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告白:我的烦恼你懂吗?
2018-10-31吴安奕
吴安奕
“妈妈,对不起,我成不了别人家的孩子!”
由湖南卫视播出的—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中,—位叫景颐的小姑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烦恼也是我们许多人童年时的阴影,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景颐的家人总是把她和她那个“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闺蜜做比较。而严厉的母亲对孩子的打击式教育,令这位小姑娘感到伤心又无奈,她大声告诉自己的母亲,“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的孩子也很努力!”
原來,给孩子们—个宣泄的平台,我们可以听到他们内心有这么多的烦恼和情感积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心理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需要得到倾诉和疏导。
所以,本期《科学Fans》也专门为大家准备了—个“天台”,不过这个台子可不是让你们学世界杯球迷那样玩儿的,而是请大家勇敢站上去,将心声和诉求都大声说出来。那些青春期的烦恼和忧愁,你们说出来,我们在下面听着,再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大家一—解答,—起找出内心的症结。
自我发展
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危险期”。随着生理发生快速巨大的变化,少男少女们的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却未完全成熟的过度阶段,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情感发展与现实的矛盾也逐渐显露。
1 “我对自己太没自信了!”
“我因为体重腿粗,特别没自信,对自己的发型服装也没自信,有时候会觉得不自在。我知道应该乐观向上,也在尽力控制吃东西的量,尽量减肥,但还是会有点忍不住,也很烦躁。我不喜欢自己这样,很想改变,但是很难坚持。然后就更不喜欢坚持不了的自己,也不喜欢讨厌自己的自己。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明确的目标吧!”
青春期的任务:自我同一性
在青春期,经常会出现的就是自大的情感和自卑的情感,甚至两种情感会交替出现。简单来说,就是青少年朋友们有些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全身活力无限,有些时候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距离完美太遥远,从而灰心丧气。这是因为青春期的时候,大家对自我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接纳。
这里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心理学概念,叫自我同一性。关于自我同一性目前并没有—个普遍接受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埃里克森认为,约从12岁到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其中自我统合是指个人的内部和外部的整合与适应之感。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个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了“延缓期”,认为对同一性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最后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完成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的任务,这个概念在这个案例中的体现就是,这位同学很难把“想象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甚至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同一”起来。
自我同一性
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他人的评价
还有一点就是“他人眼中的自己”。也许在他人的眼中,并不会过分关注你的一些缺点,他们更看重的可能是性格、爱好等其他方面。有些女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外貌上的缺点扩大化,觉得别人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偏差了。
只有慢慢学会把“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重合起来,这类内心冲突才会减少。
·想象中的我Vs.现实中的我
比如对自己外貌上的不自信,那就要看这位同学到底是以什么标准在要求自己。如果是以明星和模特身材来要求自己,那这个就是“想象中的自己”,想象中,觉得自己“应该”这样。
但事实却是,她可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而很多明星和模特的颜值和身材都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并不是属于常态分布的人群,甚至还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维护。如果大家都用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未免有点脱离实际。普通的女孩子可能就是身材不那么完美,身上肉多一点,或者个子矮一点,或者五官有不完美的地方,这是普通人的正常状态。而且普通人,尤其是学生,学习任务重,也没有金钱、精力和时间去打造理想的身材和外貌,光靠偶尔节食来减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像案例中的这位女孩一样拒绝接受“现实中的自己”,那就像鱼儿拒绝生活在水里,一定会很痛苦。
学会接纳自己
任何改变都是很痛苦的。要改变长期习惯的积累,就相当于和过去长久的自己作对。要求改变自己和喜欢自己并不矛盾,是两个问题。我们喜欢接纳—个人不会要等他变完美才接纳他的。难道腿没办法变细,你就不喜欢自己了吗?难道没瘦下来,你就不是—个可爱的女孩儿了吗?也许你身上更多的美好,正等待着你去发现,当你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别人才会更容易看到你的光芒。可以试试用“接受自己,但是想变得更好”代替“讨厌自己,避免变得更差”的想法。
2 “我是不是缺乏同理心?”
“我不知声我是不是缺乏同理心!我看到明友受伤或者难过的时候,并不能引起同感,虽然没有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我却感觉自己缺乏同理心,这样的我是不是很自私?我不想成为一个自私的人呀!”
别对自己过于苛刻
同理心也叫移情,或者感情移入,即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的时候,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容易移情是青少年情绪的一项重要特征。
其实,我想我们对“同理心”的理解可以更宽泛些,不用这么具体。有些事情我们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没有经历过的,当然很难感同身受。比如一个女孩是在男女相对平等的环境下长大,就无法对一些女性所表现的那种强烈的不平和愤慨有相同体验。但是“同理心”意味着,就算你没有相同的体验,也会尊重对方表达的权利。比如这个女孩不会随口说那些控诉自己遭遇性别歧视的女性是过于敏感或者偏激,也不会不准她们表达。
每个人都会遇见一些对方未曾经历的事,不能随便否定这一点,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幸运就嘲笑别人的不幸。我觉得能用这种比较宽容的心态看待对方的事,也算是同理心的—种了。
比如案例中的同学,朋友受伤你不能感同身受,但是能接受“这件事对她伤害很大”这个事实,也算是同理心了。这个并不是自私,只是因为年纪和经验的限制,对很多事情暂时无法去体会而已。但是同情和怜悯他人是人类的美德,你只要有这种害怕伤害别人的谨慎,对方一定也能感受得到,并且對你充满感激。
“随着心理生理的日渐成熟,青少年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再加上社交网络的影响,人际交往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扰或障碍。”
3 “我是不是有轻微社交恐惧?”
“我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以前还有不少能说上话的人,也交到了至今依然亲密的朋友。可是从某一段时间开始(高二左右),我开始不知如何与人交谈,甚至到了一开口就没人接上话的地步。到了大学,室友有时会叫上她的朋友和我一起学习、吃饭,我都没办法和他们自然地说话(对方并不是难以相处的人)。有时我想说话,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明明不讨厌对方,但却找不到想说的话,感觉很失礼,室友一片好心却被我搞得很尴尬。特别讨厌自己这样,又不知道怎么改变。不仅如此,面对其他人也是,不管熟不熟,我宁可玩手机也不想再口说话。我究竟怎么了?
“孤独感”与“渴望亲密”并存
这是青春期非常常见的内心冲突,几乎每个人进入中学之后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非常希望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间,比如要求父母进自己房间得先敲门,抽屉里明明没什么东西却要上把锁,自己的笔记本其实也没写什么秘密,但是自己同桌不经过同意翻动就会很生气,很想自己独处冷静冷静,很害怕被打扰。与此同时,内心却渴求被人理解,被人关心,被人接纳,这就是青春期典型的心理冲突。
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言行不一致的矛盾:一方面拼命保护别人理解自己,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内心冲突对于我们都要学会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自己的界限和如何表达自己。
·建立界限
学习建立界限的意思就是你要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界限刚进入青春期的同学还是被长辈们当孩子看待,周围的同伴也人之间的界限,所以有些时候就会矫枉过正,索性就摆出一副
·表达自己
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是你要学会把自己的想法用一种对方能对方的一些信息。换句话说,要能在同伴中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
外面的世界
案例中的这位同学,让我想起—位一面之缘的朋友,她在家某次聚会中,她很自然地说起一些我们完全不感兴趣或者甚至事……我当时觉得那可能是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事,可我们周围全不知所云。
也许当我们活在内部喧嚣的世界时,免不了会与外部的轨”,才会出现交流不畅的情况。
如果可以先多关注一下“外面的世界”,当我们对周围都有所了解的时候,大概就能很自然很轻松地打开话题了。
4 “我好像喜欢上一个男孩子!”
“我有一个喜欢的男孩子,超喜欢,比我小一点,因为共同的爱好,我们在网上认识了对方。后来,我为他创作的曲子填词,被他的才华折服,好感度蹭蹭上涨,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他的声音,那一瞬间就控制不住地彻底喜欢上了!后来也见过面,但因为很多原因,比如他有一起玩的亲密他伙伴(女生),比如学业压力、时差和异地(他在国外留学)等等,我们只是相互开玩笑试探,对未来我不敢想。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不是真的喜欢他,心情起起伏伏,不敢也不想随意做出承诺!”
想象阶段的爱恋
这个案例中的告白夹着很多对恋爱的朦胧想象,因为如果两个人没有真实的相处,只是互相有好感的话,这些都算是“想象阶段的恋爱”,或者说“喜欢”。这个阶段是非常美好的,也是将来真正要进入恋爱阶段的准备。不管将来跟你真正恋爱的人是不是他,你都可以从中受益。
·价值取向的折射
其实这段经历已经朦朦胧胧折射了这位同学在感情上的一些价值取向。
1.善良,在感情中有道德感
虽然对方的CP只是虚拟世界里的,她依然懂得克制好感,不露声色,这种习惯会在将来规避掉一些禁忌恋爱的风险。而禁忌的、不伦的恋爱很容易受到各种伤害,不但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投入大、风险高,回报也很小。
2.“不能告白也可以做朋友”
喜欢一个人却不会过于迫切地入侵对方的生活空间,代表她是—个在感情里懂得给对方留余地的人。
两人的关系是否能前进一步,她不但会多方面考虑,而且也把决定权礼貌地给予对方,且不过分干涉,这代表在以后的感情里,相对来说她是一个人格比较独立的人。我们总是更喜欢和人格独立的人相处,因为人格不够独立的话,会在对方身上寄托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对方感到恐慌和疲倦,很难结到良缘。
正视不成熟的喜欢
案例中的女孩拥有很美好的品质,否则也不会跟对方做到目前的“互相喜欢的好朋友”的地步。但这段经历也显示了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由声音迷恋上对方。由对方的—个优点而喜欢上,是青春期女孩在情感上—个很感性的表现。
喜欢他,因为对方声音好听,喜欢他,因为对方打球很厉害,喜欢他,因为对方成绩很棒……这种了解是非常片面的。所以我们读书时,会经常听到女孩谈论喜欢的男孩有某方面的优点,但真正进入恋情阶段,你要她们谈自己男友,或者丈夫的优点,她们反而会比较茫然:好像很多优点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很适合自己,一看见他就觉得十分安心。
不过话说回来,好听的声音、英俊的面容、帅气的球技、出色的成绩,都是很美好的东西,这也反映了青春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青春期对异性的朦胧爱恋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要正视它的不成熟和脆弱,也要珍惜它的纯洁和美好,用一种学习的心态去学习怎么爱一个人,怎么发现更好的自己。
龙应台说:“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与家人的沟通是彼此传达爱、尊重与理解的最佳桥梁。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力,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力,聆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5 “填志愿去了不想去的学校”
“我在放假期间就一直很焦虑,因为我要上的大学不在我喜欢的城市,不是我喜欢的学校,念的也不是是喜欢的专业。当初我被家里逼着填了志愿,但我一直非常不甘心。同班同学中,高考分数比我低的,宁愿就读二本院校也要出去见见世面,而我却只能待在这个熟悉的地方,很不甘,却没有解决的办法!”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集结,通过两代人的心灵碰撞,价值观磨合,增强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架起了亲子关系的桥梁。
控制欲与依赖心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大约从女孩11岁、男孩13岁开始,青春期的风暴就来了。他的女儿安娜在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青春期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从父母的从属关系中分离出来,情感上又是痛苦的。
進入青春期之后,我们发现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了,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控制欲特别强的家长和依赖心特别重的孩子身上。有趣的是,这类家长和孩子,往往是成对出现的。
家长无法接受孩子成长的事实,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还想像小学生一样控制孩子的决定,那势必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而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人格渐渐独立,很多事情可以自己拿主意,虽然嘴巴上叫着要家长尊重自己,但却很容易被家长所影响,便会出现案例里这位同学这种嘴上埋怨着家长,行为上却不由自主地遵从着家长指令的情况。对家长感到愤怒的孩子,多半在人格上没有办法和家长脱离共生关系,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家长给自己独立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却对“独立”有莫名的畏惧。
Link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4个本质特征:寻求新奇事物、积极参与社会、情绪强烈,并不断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探索。与童年期相比,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也暴露出潜在的问题。
学会做出独立判断
毕竟大家都还不够成熟,要怎样知道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呢?比如案例中的这位同学,家长逼着填志愿时,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意愿,家长是没办法时刻盯着你的。归根到底,其实是对自己的选择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想法,对自己能选的学校或专业没有把握,也害怕自己出错,所以就会在父母的“威逼”下做出选择。
但随着我们的成长,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他们对我们的看管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无微不至。不过他们往往也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像他们让你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对于你大学四年如何克服痛苦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过程,他们是看不到也帮不上忙的。
这类父母考虑问题往往不够成熟,也不够全面,但后果却是孩子自己来承担。高三填志愿时,孩子也已经十八岁了,应该知道这样听从父母的安排,后面要面对的是什么,之后的不甘心就只能自己买单。这并不是父母的事情,而是一个缺乏主见的孩子盲从父母的安排之后,需要承担的后果。
自己做的选择自己承担。不然读着不喜欢的专业事小,将来做不喜欢的工作,接触不喜欢的人,那父母能帮忙解决吗?不能。如果想父母真正尊重自己,那自己就要先拿定主意。想要这个社会承认你,你就要先有自信和勇气。
但愿大家都能在青春期意识到,父母虽然很爱我们,但是他们做的决定都是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可以听取,但不可盲从。因为这个时代在不断发展,作为新一代人,会遇见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挑战,有些经验是要自己积累的。
Link
从未开化种族的成人礼中,青少年直接面临的问题表达得非常清楚:
1.从家庭羁绊中解放出来,并且成为部落的一员;
2.自身的粮食要靠自身努力获得,即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
3.青少年已经达到性成熟并已经具备生殖能力,这个事实要获得确认;
4.作为成熟的人必须具备世界观的形式。
结语
“谁的青春不迷茫!”伴随着青春期的成长,同学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跟不上生理上的急剧成长变化,就容易造成很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产生很多内心的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最早提出青春期心理性断乳的说法,指青少年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但期间若出现认识错误,则会引起生理疾病或心理不适应。
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开始拥有青春期该有的思维品质: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了显著发展,但对问题的看法还常常只顾部分。此时,家长和老师就成了最佳倾听者和引导者,帮助我们找出内心的症结。多找他们聊,坦诚沟通才是解除隔阂的最有效办法。大声“告白”,让他们听到你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