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件衣
2018-10-31纪洪平
纪洪平
很多人常在穿衣上显出纠结的情绪,尽管早已度过了缺衣少食的年代,不再因为衣服少纠结,而是因为衣服太多,无法做出痛快的选择而烦恼!挑挑拣拣,似乎总也找不到令自己赏心悦目,或者能表现出此刻的自己品位的那一件衣服。其实,不是衣服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已经变得像五颜六色的衣服,以纷繁不定对眼花缭乱,难免会陷入纠结境地。
都说人配衣裳马配鞍,有了衣裳的装点,每个人才显得衣冠楚楚,文明礼仪,尤其漂亮的衣裳,会让女人更加美丽如花,男人也更加潇洒气度非凡。对衣裳的追求,古往今来,可谓穷其智慧与财力,不惜千金而欲得,有关华丽衣着的千古奇闻,不绝于耳。也许,我们就在取笑“皇帝新装”的时候,自己已是浑身赤裸,在羡慕“金缕衣”的时候,韶华已不再,在想尽办法谋取“珍珠衫”的时候,内心更是伤痕累累……
当儿时盼望的新衣服早已穿不上记忆的心头,衣柜里堆满即将扔掉的衣服,我们终于开始反思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穿多少件衣服?我曾经在经济条件不富裕的时候,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春夏秋冬,每季都只有两三件质地不错的衣服,这样既好选择也都穿得出去,少了比较的烦恼;这样过了一些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经意间开始大手大脚,结果衣服成堆,泛滥成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我在翻閱佛教制度时看到,比丘的衣服有大中小三件:用五条布缝成的是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这件衣服是打扫劳作时穿的;用七条布缝成的叫中衣,我国俗称七衣,这种衣服是平时穿的;再有就是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这样的衣服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这样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的常服均为黄色。出家人的清心寡欲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人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活得很累,想想看,穿件衣服都这样烦恼,也就不难想象我们为何如此累了。我一直有个想法,把这些不想再穿的衣服都捐出去,落个宽敞的空间,再把能放下的都放下,坦荡荡的一颗心,和两手空空的抓不住的无限春风,总会令人轻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