,岂不是白买了?”陈姐又憋屈又慌乱,为了这一天,她3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3年前,陈姐一家三口住在带电梯的花园洋房里,为让孩子能上名牌小学,她狠心把房卖了,花200多万元换了一套两居室的学区房。学区房是老房子,没电梯,他们每天爬6楼。“居住条件差,上班远,我们都忍了,没想到,最后连名都没报上。”

像陈姐这样“孟母三迁”的故事,全国各地都有。

哪怕过了“幼升小”关,以后的“小升初”、考高中,想把孩子送进名校,都要承担不小的花销,有些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攒择校费。几年下来,我家对门的赵先生在儿子择校上就花了15万。

学校选定了,家长的教育焦虑远未结束。“一到周末,我就觉得自己像打仗。”吴先生是我老公的生意伙伴,说起儿子的教育大倒苦水:周六上午送孩子上英语班,下午上舞蹈课,周日上午带孩子学钢琴,下午孩子能休息半天。平时,每天晚上都要按照各科老师的要求,“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像吴先生这样,周末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家长不计其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像“赶场”一样,奔走在去辅导班的路上。初、高中陪读现象,更是普遍。

现在,家长对孩子对命运的焦虑已经蔓延到了幼儿园,甚至孩子还没生出来,家长就开始盘算孩子的户口和学籍问题。不知从何时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每个家长耳熟能详的座右铭,催生了择校热、早教热、兴趣班热。而我们为孩子未来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感受呢?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小劲刚上小学一年级,但是学习跟不上,“活着太累了,死了是不是就不累了?”他的发问让父母惊出一身冷汗。在某小学担任班主任的王姐说,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一遇到难题,就开始哇哇大哭;有的脾气急躁,考试题不会做,居然吃卷子;有的受到批评时,竟动手打老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到的一个案例尤其令人心惊。他说,有个13岁的宁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留下的遗书让父母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这10万元正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

大环境如此,而我裹挟其中,自然也是身不由己,焦虑成瘾:孩子3岁以前,焦虑上不上早教班,上什么早教班;孩子要入园了,焦虑上哪个幼儿园,公立幼儿园有没有名额,私立幼儿园靠不靠谱;孩子上小学了,焦虑他学习成绩如何,写作业怎么这么拖拉,要不要上补习班;孩子小升初后,我的焦虑更加升级……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回想养育老大10年、老二6年的过程,每个阶段我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惑、迷茫。虽然从怀上老大就开始看各种育儿书籍,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但养育孩子的焦虑依然如影随形。

前两天我带孩子去书店,儿子边翻《新概念英语》边说:“我们班的某某某已经学完新概念的第二册了。”语气里透着羡慕,而我听后就开始焦虑了,儿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之前没上过任何英语补习班,跟班里从幼儿园就开始补习英语的同学比,该落后多远了啊?虽说家里买了《新概念英语》全三册,但从来没有翻开过,我越想越汗颜和惭愧。

我为什么焦虑

我不断反思自己作为母亲为什么会困惑,为什么会这么焦虑?反思过后,我觉得焦虑大体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有攀比心

我们不是生活在孤岛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信息。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各类教育信息,尤其是和其他家长聊天时获得的教育信息,更加敏感和注意。比如,我和儿子的同学家长聊天,他们都认为奥数很重要,是孩子小升初的必备项,于是我回家赶忙给孩子报了奥数班……

我儿子5岁起学钢琴,本着快乐学音乐的初衷,没参加过任何考级和比赛。可是每每在朋友圈里看到其他小朋友手捧证书的照片,我就开始怀疑自己信奉的所谓“快乐教育”是否正确。

原来,我有这么多的攀比心,虽然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比较,但是有意无意中,我还是会拿儿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一比较就带来了焦虑。

2.期待过高

儿子从小表现出很好的节奏感,我发现后就开始想入非非,是不是将来我们家要出一个音乐家呢?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发现他的天赋不过如此,并不是特别出色,而他依然喜欢音乐,说他的梦想是当个歌手。这时,我开始犹豫,我是否还要继续支持他的梦想呢?

一天,我听一位育儿专家分享她的教育故事。她手里拿着大小各异的玩偶,说,孩子出生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就像大玩偶,后来孩子上小学后成绩不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由以前的大玩偶变成了小玩偶,因为他觉得或许这个小玩偶才是对孩子恰当的期待。而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家长,孩子长大后我发现他资质平平,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不得不降低对他的期待。

除了对孩子最初的高期待难以实现外,我发现我对自己的期待也常常难以实现。比如,儿子小时候,我信誓旦旦地要把他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专门去买了豪华的笔记本,告诉自己每天都要写育儿日记,结果我并没有坚持多久。等到女儿出生的时候,我再次下决心弥补之前的缺憾。可如今女儿已经6岁,我遗憾地发现,我写的关于她的日记还不如当初写她哥哥的多。

原来,我对孩子對自己都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不断告诫自己要放下过高的期待,就像对待难以完成的新年计划要释怀一样,因为期待一旦过高,就会被现实打耳光,就会产生落差,焦虑随即出现。

3.不够自信

爱和自由、积极养育、正面管教、PET……我学习了各种育儿理念和方法,只要专家一推荐什么,我就马上找来书本或者参加学习班学习,生怕自己落后,当不好妈妈。但是在学习了各种育儿理念和方法之后,我真的就成了一个好妈妈吗?非也。在实际育儿中,我还是常常按照本能行事,有时候脱口而出的竟是自己劝导其他家长不要说的,这时焦虑和自责同时出现:学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说错话?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在紧张、慌乱、沮丧的时刻,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原来,我在育儿中缺乏笃定,不够自信,总是患得患失,导致“道理全都懂,依然当不好母亲”。

怎样放下焦虑

想完完全全放下焦虑,做一个100%放松的妈妈,看来并不容易。焦虑的存在既然不可避免,那家长们怎样面对焦虑,才能在育儿的路上更轻松自在一些呢?

1.看见孩子本身

当家长有了攀比心,随即感到万分焦虑时,是因为没有看见孩子本身。家长可以想一想,孩子现在需要什么?展现了哪方面的潜能?对什么有兴趣?孩子的成就和喜悦,我跟他一起分享、庆祝了吗?孩子的忧伤和担心,我能够理解并传递安慰了吗?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和感受,只盯着孩子的行为,毫无疑问,就会因为孩子的拖拉、磨蹭、调皮等大为焦虑。当我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当我看到了孩子的内心需求之后,我开始体验到与孩子之间更深的联结,我的焦虑开始慢慢缓解。

2.把期待转化成需求

我期望孩子考个好成绩,是因为我对未来不确定,我需要孩子在当下给我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我期望孩子坚持弹钢琴,是因为我害怕浅尝辄止带来的缺憾在孩子身上重演;我希望孩子们和平相处,是因为我害怕冲突,不知道怎么解决冲突。

期待是向外的,需求是向内的,当我觉察到,我对孩子的期待其实隐含着自己的内心需求时,我就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为自己树立一个小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比如,可以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如,努力做到情绪平和,面对冲突时冷静处理,为孩子示范……

当我把对孩子的期待转化成自己的需求时,外在的不确定性就转化成了确定的行动,而行动就成了化解我内心焦虑的良方。

3.接纳自己

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家长,在身体疲惫的时候,在心情烦躁的时候,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有时难以快速调整好自己,难以拿出最好的状态面对孩子。虽然我的目标是做一个零吼叫的妈妈,但有时还是会失控,会忍不住发火。这没有什么,我允许自己不完美,只要我意识到了,发火的次数越來越少就行,或者事后我能及时跟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的谅解就行。在有些情况下,我也不必假装完美,我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累,需要休息。”“我情绪不好,想独自待会儿。”或者情绪失控后真诚地道歉:“对不起,宝贝,妈妈刚才实在控制不住,对你发了火,妈妈的做法不对。”

当我坦诚内心想法时,孩子比我想象中的体贴和体谅,我们的亲子关系不但没有疏远,反而更好。承认不足,接纳自己,不代表自己的无能,也不会贬损我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相反,我更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力量,在育儿过程中也更加轻松和自在。

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满分,焦虑可能还是会时不时地冒出来,但我不会慌乱,因为我知道正视焦虑,放下焦虑,寻求改变,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我可以把握的幸福。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玩偶育儿儿子
打儿子
动一动,手指玩偶
当当心爱的玩偶不见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育儿神器
育儿Q&A
可以激发无限想象的创意玩偶
育儿Q&A
玩偶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