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宜夏走进乡村 融入生态与文化之美

2018-10-31

北京观察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乡愁生态设计

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打造特色小镇,要用当地的材料讲好当地的故事,挖掘当地的文化,提升当地的业态。”吴宜夏说,因地制宜,作出好的景观、好的品位是发展休闲旅游特色小镇的方向,也激发了她无尽的动力。

玉不琢不成器,如果说玉雕大师赋予了艺术品以文化内涵,那么在规划设计师眼中,街道、广场、山地、河道、乡村处处都是绿色生态的载体,他们运用精心的规划与设计,把生态之美、文化之根、乡愁之念留驻在城市与乡村的各个角落。

在与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副总经理、总风景园林师、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宜夏的聊天中,她始终有种让人如沐春风的舒服和亲切,随着话题的深入,我意识到她对事业的激情、对人的热情、对未来的洞察皆源于内心对城乡规划设计工作的自信、情怀与享受。“每一处景观都是一个活的生态、活的文化,面对山水林田、城市乡村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状态,我心里总是充满勃勃的兴趣和无法割舍的情怀。”吴宜夏说,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能够彰显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的和谐之美,让她陶醉其中。

通往自然的轴线

建筑设计本科毕业后,吴宜夏继续攻读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空间与环境艺术”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2005年,吴宜夏从北大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来到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与思考中,她逐步找到了人的需求、环境需求和生态技术的契合与贯通。

真正的挑战刚好开始于2005年。30岁的吴宜夏作为副所长与刚从美国回来的胡洁所长共同组成项目组,带领团队承担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工作。奥森公园是北京奥运会的重大工程之一,整体景观规划需要凸显“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更需要为北京留下一份宝贵的奥运遗产。在对生态、人文、功能、技术、工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规划团队确定了奥森的整体设计思想——“我们以自然野趣生境和生态森林公园为目标,打造一条通往自然的轴线”。沿着这一战略,吴宜夏和团队展开了对公园场地植被、水域、乡土生物群落、城市生态贡献与人的使用的研究与规划,用“生态为先、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之美。

奥运会前,占地6.8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北部公园以自然密林为主的生态种源地,保留了自然地貌、植被,为动植物生长、繁育创造了良好环境;南部公园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为主,创造了自然、诗意、大气的山环水抱空间意境。中国第一个整体应用绿色建设体系的城市公园,第一个构建了人造湿地和跨高速生态廊道的景观体系……奥森公园的规划建设被公认为国内城市公共绿地设计领域的一个创举,是生态研究直接干预景观规划的创新作品。“整个公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过程,能参与这样一个理念创新、技术先进的示范工程是我的幸运,要感恩时代的给予。今天看到这么多市民喜欢并享受奥森带来的快乐与活力,我们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谈及当初的作品,吴宜夏深感自豪。当然奥森带给她的感触还远不止这些。

如今的奥森公园,当年叫洼里村。村中旧址上打造了一片为净化中水而建的人工湿地,生长起一人多高的芦苇林;远处,几棵高大洒脱的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在蓝白色的天际线上。这静谧之美,伴着夏天的蛙鸣声,令吴宜夏深深地动容,“大柳树、芦苇田不仅美得诗意,更承载着乡愁,守护着村庄的变迁,记录着曾经的过往……”当情感被触动,灵感即应运而生,吴宜夏与设计师们将这片湿地打造为更富于人情味的场所,应用技术手段,在水下设计了下沉廊道,在水平面下构筑起玻璃幕墙,人们可以像在海洋馆里一样,清晰地看到水下茂密的水生植物,鱼儿漫游在芦苇丛中……人工湿地,成为了整个奥森乐章中一个体会乡愁、科普教育的经典音符。

“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要讲究文化,讲究传承,更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设计师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做好融合,文化、文脉、乡愁、记忆,特别是公众的需求,都是需要传承与创新的元素。”奥森项目的成功,让吴宜夏荣获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表彰,她也把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提炼文化 留住乡愁

2012年,吴宜夏来到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担任院长。“我想干一件特别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引领我们行业从城市走向城乡的和谐与共荣,从单一的规划设计走向更强调落地的产业链。”吴宜夏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给了她启迪,也激发了她的责任感和新作为。在她看来,一方面人们需要走入绿色生态,而乡村是生态景观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更是文化的传承地和乡愁的载体,它就像一块需要雕琢的璞玉,把乡村的生态、文化、乡愁挖掘并展现出来,再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村落与小镇就能够形成有特色有文化的休闲产业,为乡村振兴和百姓致富提供持续动能。

河北省涞水县三坡镇百里峡村,村庄北依太行,拒马河从村前穿过,村对面就是野三坡景区。2015年12月,结合美丽乡村改造工程的需要,吴宜夏和她的团队承接了百里峡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施工项目。

吴宜夏(右三)与她的设计团队

“还没进村,远远地我就望见7·21洪灾后重建的一批房子,守着河道一字排开,像一个个方盒子,外立面是清一色的大白墙,给人感觉单调而苍白。”实地察看村容村貌后,吴宜夏发现,虽然新建的民居形制呆板,颇为破败,但村庄地处太行山区,村里保留着多处或大或小的太行民居、民俗文化元素,且在1972年京原铁路建成通车后,作家铁凝以此地为原型创作了成名小说《哦,香雪》,叙写了火车通车带给宁静山村的一丝波澜。于是,一个文化艺术小镇的构想在吴宜夏脑中变得清晰:她与中央美院合作, 大胆借鉴西方的色彩美学,在临河街面的外墙上突出色彩情调,让五彩斑斓的色彩成为整个小镇的“颜值”担当,并组织中央美院的艺术家们进行创作,借用当地剪纸和皮影戏的元素在村内的街巷、院落等公共空间进行涂鸦;把河道一边的空间打开,通过多层次绿化、步道、廊架、平台的设计提升沿河滨水景观与休闲体验;与村民和基层干部反复沟通交流,帮助大家寻找招商引资的机会,让创意为乡村带来发展的新活力。

如何挖掘村庄的太行文化,吴宜夏颇费了一番心思。她依据老村文化历史和小说《哦,香雪》为原型,打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居建筑风格;原汁原味的石头房子被保留下来,打造成非遗馆、村史馆、艺术工坊;马厩、猪槽子成为了乡村咖啡馆里的元素;老柳树前的高坡被设计成层层叠落的台阶,立起幕布变成了乡村电影院。“山脚下的咖啡馆之前只是半堵破墙,我们给它加了钢结构的顶棚,做成全玻璃的天花板,坐在里面抬头就能看到绵延的太行山脉。”谈及设计细节,吴宜夏颇有成就感。

“打造特色小镇,要用当地的材料讲好当地的故事,挖掘当地的文化,提升当地的业态。”吴宜夏说,因地制宜,作出好的景观、好的品位是发展休闲旅游特色小镇的方向,也激发了她无尽的动力。“乡村是有个性的,村头的大柳树、河边的老房子、百年历史的庙宇、古城墙、古戏台,也许有不同程度的破败,但都是‘活’的文化。我们的规划设计就是要提炼文化、留住乡愁。”吴宜夏说。

遵循这一理念,在秦皇岛 城小镇的设计中,吴宜夏从长城城砖的砌法中找来灵感,再现长城民居的院墙与长廊风格,用古新交融的手法打造了大戏台和长城博物馆;为凸显西柏坡讲理村的农耕文化底蕴,她把田间堆放的废弃农机具、钢管子变废为宝,设计成广场公共艺术的部件,在打谷子的老机器上刻上24节气的文字,一个农耕文化广场顿时鲜活生动了起来。为了在西柏坡美丽乡村中讲好红色文化,吴宜夏带领团队深入挖掘系统的红色文化故事,为15个乡村度身定做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与“一村一品”的产业策划,激发了西柏坡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潜力。

“社会发展和百姓需求需要我们去拓展工作的边界。”虽然已有若干个乡村改造的特色小镇陆续获得了上至国家扶贫办、河北省委省政府,下至父老乡亲百姓的认可,但吴宜夏依然担心美丽乡村的产业造血前景。她说,自己正在致力于打造特色小镇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模式,精耕细作,实现用文旅产业拉动美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避免千村一面

作为新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吴宜夏深感自豪且责任重大。身为规划工作者,曾参与大量京津冀地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编制,则让她更好地找到了专业特长与履职建言的结合点,把议政建言推向深入。

2018年上半年,市政协组织委员、专家实地探访了京郊11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支招。作为业界专家委员,吴宜夏通过这次大调研更加系统地梳理了近些年美丽乡村建设经验、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发力点。

吴宜夏认为,要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思考乡村发展,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例如,山区乡村既是首都人民向往的绿色休闲目的地,也是反映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雨表。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结合乡村休闲度假功能,在条件良好的区域适当提档升级,提高建设标准,精心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生态山居典范。

“要特别防止乡村规划‘一刀切’”,吴宜夏谈到,不同乡村依据空间区位、文化特征、自然资源、发展机遇、村民意愿等条件,基础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好的规划应该在对村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经济基础正确辨识的基础上,实现用地、生态、风貌、产业、基础设施等内容的多规合一。规划落笔之前,应对村庄资源进行评估,摸清家底,挖掘文化,寻找特色,划分出村庄的种类,找准定位,甚至提前做好运营和发展的概念方案。她举例说,目前美丽乡村计划中需要开展规划的村庄数量多,单个村的规划预算低。“以某区为例,规划整体费用达到1亿多元,但平均到每个村的规划费用仅有40万。这种规划往往容易成为流水线上的复制品,缺乏对文化资源、自然本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缺乏对村庄个性的尊重,缺乏产业思路支撑,不仅无益于乡村的发展,更可能会用千篇一律的建设标准抹杀乡村本来独具的特色和文脉,后患无穷。”

此外,吴宜夏建议要把乡村美学与文化复兴提到重要的高度,保留乡村的“乡土性”。她提出,打造博物馆型的美丽乡村,是避免千村一面、促进乡村旅游、提升乡村审美品位的有效手段;让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的文化,用优秀的设计手法融入环境,融入设施,融入氛围,成为吸引物,成为老百姓“看得见、触得着、享得美”的活化的载体。

在吴宜夏看来,把政协履职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把力,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猜你喜欢

乡愁生态设计
乡愁
乡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BUBA台灯设计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九月的乡愁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有种设计叫而专